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天地鑽研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隨著90後逐漸成為社會的新一代「頂梁柱」,那些曾經被嘲笑不如一代的年輕人也在用自己的力量創造著自己的世界。
但是每一代都自以為苦來,自以為生而不富,能有今日之輝煌,實屬不易,但卻鮮有人知道,最苦的一代仍是70後。
從時代背景來看,70後出生在一個並不富裕的年代,每個人都在為祖國的繁榮富強出力,所以這個時代的人,勤儉節約的意識特別強,都強調錢要用在刀刃上,不是萬不得已,不是隨便用錢。
再者,當時提倡的是集體大生產,勞動分工不像現代生產,農產品還是由上帝賞賜的,所以物產也沒有現在豐富。
每個人都只能將個人需求停留在對生理需求的追求上,更別提像今天的80後、90後,能在飯桌上有很多選擇,每天最大的煩惱就是糾結到底要吃什麼。
對70後來說,能吃得吃得飽,已經是他們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了。
因此,70後即便是在今天,也是通過自己的雙手改變了貧窮的命運,其骨子裡就懷著珍惜來之不易物品的心理。
從家庭組成來看,70後幾乎都是多子女成長的家庭,不像80後、90後正好趕上計劃生育政策,他們本來就生活在物質匱乏的年代。
那時候,人們對人多力量大的思想深信不疑,即使家庭再窮,人們也喜歡多生孩子,所以70後註定得不到父母更多的愛。
人們精力有限,父母對每個孩子的愛可以平均量化,根本不可能,這也就意味著一個家庭裡,既有寵愛,也有不寵愛,這對70後的心理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傷害,他們的思想在內心形成了認為自己不值得寵愛的想法。
自卑來自於家人,會伴隨著他們的成長,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們的每一次行為,特別關注身邊人的想法,理智到可以忘卻自我。
不同於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祖父母雙倍的疼愛,80後、90後更能安心做自己,不必太在意別人的想法。
因此,從成長的時代背景來看,70後確實是苦不堪言的一輩,他們沒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所以特別懂得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生活。
從現在的環境來看,今天的70後,看著自己走上了正軌,也到了成年中期,走過了拼事業的青春年華,也經歷了教育孩子的痛苦年華,按理說,此刻就該好好享受一下自己。
可現實卻並非如此,很多70後仍然每天都不敢停下來辛勤勞動,用許多人的話來說,他們是可憐的和害怕的。縱然生活富裕,但仍然害怕再變窮,不敢安逸地享受舒適。
第二,由於他們是在集體中成長起來的,會面對很多的人情世故,所以很難以自我為中心,在他們的世界觀裡,更多的是別人的影子。
和80後、90後一樣,他們沒有獨立而完整的自我意識,而是被家庭、事業和身邊的一切所束縛。
因此,70後在日常生活中要操勞很多事情,下有孩子要學習、要工作甚至要結婚,上有年紀的父母要照顧。
身處70後的中流砥柱,進退兩難,即使想念安穩的日子,也無法按捺不住心中的憂慮。
缺乏安全感
因為70後從出生到現在,經歷了很多重大的社會變化,加上家庭環境因素,大部分人都缺乏安全感,他們明白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人們在社會中行走,也是遵循著交換的規律,不像80後、90後,一出生就在和平安定、沒有饑荒的年代裡,能在長輩和社會的庇護下順利成長。
但是70後總會懷揣著安逸的思想,即使現在過得還不錯,也不能讓他們安穩的停下來好好生活,他們最想做的就是不停的積累原始資本,為將來作好規劃,免得有一天又被迫挨餓。
因此,只有真正淋過雨的人才會懂得寒風的凜冽,雖然很多人認為70後的思想陳舊,愛財如命,但這一切都源於他們成長時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