如果人類真的能像科幻影視劇一樣玩轉時間,我們能夠讓一切恢復原樣嗎?
也許逆轉時間並不是神話,著名遊戲公司育碧就在9月初免費開放了一部成功讓時光倒流的VR「神作」——其中既沒有什麼劇情,也沒有華彩的角色,卻能讓人獲得沉浸的體驗,甚至還在2019年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推廣。
這部作品只有一個主角——巴黎聖母院!一切視角都圍繞這座聖殿徐徐展開:
精美的塔尖,扶搖直下的飛扶壁,極具對稱美感的塔樓和立面,七彩的光線透過巨大的玫瑰窗灑向教堂中殿……最後,你將乘坐熱氣球飛旋在高空中,在世人熟悉的哥德式塔尖旁俯瞰整座大教堂。
和諾蘭的《信條》一樣,這部作品生動展現了時光倒流式的奇觀:當時間裂隙被填補、破損的事物還原如初,「韶華易逝」的巨大缺憾自然也彌合了。
這就是基於《刺客信條:大革命》精心打造的VR體驗項目《巴黎聖母院:重返時間之旅》。
作品用3D建模還原了巴黎聖母院鼎盛時期的樣貌,尤其呈現了那座已經毀於2019年大火的哥德式塔尖。
2019年4月,大火將巴黎聖母院有著「中世紀建築結構明珠」之譽的木製屋頂全部燒毀,93米高、由200多噸鉛鑄成的哥德式塔尖也在熊熊烈火中轟然倒塌,這座象徵了教堂的罹難幾乎成了當代法國人心中的「聖殤」。
聖母院塔尖失火
01
硬核言論被全世界轉載,
如今她用一本書緬懷巴黎聖母院
災難發生時,法國媒體立即採訪到了中世紀史學家克勞德·戈瓦爾(Claude Gauvard)。早在大火之前,戈瓦爾就多次呼籲法國政府重視飽經滄桑的聖殿,她本人也曾為聖母院著書立傳。
聖母院正面攝影
上了新聞節目,這位年近耄耋的老太太自然不吐不快。一時間,戈瓦爾的硬核言論——「儘管受到全世界矚目,聖母院長期以來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被全世界的媒體廣泛引用。
她著實道出了其中的辛酸,這已經不是這座大教堂頭一次損毀了,也不是知識界人士頭一次為它振臂高呼。在850多年跌宕歷史中,巴黎聖母院曾屢遭劫難。
聖母院失火後,克勞德·戈瓦爾接受法國媒體採訪
早在火災前的數年間,克勞德·戈瓦爾就曾多次呼籲政府對教堂採取得當的保護措施。如今的火災,使得重新回顧巴黎聖母院的歷史有了重要意義。
克勞德·戈瓦爾本人的著作《永恆的巴黎聖母院:一座哥德式大教堂的誕生》就深入探尋了這座法國精神和文化的豐碑。
本書作者克勞德·戈瓦爾與法文版原作的合影
戈瓦爾以詳實的筆墨記述了巴黎聖母院傳奇的創建歷程,全書不僅引用了豐富的史料,更是夯實的哥德式藝術的視覺檔案。
書中的170餘幅插圖由膠片攝影、建築繪圖、古典繪畫和古抄本共同構成,讓讀者在閱讀和觀看中充分緬懷受損的巴黎聖母院。
大教堂的時鐘是維奧萊-勒-杜克修復的,它反映了中世紀末期人們對精確時間的偏好
與遊戲中的3D建模復原不同,本書的一大特色是用微光攝影的手法表現大教堂的建築——暗色的基調,縈繞的氛圍,仿佛讓人回到了風雲詭譎的中世紀,這種感覺跟哥德式風格一脈相承。
大教堂遠景和高聳的塔尖
無論是影像中營造出的深邃空間感、層次豐富的影調,還是有歷史沉澱感的銀鹽顆粒,都極佳地還原了巴黎聖母院作為中世紀哥德式大教堂的神髓,呈現出攝人心魄的美。
大教堂建築細部
《永恆的巴黎聖母院:
一座哥德式大教堂的誕生》
(法)克勞德·戈瓦爾 著
(法)若埃爾·萊泰 攝影
2020年9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02
靈魂建築師
——歷史上為巴黎聖母院「續命」的人
在2019年的大火中,大教堂屋頂的數百噸鉛板和93米高的鉛制塔尖被熔毀,有毒的鉛氣溶膠浸染了整棟建築的表面,並沉降到周圍的土壤中。
在過去幾個月的時間裡,建築物表面和內部沾染的鉛粉被逐漸清除,熔聚在一起的腳手架也被逐層切割分離。
聖母院的腳手架
2020年9月,大教堂在經歷初期的「洗淨鉛華」後,迎來了考古地下室的重新開放。
考古地下室舉辦的新展覽致敬了維克多·雨果,和傳奇建築師維奧萊-勒-杜克(Viollet-le-Duc)。
巴黎聖母院著名的「奇獸走廊」便是由維奧萊-勒-杜克修建的,最受歡迎的是有著「奇獸界沉思者」稱號的思提志;
左圖是思提志與它的創造者維奧萊-勒-杜克的合影
在《永恆的巴黎聖母院》一書中,戈瓦爾重點介紹了聖母院創建史上的兩位巨人:大教堂1613年始建的奠基者莫裡斯·德·蘇利(Maurice de Sully)大主教,和賦予它今日面貌的建築師維奧萊-勒-杜克。
我們現在熟知的巴黎聖母院形象正是維奧萊-勒-杜克的傑作。
聖母院被焚毀前後對比
在遭到法國大革命破壞並被忽視了兩個世紀之後,維奧萊-勒-杜克不僅修復了聖母院,更以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狀態重建了它。
維奧萊-勒-杜克是19世紀哥特復興(Gothic Revival)運動的核心人物,他曾這樣讚頌這一藝術形式,「一切都是為建築結構服務的,……哥德式建築中沒有一個部分來自憑空幻想」。
聖多馬(十二使徒之一)是建築師的主保聖人,維奧萊-勒-杜克將自己的形象融入聖多馬的青銅像中——這座雕像被安放在大教堂的哥德式塔尖下,仿佛建築師在永恆中凝視著自己的傑作
火災後,戈瓦爾在新聞採訪中坦言,「我相當重視(維奧萊-勒-杜克的)這份藍圖,因為如果沒有維奧萊,這座大教堂早就不復存在。1792年塔尖倒塌後,就是由他重建的」。
正如戈瓦爾呼籲的,依照維奧萊-勒-杜克的設計重建,可能才是聖母院的最佳修複方案。
光線昏暗的中殿營造出一種冥思的氛圍
就在今年7月,巴黎聖母院修復工程總建築師菲利普·維倫紐夫(Philippe Villeneuve)向外界堅定表態:巴黎聖母院焚毀的塔尖將以19世紀的原貌重建。
法國新任文化部長也表示,塔尖的重建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恢復「原樣」,至少也是遵循這個思路。
距離2019年4月的火災至今已經過去了一年多,聖母院仍未重建完成
不少人感到疑惑,為什麼大教堂的塔尖不像羅浮宮一樣,和現代設計來一次交互融合?
也許只有了解哥德式建築的起源,以及維奧萊-勒-杜克對巴黎聖母院哥德式美學的升華,才能充分理解其修復之道。
因為法國正是哥德式藝術的策源地,無論是建築形式,還是精神層面,巴黎聖母院都延續了這條血脈。
03
哥德式藝術的崛起和復興
——中世紀最偉大的遺產
哥德式建築誕生於12世紀的法國,在初期被稱作「法國式建築」。
戈瓦爾在《永恆的巴黎聖母院》中提到,哥德式建築被視為最有成就的藝術類型之一,是中世紀最偉大的遺產。
1802年法國作家夏多布裡昂在他的《基督教真諦》一書中讚美了中世紀精神,並成為浪漫主義運動的主要靈感來源。哥德式藝術由此成為法國民族自豪感的源泉,被視為「法國的靈魂」的外化。
左圖:一幅彩飾畫描繪了哥德式風格的耶路撒冷聖殿;
右圖:維奧萊-勒-杜克修復教堂西側時的設計圖
自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來,人文主義思潮下的思想學家和藝術家都習慣將中世紀視為「黑暗時代」(Dark Ages)。
相較於古羅馬和古希臘文明的輝煌,中世紀是蒙昧而衰落的。而代表中世紀的哥德式建築則被歸為毀滅西羅馬帝國的哥特人主導下的產物,與古典主義建築相比不值一提。
西玫瑰窗,直徑約9.6米(約31.5英尺),位於審判門上方,建成於1220年,在19世紀完成修復
19世紀,浪漫主義運動的興起和之後考古學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得哥特復興風格的建築席捲了歐洲。中世紀逐漸擺脫了「黑暗時代」的標籤。哥德式藝術也重新被世人重視。
為了重新喚起公眾對於哥德式建築的民族自豪感,維克多·雨果用一部經典的歷史浪漫主義小說《巴黎聖母院》來歌頌這座「石頭的交響樂」。
左圖:巴黎聖母院的祭壇和十字架,它們在火災中倖存;
右圖:修復於18世紀的管風琴也倖免於難,在琴體上覆蓋的鉛灰仍需要深度清理
如今,聖母院雖然數度受劫,卻不曾真正沒落。讓我們離開當下,回到過去,共同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重新探索1163年以哥德式風格始建的巴黎聖母院。
《永恆的巴黎聖母院:
一座哥德式大教堂的誕生》
(法)克勞德·戈瓦爾 著
(法)若埃爾·萊泰 攝影
2020年9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BBC紀錄片般的紙上壯遊,170餘張超大幅作品重磅呈現、填補缺憾!探尋巴黎聖母院850多年前的創建傳奇,盡顯中世紀哥德式建築之美。
小彩蛋
法國人不光擁有燦爛的文明和雋永的哥德式藝術,還擁有難能可貴的法式幽默。眾所周知,法國人非常喜歡諷刺式的黑色幽默,他們不僅樂於嘲諷他人,更喜歡自嘲。任何事物都擺脫不了被嘲諷,而法國人也習慣以幽默之態接受這樣的嘲諷。
維奧萊-勒-杜克也同樣無法逃脫被幽默一番的命運——畢竟他提供了大好的素材,例如他在修復巴黎聖母院時留在各種雕像中的「作者性」標誌,不免被當時的人視為「夾帶私貨」。
來看看法國人怎麼演繹這張照片,如果石像鬼思提志會說話,那麼畫風是這樣的:
-以上漫畫節選自《漫畫巴黎城記》-
《漫畫巴黎城記:趣讀30個巴黎傳奇地標》
[法]奧利維耶·珀蒂 主編,鍾欣奕 譯
2020年9月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有書至美
繽紛漫畫呈現巴黎不同立面,奇思妙想復活各色歷史人物,法式詼諧令人忍俊不禁,趣味文化盛宴躍然紙上——BBC《糟糕歷史》般充滿趣味,30篇漫畫強力感召,杜絕枯燥。
從入選《世界騙術奇聞錄》的《蒙娜麗莎》失竊案,到令人嘖嘖稱奇的艾菲爾鐵塔騙局,從自帶彈幕特效的石像鬼,到中二病的拿破崙……
充滿法式調侃和黑色幽默,以別樣視角呈現法國歷史,並同步介紹文學、詩歌、音樂、戲劇、電影、繪畫等經典之作,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寶庫,為廣大讀者提供擴展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