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至1965年出生的企退人,最折騰的一代人!
現如今,咱中國,有群人,很特別,可以說:古往沒有過,今後不再有。
1935年至1965年出生的所有企退人,是全世界最不尋常、最折騰、也是最樂觀的一代人。
他們經歷了各種磨難,參與了各種運動,他們推動了時代的劇變,也被時代所改變。
他們集體將生命最黃金的幾十年,化成了國家及兒女發展所最需要的土壤。
該讀書時停課
初高中最重要的啟蒙期,他們被中斷了學業,從韶山到井岡山,從延安到北京,沿著紅色足跡,意氣風發地走著……
甚至——
沒有課本,沒有作業,沒有考試。初中英語第一課是26個字母,到高中第一課還是26個字母,因為許多學校初中就沒有英語課。
最需求知識才幹的青蔥歲月,到了農村,扛起鐵耙和鋤頭,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他們把青春期留在了廣大農村,沒有現代人的浪漫,絕大多數人也沒有花前月下的愛情。
但奇怪的是,正是這段下鄉的經歷,讓這批有著「知青」這一共同名字的一代人,成為了中國最有擔當、最能吃苦耐勞、最有奉獻精神和廣闊胸襟的一代。很多80後子女都十分驚訝父母的堅韌!而現在各界名人中,更有不少人是當過知青的。
他們中的一小部分人,在工廠、農村、部隊經過推薦,
作為「工農兵大學生」進了大學。學制兩年或三年,其中會有幾個月或半年甚至一年,到農村、工廠、礦山去學農學工,有的就是「農業學大寨」工作隊員,每月集中幾天上課讀書,其他時間與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
最奇特的是1976級,叫「三來三去」大學生:農村來的回農村去,工廠來的回工廠去,哪裡來的回哪裡去。
他們入學後一年多,恢復高考,1977級和1978級大學生被譽為「天之驕子」,他們成了大學的「另類」,沒有隆重的畢業典禮,沒有難捨難分的泣別,背上行李灰不溜秋地走出校門。
1977年恢復高考,50後企退人呼啦啦一齊湧上了高考那座獨木橋。但那時高校不多,招生名額有限,只有初高中基礎較好的少部分人,才得以考上大學。真正的是百裡挑一!
40.50後的還可以,60後的趕上了計劃生育,沒有了他們父輩多子多福的感覺。不過,只生一個也好,無論生男生女,都看得極貴重,格外注重培養。
由於改制,80、90年代大批國有企業的員工下崗,不得不進行再就業。他們一度湧入勞務市場,為生存而再次拼搏。沒有人知道他們內心的那份苦澀艱辛。
這一代人傳承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又秉承了濃烈的紅色元素,於是,企退人格外能吃苦耐勞,格外能勤奮工作,也格外地不計較個人得失。改革開放為這代人創造了機遇和條件,改革開放也得益於有這樣一代最勤奮最堅韌的人。
難道不是嗎?即使經歷那麼多磨難,企退人仍然是中國最樂觀,最堅強的一代。現在企退人退休了,大多身體健康,精力充足,無論生理還是心理,他們似乎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老年人。折騰了前半生,好日子開始啦。
企退人成為了中國幾千年來最「瀟灑」的新退休人!
沒有人來組織,企退人自己搭成團隊。沒有人指導,企退人自學成才。企退人自娛自樂,自得其樂。廣場舞已經不僅僅是娛樂和健身,也是企退人的新社交平臺,還是讓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新老年風尚。大媽不僅到華爾街像撿小菜一樣買黃金,而且把廣場舞跳到了全世界。據說,西方大媽們已經不滿意自己水桶般的身腰,也炫起了民族風。
這代人中的絕大多數人除了ABCD,不會外語;除了會打打算盤,不懂得什麼叫大數據。因此,現代社會的許多時髦玩意兒,真玩不過年輕一代了。但是,他們仍然是不甘落後的一代。越來越多的這一代人,也在努力學點時髦。這位老帥哥,怎麼樣?長槍短炮齊上陣,爬山涉水走天下,年輕人誰有這範兒?還有一位微信圈裡結識的「美攝帥哥」,未曾謀面過,但我知道他走澳洲,進西藏,爬黃土高原,下江南水鄉,樂此不疲。
這代人,工作時沒時間看世界,如今有時間了,於是就經常來一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去更多的地方,去看更美的風景,去填補回青春日子裡的一個個空白。
這批企退人,長身體時挨餓,想好好讀書時就停課,畢業就下鄉,工作就下崗,經歷了命運的多重折騰和考驗。這批企退人,沒讀多少書卻無師自通,經過了生活的磨難卻始終認為生活沒有虧待自己,感覺遺憾極多隻希望子女後輩超越自己,已是黃昏還在試圖呼吸清晨的空氣。企退一代已是爺爺奶奶、大叔大媽了,
是不是值得70、80、90、00後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