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讀高三之前的暑假
阮可欣參加了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暑期課堂
從此與考古結緣
後來,阮可欣如願成為了
北大考古人
還取得了綜合素質測評年級第一
總績點專業排名第一的優秀成績
不久前,阮可欣獲得了
北京大學校設年度最高榮譽獎學金
「五·四獎學金」
阮可欣為探尋人類歷史而不懈奮鬥
為傳承文化遺產而貢獻力量
始終秉承考古人的使命,躬行不輟
用青春告白祖國
是她對祖國最深情的祝福
一起來看這位北大學子的青春風採
感受她志於傳承文脈的家國情懷
孜孜求真知,躬行青年誓
在許多人眼中,阮可欣或許是「別人家的小孩」。
2017年進入了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阮可欣在大二那年選擇了博物館學專業,學年末她的綜合素質測評排名年級第一,總績點專業排名第一。同時,學工、社團,她也從不缺席。她先後擔任過校團委宣傳調研部副部長,考古文博學院的團委副書記和北京大學平糧臺考古實習基地臨時團支部書記。
她的學校生活並不輕鬆。談及「如何平衡學業與生活」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時,她笑言,這歸根到底是沒有辦法平衡的。
大二那年阮可欣選擇了社會學雙學位。涉及學分壓力,她一學期選擇了29學分,一學期選擇了27學分。作業量大、考試密集且複習時間有限,生活卻不曾因阮可欣無法排解的壓力和焦慮而有所放慢腳步。學業以外,新生129排練、日常團委事務的處理同樣佔據著她的心神。
在人人公平的24小時內完成如此龐大的任務量,於常人來說是難以想像的。阮可欣後來回憶稱,能從那樣的狀態中掙紮下來全靠一種「很拼的勁頭」、一種「堅持不放棄的自我要求」。憑著簡單真摯的「把事情辦好」的期望,她不斷調整學習方法、制定合理時間規劃、提高工作學習效率。
她認為自己是一個努力的人,是對自我高要求的人,也是一個有情懷、有責任感的人。但歸根到底,阮可欣始終認為自己是一個很普通的人。那些曾經在她心中閃閃發光的人明亮依舊,她也將循著那些光明,仰望著,不斷走下去。
從書齋案頭,到田間地頭
在距離學校790公裡的河南省淮陽縣平糧臺遺址,阮可欣參與考古文博學院的田野考古實習。這裡遠離城市生活,沒有奶茶,點不到外賣,有的只是夜晚的星空、路邊的犬吠和一望無際的土地。她和同學們在這裡度過一個完整的學期,完成從調查、發掘到室內整理的田野考古全過程。
鄉村對阮可欣而言是一個近乎陌生的名詞。最開始的一段時間比較辛苦,她總感覺和這裡格格不入。兩點一線的生活軌跡,單調重複的工作內容,不算好吃的飯菜,村民難懂的方言,都成為了她與田野之間的屏障。她不免擔心:這樣的生活,我能適應嗎?
日子一天天過去,簡單生活裡也有甜味。她喜歡上規律的作息,也愛上了低頭看土、抬頭看天的愜意生活,習慣了在陰曆逢三的日子去村頭趕大集。但更重要的是,這一場從校園到鄉野的出走,拉近了她與土地的距離,讓她感受到初心的召喚。
來到駐地開工後不久,阮可欣挖到了第一個小件。那是一個龍山時代的紡輪。她把它捧在手心時覺得它很小,圓圓的像餅一樣,上面發黑,有著十字形的紋路。她不由得想起三年前的夏天,她在良渚遺址所在地杭州參加北京大學中學生考古暑期課堂時,觸摸地層時內心同樣的悸動。
在阮可欣眼中,考古學是一門接地氣的學問。只會在書齋案頭做學問是不能真正走近考古學的,只有走下田間地頭,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考古人。成為樸實而純粹、具有迫近歷史的純粹和承認未知的坦蕩的人,也是她不變的追求。
土地,是考古人永遠的堅實依託與不變的精神家園。她還想繼續走更遠的路,擁抱更廣闊的土地,為探尋人類歷史,傳承文化遺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平糧臺遺址航拍景
眼底層迭土,心中黃河月
對於阮可欣來說,田野實習不僅是一項工作,更是一次深入體會社情民情的實踐機會。把工地的民工作為透視農民群體的最好窗口,主動去感受、去觀察這片田野上的鄉村生活,用真情真意去接觸農民這個熟悉又陌生的群體。最初的時候,阮可欣還無法和操著一口河南方言的大嬸兒順利交談,到後來,工地上的人們都親如一家了。
這並不是阮可欣對社會的初次探索,入大學以來,她對社會的思考從未停止。她曾赴河北省興隆縣進行紅色1+1扶貧實踐與專業實踐,既考察脫貧攻堅工作現狀,又用自己的專業所學進行文化遺產調研,助力當地文化保護事業。她還曾赴河北省涿鹿縣和廣西省北海市支教,與那裡的孩子深入交流,為他們打開更廣闊世界的大門。
大二年級,阮可欣開始修讀社會學雙學位。這門同樣需要紮實田野工作的學科給了她新的認知世界的維度,從《江村經濟》到《薩摩亞人的成年》,人的視角下的「田野」同樣令她著迷。
下工後,阮可欣走進大嬸家,和大嬸們聊生活,聊家庭,聊對於考古、對於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她也在每天的觀察與思考中探尋著田野考古視閾下發掘者與民工、當地社群關係的建構。這次經歷給了她很深的思考:她發現,大嬸的家和她想像中鄉村愛情式明亮寬敞的農家小院並不一樣:舊房子,水泥地和為數不多的家具。昏暗的燈光下,她坐在小馬紮上吃完了這頓飯,心中感慨良多。
北大青年的使命擔當,一直是困擾阮可欣的一個命題。直到有一天上工的時候,她聽見方裡的阿姨說:「妮兒,我知道,那傳說故事裡的不是歷史,你們挖的才是。」這讓她明白,作為一個考古人,承擔起文化工作者的使命,為發現、保護、傳承當地的歷史文脈作出貢獻就是她能為他們做的最重要的事。
實習期間,阮可欣擔任了平糧臺考古實習基地臨時黨團支部的團支書。她說:「作為新時代的北大人,我們永遠應該懷抱田野,心繫人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永遠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她也永遠不會停下自己的丈量祖國大地的腳步。
一季田野夢,一生家國情
阮可欣回想起參與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重大活動的籌備工作時,依然心潮澎湃。由於專業實習的安排,她沒能成為走過天安門城樓的北大方陣中的一員。但作為學生骨幹,她積極參加了重大活動工作組,「也算是彌補了一點遺憾」。
她笑談自己是「背後」的「背後」,連替補隊員都當不了。可不用訓練的她在集訓期間與大部隊一起堅守懷柔14天。14天裡她完成了14份信息報送、14份每日工作動態和超過三十個會議的會議記錄。「我不需要獎牌,甚至可以不被記住,能和這群人一起奮鬥過我就很開心了。」「十一」當日,阮可欣在平糧臺考古基地與老師、同學們一起收看了國慶典禮直播,當北大「凝心鑄魂」方陣走過天安門時,她激動地站了起來,告訴大家,看,這是我們的方陣。
雖然不在北京,阮可欣還是用自己的方式為共和國的生日也送上了自己的禮物。在工地,她組織了平糧臺考古隊「青春告白祖國」活動。由她導演拍攝的祝福視頻,被北大官微轉載,累計播放量逾10萬次。視頻裡,她帶領全體同學喊出了北大考古人的共同心聲:「挖好每一鏟土,劃好每一道線,為我國文化文物事業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
一季田野夢,一生家國情。阮可欣始終覺得,她的能力仍舊微薄,無論學業還是實踐,都還有太長的路要走。如果有時間,她還想讀更多的書,去更多的地方。她想做好一個考古人,求真學問,練真本領,講好歷史的故事、文明的故事,做「中華遺產的保護者,中華文明的詮釋者,中華文化的傳播者」;她更想做好一個北大人,踐行愛國、勵志、求真、力行的誓言,做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圓夢新一代。
更多精彩內容
來源:北京大學學生工作部、新聞中心
圖片:受訪者提供
文字:潘宇涵、丁潔心
排版:白雨琪
原標題:《挖好每一鏟土,她在北大考古拿下最高榮譽獎學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