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家長在觀看新聞的時候,有些新聞總是會出現這樣的字眼,如今的孩子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新聞中闡述著如今的孩子更加愛美,不注重學習,更加懶散,缺乏獨立的心態,家長看到後也會陷入深思。
自己有時候也會這麼認為,總感覺如今的孩子生活的太過於安逸,吃喝不愁,自己的年代還在餓肚子呢,於是認為如今的孩子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等等,但是事實上真的如那些新聞和專家人士所言,一代不如一代嗎?
一、專家真的能看懂孩子嗎?
許多發展心理學方面專家都認為,上一代的青年比當今的青年從整體上要優秀的多,但是這些專家所發表的言論真的是正確的嗎?
在2017年的時候,普羅斯科曾做了一份有趣的數據調查,他找到了60年來幾代人的考試成績,並且對孩子們耐心和延遲滿足能力做了量化的測量,他想通過這些數據,來研究當代的青年和以往的青年比到底是在進步還是在退步?在實驗中有一部分特別有趣,他在公布最終的結果之前先後聯繫了265位發展心理學的專家,讓這些專家預測實驗的最終結果,當如今的孩子面臨誘惑的時候,他們保持冷靜的能力是比十年前的孩子有所提高還是有所下降呢?或者又是保持不變的呢?預測結果是這樣的,84%的專家都認為孩子這項能力只會越來越差,或者是保持不變,只有16%的專家認為孩子延遲滿足能力是有所提升的,最終答案是那16%的專家做出了正確的預測,也就是說,絕大部分的心理學專家都做出了錯誤的判斷,許多頂尖的學者都認為如今的孩子不如之前的孩子。
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科特·魯道夫,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在過去的十幾年裡,成年人都認為孩子能力有所下降,他們都認為如今的年輕人更加懶散,不願意努力,而願意坐享其成,以自我為中心等等,他也花費了許多時間,去研究歷史上對當代時期孩子表達不滿的記錄。
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也許並不是孩子一代不如一代,可能是我們自然而然的會產生一種偏見和一種刻板印象,導致我們對是非的判斷沒有那麼準確。
二,為什麼我們會對現在的孩子產生偏見?
1.人們的心理作用
認為現在不如過去,這一代不如上一代的偏見,好像已經成為了文化上的暗喻或者,明喻,這種偏見影響著一代代人,人們都普遍陷入過去是幸福的,快樂的,人們的生活不如以前,現在的孩子也不如之前的孩子,偏見於現在就是不如以前好的普遍懷念,也就是心理作用下造成的這種偏見。
心理作用還發生在,成年人是如何看待自身的,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人是不斷發展進步著的,成年人肯定相較於青少年的自己來說更加成熟穩重,知識水平和認知能力也就更高。
關於人格的科學研究發現,隨著人年齡不斷增長,人們就會變得越來越認真和穩重,也就是說我們經歷過了歲月的打磨,心境就會變得成熟,更加好得控制自己。
當我們嘗試評價孩子們的水平,往往傾向於考察他們是否能盡職盡責完成被授予的任務,這或許是自己到了成年時才可以做到的事,用這個評判年輕人顯得太操之過急,我們應該帶有理性睿智的眼光看待孩子,而不是用孩子和如今的自己作比較。
2.權威主義會使人們對孩子產生偏見
家長會使用自己的記憶與如今的孩子作為評比,我們會從那些方面進行對比呢?其實最多的也就是權威主義的認同,什麼是權威主義的認同呢?
就是人對權威的尊重程度,比如教科書上的知識,或是一些偉大名人所說的道理,或是智商超群的人所引領的理念,這些都是權威人士,對他們都認同感也就是權威主義認同。
有一項這樣的研究,從對3458名成年人進行了權威主義調查,根據研究的結果表明,越是相信權威主義的成年人,就越容易認為如今的孩子,對於長輩沒有尊重,不懂禮貌,不如曾經的孩子。
越是智商超群的人越認為當今的孩子沒有之前的孩子聰明,權威主義越嚴重的成年人就會對如今的孩子產生越大的偏見,因為他們往往會高估上一代的年輕人,看到上一代那些已經功成名就的人,往往會影響大人們的理性思考。
3.大腦的主觀記憶方式
專門研究記憶與情緒的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心理學家琳達·萊文在年的一次採訪中表示:「我們總是認為自己按照事物發生的本來樣貌記住了它們,但事實上,這只不過是我們的想像罷了。」
我們對孩子產生偏見的原因就與大腦特殊的記憶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當我們回憶過去的事情時,我們都以為回溯的都是以往的事實,但是回憶卻摻雜了很多主觀因素。
當我們回憶過去發生的一件事時,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回憶把它拼湊起來,把過去關於這些事的零散記憶重新組合,雖說這些回憶都是基於過去發生的事實,但是在組合的過程中大腦會出現投機取巧的環節,大腦會先找到最容易想起了信息片段,事實中一些容易忽略的細節,就被我們忽略掉,我們只是想起了我們覺得重要的事情。
這種特殊的記憶方式,也就造成了當我們回憶起之前的青年時缺少了客觀的思考,我們並不是用嚴格的邏輯和當代青年的信息去進行理性的思考,而是使用自身的信息來填補記憶。
無論成因如何,成年人應該讓孩子們鬆一口氣。我國曾在深圳,瀋陽,西安等九個城市展開了一場關於現在學生的調查,它採用線下問卷,網絡問卷,焦點小組 等定性定量結合的調研方式,深入探訪了九十七位現在學生和家長,定量總共收回有效樣本26815份,從這些龐大的數據中,他們得出這樣的結論。
其實從數據上看,00後學習生活是十分緊湊的,每一個學生在星期一至星期五要花費4.6小時去完成作業,和上學科輔導班。而周末的時候更是達到了5.3小時。
並且00後在價值觀上更加顯得開放,有更加高的社會容忍度,更顯現出關愛大自然,關愛社會動態,擁有更高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所以說我們對如今的孩子產生了許多的偏見,導致我們認為一代不如一代,但是事物是向前發展的,優勝劣汰的規則下,怎麼可能一代人不如一代人呢?
三、按年齡劃分人群並不靠譜
按年齡來劃分人群真的具有意義嗎?在心理學領域,我們就可以對這一問題就行一場激烈的辯論,來探討以年齡來劃分人群是否真的具有意義,但是我們卻不能夠找到足夠的數據來支持我們的論點。
回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展開一場前所未有的跟蹤調查,這其中會涉及到的研究對象,以及耗時長度都是我們無法估量的,在這場研究當中我們需要對出生的先後順序,也被稱之為列隊效應產生的影響。
以及那些歷史性的大事件期間效應和隨著年齡的不斷變化產生的自然變化年齡效應,這三種變量進行綜合性的考察,這期間的難度自然不言而喻。
當然我們現在可以採用星座,生肖的粗狂的手法進行劃分,並且給予這些劃分方法加入一些簡單的故事,從這些故事當中我們可以向世人闡述世界的運轉。
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社會發展心理學家卡利·特熱涅夫斯基指出:「這些故事將頑強地流傳下去,而且人們必將不斷地尋找數據來支撐那些世代之間的差異。」
我們對如今的年輕人產生些偏見的認知,並不完全意味著這是件壞事,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比如說,當我們向年輕人傳達現在的年輕人更加自戀,但是,其實這種自戀是有助於年輕人的個人發展的,這種偏見下,孩子們也會去思考此生到底要做些什麼,年輕人也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挑戰,它們也需要有足夠的信心去面臨這些困難。
普羅茨科說,「他們也會變老,他們也會看著未來的孩子們重複如今他們聽到的指責與抱怨。這種記憶的偏差還會伴隨人類千秋萬代流傳下去。」
綜合來看,並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說我們對如今的孩子產生了一些偏見,現代的孩子還是有著許許多多的閃光點,只是我們的認知所忽略掉了。
本文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