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從古代發展至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是一門屬於我們中國自己的自然環境學科。人們認為風水是迷信,卻不知道風水實際上是一種科學。
風水學說,是講述的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涵蓋人的觸覺、聽覺、嗅覺、視覺、心理等各個方面。人只要處在環境中,時時刻刻都被環境影響,用現代的說法則被稱作「區域環境與人的關係」。
區域環境與人的關係,就跟我們老話所說的「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如出一轍。
早在五千年前,黃帝所著的《黃帝內經》中,就有諸多相關論述。
《爾雅·釋地》中有寫:「太平之人仁,丹穴之人智,大蒙之人信,空桐之人武,地氣使之然也。」意思就是在描述當時的幾處地域,養育出來的人是如何的性情,正是驗證說明了地理環境的不同,所賦予給人的氣質也不同。
我們看看身邊,不同地方出身的人,他們的性情也是不同的,習俗也是不同的。「百裡不同風,千裡不同俗」。
如果你不清楚一方土地的風水情況,也就不清楚那裡的風俗,畢竟風俗也是隨著水土之而出現並變化的。
自古風水養育人
《黃帝內經·素問·異法方宜論》講述道:「東方是魚鹽之地,海濱傍水,食魚而嗜鹹,皆黑色疏理;西方是金玉之域,沙石之處,水土剛強,多風,不衣而禍薦,華實而脂肥;北方地高,風寒冰例,其人樂野而乳食;南方地下,水土弱,霧露所聚,嗜酸而食腑,致理而赤色;中央地平,多溼,食雜而不勞。」
這篇就講述了當時在不同地方的人,身體哪方面容易生病,如:生活在東方的人,容易患痛風等病;生活在西方的人,容易生內病;生活在北方的人,容易出現髒寒;生活在南方的人,容易痙攣、四肢麻痺;生活在中央地區的人,易出現痙撅寒熱症狀。
這不僅構架出了古代醫學之概論,還囊括了地理、人文等諸多方面。人在出生時就接觸的環境中,先是適應,再被環境所影響,從而導致各個地域環境中,有的個子普遍較高或較矮,有的則體質強或弱,有的善水或善爬山……
風水一變,人也會變
最常見的情況就是水土不服、高原反應。我們能在自己土生土長的地方保持健康,但是我們遷移到遠方,身體則會出現不適應的情況,甚至因此而生病。
三國時期時,曹操揮兵南下,行軍到赤壁江上,很多士兵就因為水土不服,外加不善水和乘船,出現長期嘔吐。曹操不得已便將船隻連在一起,導致被火攻而慘敗。
同樣,諸葛亮七擒孟獲時,在途中也屢次因水土不服,出現病症。手下的士兵也因為水土問題,外加環境惡劣,山林中瘴氣重,許多因此病亡了。
現代人的居住風水
如果生活中出現本不該有的傷災疾病,就要開始注意可能因為住宅風水出了問題。人居住環境一樣存在講求風水的協調。
在其主人應有的環境下,創造出最佳的居住環境,這就需要靠風水專家進行考察,設計……
每個地方都有其存在的磁場,氣場。在風水中稱其為「氣」,有的氣對人類有害,會影響到人的健康;有的氣對人類的健康起到益處,人常常接觸這種氣,則神清氣爽,精神抖擻,不僅身體棒,事業有成,功名賢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