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出現情感裂縫,家長應該如何化解?
引言
在日常生活過程中,父母與孩子之間總會出現一些大大小小的摩擦,從而導致感情危機的出現,當父母與孩子之間出現衝突時,如果父母沒有辦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緒,與孩子進行更為激烈的交流,會很大程度上增加兩人之間的間隙,從而傷害到彼此之間的感情,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經常與父母起衝突呢?原因又出在哪裡呢?
問題少年的問題出在哪?
如果自己的孩子突然變成了問題少年,導致他出現這種轉變的原因是什麼呢?我們需要去探索這個原因才能夠有效的改變他的行為,很多情況下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不是因為缺乏知識或者是意識的行為,有很大可能性是因為失望而產生的行為。
人在生活過程中追求的無非是歸屬感和價值感。,當孩子失望之後,他們就會採用錯誤的方式來引起父母的關注,從而實現自身歸屬感和價值感。對於很多問題少年,其實主要的原因就是缺少了父母的陪伴,他們內心想要去尋求被寵愛的權利,因此才會出現種種反常的行為來吸引父母的眼光。
情感裂縫如何粘合?
當孩子出現反常行為時,我們千萬不可採用更為激烈的方式來震懾他們,這樣的行為不但不會解決問題,反而會極大程度上增加他的叛逆心理導致事情,從而導致事情更加難以解決,這時候我們更應該採用平靜、理解、尊重的態度去解決問題,更好地去了解孩子內心的想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彌補,從而讓他找回被愛的感覺,這樣他們的行為自然而然的就會趨於正常了。
關注孩子的小情緒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情感是極易受傷的,可能父母一個小小的動作就會觸碰到他們的內心,讓他們覺得受到了傷害。其實他們需求的並不多,只是想要得到父母的理解和關愛,因此在生活過程中,我們要經常的向孩子傳遞自己很愛他的信號,比如親吻、擁抱就是很好的與孩子親密互動的方式。
當你意識到孩子出現小情緒時,要想方法去進入到他的內心,讓他自主的傾訴內心的情緒激發點,進而採用情感安撫,幫助他們緩解內心的憂慮,當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愛和關注,自然而然就會緩解掉這種小情緒了。
多做有效的鼓勵孩子是需要被肯定的,有很多父母會陷入誤區,覺得只有嚴格的要求自己的孩子,才可以讓他成才,這種想法並不是完全正確的,我們在生活過程中應該善於去發現孩子的優點,不能只關注到他們不好的方面,一旦出現失誤就嚴厲的指責,而做得好的時候卻得不到表揚,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缺乏自信心,甚至內心會產生牴觸情緒,情緒的堆積會導致其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漸行漸遠,進而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出現,因此我們在生活過程中當孩子做好了某件事情之後,要及時的給予鼓勵,但是切記這種鼓勵應當是合理性的,不能夠為了鼓勵而鼓勵。
讓孩子感到被需求所謂的儀式感無非就是讓孩子感受到他被重視,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這也是幫助孩子增加價值感和歸屬感的有效方式。
我們可以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方面來營造儀式感,比如孩子喜歡唱歌,那麼我們就可以將家中的一小塊區域打造成一個小型的練歌房,家庭之中定期召開歌友會,父母與孩子輪流上臺唱歌,在這個過程當中,孩子就會漸漸的打開自己的內心去接受自己的父母,同時在這種快樂的氛圍中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
學會控制情緒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情緒會根據我們生活中所經歷的各種事情而發生變化,比如今天工作上的一個不如意就會導致我們的情緒產生很大的波動,回家之後這種情緒也會帶到家庭當中,進而影響到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對於孩子來講也是同樣的,也有可能會出現情緒波動,這時候我們就可以製作自己家庭之中的情緒計量儀,每天吃完飯之後,大家可以拿著自己製作的情緒卡來表達自己今天的心情,這樣既可以讓大家都了解彼此之間的情緒狀態,也可以讓自己意識到自己的情緒處於一個不正常的狀態,就會適當地進行自我控制。
不要盲目地跟孩子論輸贏
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永遠不會是競爭的關係,畢竟每一個父母的出發點都是讓孩子更好的成長,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道路當中,我們千萬要擺脫掉的一種想法就是處處壓制住孩子,從成人的角度來講,或許是贏得了這場比賽,但是對於孩子來講卻受到了極大的傷害,因此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更好地去尊重孩子的尊嚴,通過愛接納和理解去鼓勵和引導孩子,讓孩子也可以發自內心的接納自己,願意和自己分享故事,說出自己的感受,甚至是表達內心的不滿,這樣才是最和諧的生活狀態,也是最能夠幫助孩子健康成長的生活狀態。
總結
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是愛自己的孩子,只是愛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有些父母覺得自己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卻沒有辦法讓孩子懂得自己的苦心,那麼這時候我們就要思考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出現了問題,對於孩子的愛是要充滿耐心和尊重,溫和而堅定地去陪伴和引導,真正的走進孩子的內心,這樣才可以教育出勇敢、善良、陽光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