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優勢是形成共克時艱磅礴力量的根本保障
2020年1月25日,800萬隻;2月29日,1.16億隻……僅用35天,我國口罩日產量就增長約13.5倍,折射出中國製造的強大能力、完備體系,也彰顯了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
疾風知勁草。衡量一個國家的制度是否成功、是否優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看其在重大風險挑戰面前,能不能號令四面、組織八方共同應對。
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具有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統籌協調能力、貫徹執行能力,能夠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辦難事、辦急事的獨特優勢。在大災大難面前,我們眾志成城、臨危不懼,堅持發揮黨的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協同調動各地方各部門各領域各方面力量,聚集起戰勝困難的強大合力。
依靠制度優勢,我們在疫情面前經受住了壓力測試。
武漢告急!千鈞一髮之際,中國舉全國之力實施規模空前的生命大救援——
擴床位!10多天時間,4萬名建設者和幾千臺設備晝夜不歇,火速建成火神山醫院和雷神山醫院,大規模改建16座方艙醫院,迅速開闢600多個集中隔離點。
增人手!各醫療隊從接受指令到組建平均2小時內完成,4萬多名白衣天使逆行出徵,全國10%的重症醫務人員齊集武漢。「天使白」「橄欖綠」「守護藍」「志願紅」迅速集結,19個省份以對口支援的方式支援湖北省除武漢市以外的16個地市。
調物資!在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各種機型頻繁起降,最繁忙時,每隔3分鐘就有一架國產運-20大型運輸機飛抵。
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黨中央一聲令下,「中國速度」再度迸發,在最短時間內實現了醫療資源和物資供應從緊缺向動態平衡的跨越式提升。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感慨:「一生中從未見過這樣的動員!」有國外學者評價:「中國制度所具有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和對全國資源的調動能力,是其他制度無法比擬的。」
依靠制度優勢,我們有力推動復工復產、暢通經濟社會循環。
室外天寒地凍,位於武漢光谷的聯想智能車間裡卻熱氣騰騰,平均每秒就有1部手機或平板電腦下線。2020年3月工廠開門,4月全面復產,6月物聯網自動化組裝線投產,9月5G摺疊屏手機下線……一度短期停產的工廠,全力跑出了生產「加速度」。
發動用工,協調資金,組織專列包車……面對特殊時期各種訴求,各地區各部門快速響應、密切配合,使人流、物流、資金流有序轉動起來,經濟社會循環更加暢通。
「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後,我們進一步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成功實現全產業鏈復工復產。」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說。
「穩經濟、促發展,戰疫情、鬥洪峰,化危機、應變局……『十三五』期間,面對一系列嚴峻考驗,堅持全國一盤棋、集中力量辦大事,讓我們一次次化危為機、浴火重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佔斌評價。
經國序民,正其制度。實踐再次證明,只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們就一定能夠使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起來,發揮出攻堅克難、推動事業發展的強大能量。
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是化危為機的根本方法
2020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長3.2%,三季度實現4.9%的更快增長……中國經濟走出一條令人振奮的「V」形曲線。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2020年我國經濟增速預計將達到2%左右。
「經濟正增長」,這個往年不少國家習以為常的指標,在2020年卻變得殊為不易——疫情在全球蔓延,許多經濟活動被迫暫停或延遲,人員流動、貿易往來受限,全球產業鏈陷入「斷鏈」危機,各國消費、投資、出口均受阻滯。
供給中斷與需求萎縮同時發生,讓世界經濟面臨嚴重衝擊。聯合國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1年,全球經濟產出累計損失將達8.5萬億美元,幾乎抹去過去4年全部增長。不少專家表示,1929年經濟大蕭條、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學界形成的一些應對經驗、經濟理論,在疫情的巨大衝擊前也難以充分施展拳腳。
困難前所未有,經驗無從可循。能否科學決策、有力應對,決定了一國經濟能否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綜合起來看,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疫情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只要我們變壓力為動力、善於化危為機,有序恢復生產生活秩序,強化『六穩』舉措,加大政策調節力度,把我國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強大動能充分釋放出來,就能夠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2020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洞察大勢,以科學決策和創造性應對引領中國經濟巨輪堅毅前行。
——堅持戰略設計和戰術運用有效結合。
「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實現更大作為」;
「我們要紮實做好『六穩』工作、全面落實『六保』任務,確保完成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必須把發展立足點放在國內,更多依靠國內市場實現經濟發展」……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足跡跨越大江南北,主持召開多次重要會議,就統籌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部署。
決策時高瞻遠矚、目光如炬,落實時科學精準、如臂使指。
從落實分區分級精準防控策略,到將全國總體防控策略調整為「外防輸入、內防反彈」,最大限度保持經濟平穩運行;創新財政資金直達機制,讓資金下達更快速、投向更精準,確保各項紓困措施直達基層;引導市場利率下降,不再單純依靠傳統的降息、降準,而是通過貸款延期、信用支持等直接惠及市場主體……一項項精準有效的創新之舉接連落地,助力廣大市場主體渡過難關。
——堅持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並用。
6.2%——2020年2月,城鎮調查失業率罕見地升至6%以上,就業壓力持續加大。
非常時期要有非常之舉!面對艱巨的保居民就業任務,我們堅持減負、穩崗、擴就業並舉,強化政策供給:一方面,出臺社保費階段性減免、失業保險穩崗返還、就業補貼等政策,為企業減負紓困,穩住現有崗位;另一方面,推出線上招聘、職業培訓、困難人員幫扶等措施,打通就業堵點難點。
「真金白銀」加「貼心服務」,讓就業形勢逐步回穩。2020年10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全年目標任務已提前完成。經濟政策和社會政策並用,推動經濟大盤迴暖,促進社會大局穩定,穩住了經濟也穩住了人心。(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