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祖龍
祖龍原本是特指秦始皇的,因為古代皇帝都被看作是真龍化身,而秦始皇是第一個皇帝,因此被稱作祖龍。現代的洪荒流神話體系形成後,祖龍被設定為天地間誕生的第一條龍,也是上古龍族和四海龍族的先祖。龍漢大劫爆發後,龍鳳麒麟三族展開混戰,洪荒祖龍和太虛鳳祖、麒麟老祖在此劫中同歸於盡。
二、燭龍
燭龍也出自於《山海經》:「鐘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 息,息為風。身長千裡。在無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根據這段描述我們可以看到,燭龍是一種人臉蛇身的怪物,住在北方極寒之地, 為鐘山之神。睜開眼就為白晝,閉上眼則為夜晚,吹氣為冬天,呼氣為夏天,也就是說,他一啄一飲,都是晝夜與節氣的更替,此等神力,在上古神龍絕對數一數二。
三、應龍
應龍出自於《山海經·大荒東經》:「大荒東北隅中,有山名曰兇犁土丘。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應龍獅一種長有翅膀的龍,也叫黃龍。據說他是黃帝麾下的頭號大將,戰鬥能力極強,曾幫助皇帝斬殺了蚩尤、夸父和刑天三大魔神,後來到了大禹治水時代,還幫助大禹王生擒了淮水妖聖無支祈,功勳卓著。
四、黑龍
據說黑龍是水神共工手下的一員大將,和相柳、浮遊平起平坐,曾追隨共工和火神祝融作戰,只可惜兵敗,共工怒觸不周山導致天塌地陷,洪水倒灌,黑龍在洪水中興風作浪,禍害生靈,《淮南子·覽冥訓》記載:「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女媧娘娘殺的就是這條黑龍。
五、冰夷
冰夷是一條誕生在崑崙山頂的冰雪中的一條龍,頗有神力,後來被天庭冊封為黃河水伯。黃帝成仙后做了一方天帝,應龍有功被封為「司黃河、江、漢、淮、濟之水」的大神。也就是成了冰夷的頂頭上司,冰夷因此不滿挑戰應龍,結果大敗而歸,從此老老實實的協助應龍治理黃河,還幫助過大禹治水。
六、夔龍
夔龍就是夔牛,只是叫法不同。根據《山海經》記載:「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雖然《山海經》說夔狀如牛,但更多的古籍中則說夔是蛇狀怪物,在商朝和周朝的皇家青銅器上,都能找到夔龍紋。夔龍神力無匹,據說天地間只有兩頭,一隻被黃帝斬殺,剝皮做了鼓。另一隻被秦始皇遇見過,但並沒有抓到。
七、青龍
四象的信仰源自於古人人民對星辰的崇拜,古人將滿天星鬥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個星區,根據這四個星區的形貌,衍生出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象聖獸。《淮南子》卷三 記載:「天神之貴者,莫貴於青龍。」故青龍為四象之首。後來道教神話體系將四象吸收並神格化,青龍因此也被稱為孟章神君。
八、五爪金龍
五爪金龍是古代皇室的象徵,在神話傳說裡,五爪金龍雖然誕生的較晚,但神力很強,能夠驅邪除魔,其血液還能令白骨再生。據說天地間只有九條五爪金龍,被鴻鈞老祖抓去當了坐騎拉車,後來又賜給了徒弟元始天尊,就是我們熟知的「九龍沉香輦」。
九、蟠龍
《寧靖御覽》中記載:「蟠龍,身長四丈,青黑色,赤帶如錦文,常隨水而下,入於海。」蟠龍是民間傳說中蟄伏在地,而未升天之龍,形狀作盤曲環繞,古代建築中一般把蟠龍繞在柱上和梁上,也裝飾在龍椅上。雖然蟠龍在神話裡的等級較低,但他在建築中的出場率卻是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