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號載人深潛團隊——萬米海底,妙不可言!(我們的2020)

2021-01-20 金羊網

「奮鬥者」號載人深潛團隊——萬米海底,妙不可言!(我們的2020)

人民日報  作者:  2021-01-17

開欄的話

剛剛過去的2020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迎難而上、攻堅克難,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取得偉大歷史性成就,決戰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這些成就的背後,是腳踏實地、接續奮鬥的努力,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新時代的見證者、開創者、建設者。

從今天起,本報推出「我們的2020」欄目,回望2020年的奮鬥足跡,展現敢於有夢、勇於追夢、勤於圓夢,在努力拼搏中實現價值、奉獻社會的精神風採,解碼中國奇蹟的力量所在。

下潛,下潛!馬裡亞納海溝,10909米!

北京時間2020年11月10日下午5點半,重新踏回母船甲板那一刻,中國船舶七〇二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高工張偉兜頭被潑了桶冷水——這是載人深潛團隊的傳統慶祝儀式,祝賀海試隊員突破自己的紀錄。作為「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主駕,張偉說:「這輩子都難忘那份痛快。」

這不僅是個人的新紀錄,也是中國載人深潛的新紀錄。18天後,「奮鬥者」號完成海試勝利返航。一個多月中,它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馬裡亞納海溝,人稱「地球第四極」——水壓高、完全黑暗,是地球上環境最惡劣的區域之一,其最深處約1.1萬米,相當於珠穆朗瑪峰疊加華山的海拔高度。

「萬米海底,妙不可言!」張偉說,第一次抵達萬米深海,巨大的巖石,陡峭的懸崖,長著觸角的海參,外形奇特的鉤蝦,像花朵一樣的白色海綿,還有連生物學家都很難辨別的蝴蝶狀新物種,眼前的場景令人震撼!

5000米、7000米、8000米深度每天下潛,9000米深度隔天下潛,萬米深度隔兩天下潛,「奮鬥者」號的節奏控制得很穩,許多設備保持著零故障紀錄。「奮鬥者」號總建造師、中國船舶七〇二所高工劉帥介紹,這主要緣於潛水器2020年年初就進行了陸上聯調和水池測試,前者發現並解決了40多項問題,後者排除問題20多類。

但水池測試無法模擬深度等真實環境,海試也並非一帆風順。

就在航行途中,「探索一號」母船遭遇兩個颱風、多個低氣壓,用於海底通信的吊陣被打壞。一到馬裡亞納,隊員們就緊急維修吊陣,隨即開展第一次下潛。

生物抓取、開展原位實驗、完成布放回收……這一系列科考作業都離不開靈敏的機械手,可低溫高壓極端環境下,機械手有時無法靈活開合。團隊及時「對症治療」,後幾次海試中,機械手成功抓取大批沉積物、巖石和海底生物樣品,為深淵科研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奮鬥者」號每次下潛海底作業時間長達6個小時,作業效率大為提升,這得益於潛水器的「快上快下」——下潛和上浮均在3個小時左右。張偉說,潛水器通過自重無動力下潛,但坐底的瞬間幾乎沒有感覺。

這種「沒感覺」的感覺有多重要?

如果「硬著陸」,不僅會撞擊潛水器底部的支架、聲吶和燈,還將對海底環境造成破壞,激起的沉積物會令狹窄的觀察窗視線模糊。張偉告訴記者,通過先進材料工藝及精準控制速度,「奮鬥者」號順利「軟著陸」,如同一片羽毛般緩慢輕柔地落在平坦綿軟的沙地上。

「奮鬥者」號總設計師、中國船舶七〇二所副所長葉聰介紹,這是我國首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匯集了國內百餘家單位、近千名科研人員5年的心血,是全球載人潛水器中載員人數最多、海底作業時間最長、作業能力最強的裝備。

而最強裝備的最大挑戰,來自高壓。馬裡亞納海溝壓強為標準大氣壓的1100多倍,相當於指甲蓋大小的地方要扛住一輛小轎車的重量。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新型高強、高韌鈦合金,能夠抵抗深海的高壓衝擊;「半球焊接」工藝,保證了載人艙焊縫可靠、安全性強;載人潛水器既要潛得深,還要上得來,一款滿足萬米深海超高壓條件下高強度、低密度的固體浮力材料,再加上優化配載等技術手段,實現了在海底浮力與重力基本平衡……

「這段萬米之路,我們走了20年!」葉聰說,2002年立項的「蛟龍」號實現了從無到有,歷時8年研製的「深海勇士」號實現了從集成創新到自主創新,核心部件國產化率超過96.5%的「奮鬥者」號實現了從追趕到領跑,幫助科學家去探索未知深海、揭示人類家園的終極奧秘,「老中青三代深潛人接力奮鬥、厚積薄發,才迎來了行穩致遠、收穫滿滿的2020年。」

編輯:空明

相關焦點

  • 成功下潛10909米 西安智慧助力「奮鬥者」號創下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
    11月28日,「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圓滿完成萬米深潛海試任務,返回三亞。此次任務中,西安光機所兩個科研團隊參與其中,成功助力「奮鬥者」號創下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並實現萬米載人深潛電視直播。
  • 「奮鬥者」號到底有多厲害?扒一扒它身上的「黑科技」
    在深潛地球最深處時,三位潛航員還向全國觀眾分享了他們的心情,又是怎樣做到的?下面,我們就來扒一扒這位「奮鬥者」的那些「高精尖」的技術裝備。它有聰明的大腦和一雙靈活的手說起這位「奮鬥者」,就不得不談它的控制系統,也就是它的「大腦」。「奮鬥者」號的「大腦」由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精心打造。
  • 「奮鬥者」號勝利返航!帶來了哪些深海收穫?一文帶你了解
    「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於28日勝利返航。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發來賀信,致以熱烈的祝賀,向所有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 【中國科學報】「奮鬥者」號的超級大腦和雙手
    「如果將『奮鬥者』號比作一個人,那麼智能控制系統就相當於人的大腦,兩套全海深機械手就相當於人的雙手。」這個比喻來自「奮鬥者」號副總設計師、潛水器控制系統負責人趙洋。  近日,《中國科學報》採訪了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瀋陽自動化所)參與「奮鬥者」號研製和執行海試任務的團隊代表,請他們來揭秘「奮鬥者」號的超級大腦和雙手。
  • 齊魯晚報 2020年11月29日
    自10月10日起,「奮鬥者」號遠赴馬裡亞納海溝開展第二階段萬米海試,成功完成了13次下潛,其中8次突破萬米。11月10日8時12分,「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創造了10909米的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標誌著我國在大深度載人深潛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記者從科技部獲悉,「奮鬥者」號是我國自主設計、集成的萬米載人潛水器。
  • 深潛紀念鈔來了!2021年或正式發行!
    縱觀「蛟龍號」潛水器的下水時間和創造的各種記錄:  2009年:1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0年:3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1年:5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2年:7000米級海試成功;  2012年6月:在馬裡亞納海溝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也是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紀錄
  • 【大道】創新之道:中國海底第一隧!築路海底88米
    經過3年多建設,我國首條地鐵海底隧道——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11月6日上午順利貫通,這也是我國建成的最長、最深的地鐵海底隧道。青島地鐵1號線海底隧道全長8.1公裡,其中下穿膠州灣灣口長度3.49公裡,海底區間距海平面最大深度達88米。中鐵三局青島地鐵1號線項目經理胡紅星介紹,海底埋層88米,每平方米的承壓相當於三百輛小汽車的重量,壓力可想而知。
  • 2020年中國大事記
    2020年中國大事記自古磨難多壯志,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經歷了太多太多的挑戰。然而,中國人民沒有絲毫退縮,知難而進,攻克種種磨難,開造了不平凡的2020年。下面我們就來梳理一下2020年中國的偉大成就和創造的奇蹟吧!NO.1成功控制住了新冠肺炎中國首先控制住了來勢兇猛的新冠肺炎疫情。
  • 2020,中國創新閃耀自立自強光芒
    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發射,完成了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問世,意味著中國量子計算機實現算力全球領先;「奮鬥者」號成功完成萬米海試,標註了中國載人深潛新坐標……一項項代表著中國最前沿科技的成果頻頻凝聚全球目光,讓世界感受到中國創新越來越澎湃的活力。2020年,中國創新始終閃耀著自立自強的光芒。
  • 中國首艘裝載國產化科考裝備的載人深潛器支持保障母船啟航
    中新社福州6月25日電 (江超雲)中國首艘裝載國產化科考裝備的載人深潛器支持保障母船——「探索二號」科考船,25日在位於福州市連江縣粗蘆島的馬尾造船廠啟航,駛向海南三亞。福建省馬尾造船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曾金柱表示,通過「探索二號」科考船的建造交付,擁有悠久造船歷史的馬尾造船廠積累了豐富的大型深遠海科考船型的設計和建造經驗,也提高了中國船舶製造業在海洋科考裝備領域內的設計製造能力。「探索二號」科考船僅用18個月由海洋工程船改造而成,既是一艘遠洋作業船,也是一座集海上移動探測與監測、研究與人才培養於一體的綜合勘探和試驗基地。
  • 2020年11月30日周一晚間股市行情央視新聞聯播一覽
    【「十三五」成就巡禮】我國載人深潛技術裝備能力顯著提升  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十三五」期間,我國大深度載人潛水器技術研發歷經多年奮鬥,在深海進入、深海探測、深海開發的徵程上持續取得進展,載人深潛技術裝備能力與自主創新水平顯著提升。  「奮鬥者」號是目前國際上唯一能同時搭乘3人多次往返萬米海深作業的載人深潛裝備。
  • 2020年11月29日 星期日
    值此「奮鬥者」號全海深載人潛水器成功完成萬米海試並勝利返航之際,謹向你們致以熱烈的祝賀!向所有致力於深海裝備研發、深淵科學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致以誠摯的問候!    「奮鬥者」號研製及海試的成功,標誌著我國具有了進入世界海洋最深處開展科學探索和研究的能力,體現了我國在海洋高技術領域的綜合實力。
  • 【地評線】上天攬月、下洋捉鱉、全球首推,11月,我們自豪!
    尤其11月,中國在各項經濟指標轉正後,科技成果捷報頻傳,熠熠生輝,世界矚目,讓我們自豪。  嫦娥五姑娘長袖善舞,九天攬月。11月24日4時30分,中國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2020年11月16日央視新聞聯播精選內容一覽
    中商情報網訊:11月16日《新聞聯播》的主要內容有:1、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全面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引起強烈反響;2、10月份國民經濟持續穩定恢復;3、「奮鬥者」號再次突破萬米海深;4、國家衛健委通報,11月15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
  • 2020年11月29日國內外時事政治
    根據2020江蘇公務員公共科目考試大綱,行測的常識判斷主要測查應試人員應知應會的基本知識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分析判斷的基本能力,涉及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近一年期間發生的國際國內重大事件等方面的內容。
  • 2020年發生的大事兒,在疫情的背後,有多少被我們忽略的重大新聞
    也會與身旁的朋友們聊一聊,「2020年有什麼計劃呢?」「好好生活,多讀點書,好好賺錢,保持健康的身材,出去旅旅遊.....」似乎與往年沒什麼差別,也與大部分人沒什麼差別。那時都覺得新的一年無非是舊的一年的重複。可誰都不知道,小小的病毒把2020的世界攪得天翻地覆,如此魔幻,我們每天都在見證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