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cmb-china
作者丨守一
來源丨聲道
01
又一起悲劇發生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網際網路大廠拼多多的一位員工猝死。
這位員工才23歲,倒在了凌晨一點半的下班路上。
對此,拼多多在某乎平臺用官方帳號發了一句話又秒刪。
這句話是這樣的——
「你們看看底層的人民,哪一個不是用命換錢,我一直不以為是資本的問題,而是這個社會的問題,這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你可以選擇安逸的日子,但你就要選擇安逸帶來的後果,人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努力的,我們都可以。」
這話令很多人覺得窒息,然後憤怒。不過,拼多多官方回應,稱從未發布過網傳截圖的「官方回應」,且堅決反對截圖上的觀點。
但這個回應,並沒有起到預期的闢謠效果。有網友甚至直接喊話拼多多,讓其寄送律師函,言外之意,堅持認為那段話出自拼多多官方帳號。
吃瓜群眾還在猜,到底是有人惡意傳謠,還是拼多多小編開始切錯了號後來抵賴,某乎平臺很快官方打臉,稱那段話確實是拼多多官方發的。
然後拼多多繼續回應,稱那條回復是供應商個人行為,誤操作的結果。從拼多多提供的證據以及那句話的措辭看,大概率是事實。
不過從事態發展過程來看,第一輪迴應不把這個過程調查交代清楚,只是直接否認,造成的負面影響,是很難消除的。
加班文化本來不是拼多多的獨家標籤,但官方闢謠闢了個寂寞,這就創造獨家記憶了。
總之,真是謎一樣的騷操作。
02
其實不管那段話是誰說的,得承認,其指出了某種殘酷的社會真相,在某種層面準確定義了這個「時代」。
其核心邏輯,就是馬雲說過的996是福報。有大廠給你加班的機會,給你豐厚的收入,感謝還來不及,有什麼理由抱怨呢?
你不幹總有人幹,你不拼總有人拼。這就是「用命換錢」的人間。
不過這次猝死悲劇,其實就是反駁這句話的血淚證據。
那位年輕的員工,自願選擇了這份工作,自願跟上了用命拼的時代節奏,可能也獲得了她這個歲數應得的報酬。
她沒有選擇安逸,可是她一樣承受了更殘酷的後果——無可挽回的生命。
當命都可能拼掉的時候,用努力來鄙視安逸,還有什麼理智的、道德的說服力?
對於網上民憤極大的加班文化,拼多多的回應未置一詞,保持著並不令人意外的沉默。
從拼多多的立場看,表達對不幸個體的痛惜容易,但要觸及整體的加班文化,確實複雜困難得多。
像網傳那段話一樣力挺「努力」的合理性,平時可能還算是雞血,這個時間點會被罵死;但要否定加班文化,如果今後做不到,還是會被罵死。
而只要有一點現實感的人都會知道,一個猝死的年輕生命,是撼動不了這種「用命拼」的文化的。
事實上,在網際網路大廠裡面,拼多多的加班程度,也未見的更「出類拔萃」。
從阿里的996是福報,到最近快手公開要求全員大小周,市場和行業的道德水位決定了,「拼」才是打工人唯一的出路。
也不光是打工人。最起碼在網際網路行業,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從員工到高管再到老闆,加班時長通常也是逐級遞增。
除非被甩出跑道,不然沒法停下來。
03
當然,用極端案例,來評判一個企業、一種生存邏輯,總是難保客觀準確。
如果更冷酷一些,我們還可以說,任何一個行業都有猝死案例,未見的每個行業都沒有人性。
如果我們回到大數據去看,還能看到更多樂觀的地方。
諸如拼多多這樣的企業,造就了多少財富自由的奇蹟,讓多少員工和他們的家庭過上更有尊嚴的生活,讓多少小微企業和農戶找到脫貧致富的機會……
在這些積極成果面前,一個不幸猝死的員工,是微不足道的。
時光可以抹平一切,拼多多股價還可能再創新高。
守一君沒有諷刺拼多多的意思。只是無奈承認一個現實,無論對拼多多持怎樣的觀感,都改變不了當下「用命拼」的職場環境。
以經濟學的視角看,「逼」著我們加班的,不只是企業,還有其他打工人。這確實是集體的選擇。你不「努力」有別人「努力」,除非你甘於承受「安逸的代價」。
拼多多的老闆黃崢說過一段話:「一位名人講過他們這一代努力學習軍事是為了下一代能夠學習數學和物理。下一代學習數學和物理是為了下下代更好的學習藝術,欣賞美,享受生活。那我們這一代努力學習網際網路,便是為了下一代更好的學習藝術,享受美好生活。」
這段話是不是很耳熟?我們年輕時很多聽過父母類似的話:我們吃點苦沒什麼,只要你們以後過得好。
80後黃崢,沒準兒小時候也聽過這樣的教誨。可是當他創造出一個巨頭企業,依然認為這一代人還是要努力、要拼的,至於「美好生活」,那是下一代的事情。
一代人註定成為下一代人的「工具」,這真是無法逃避的宿命嗎?
這個猝死的不幸女孩98年的,如果按年齡算,都可以算是黃崢的下一代了,他們這一代人的「美好生活」在哪裡?
拼到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呢?我也不知道。
只是想起休謨有句名言:我們不能從「是」推導出「應該」。
這也許「是」一個用命拼的時代,但並不意味著一切「應該」如此。
作為頭部大廠,拼多多們如果延續的依舊是「血汗工廠」模式,而拒絕輸出更尊重「美好生活」的價值觀,那這次醜聞是很難被翻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