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騎兵戰法的普及,戰車便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但這種舊時乘具,依然在軍事上發揮了廣泛作用。
本文主要探討三國時代的兵車應用案例。從記載來看,其應用大抵有兩方面。
其一是裝載甲杖與糧草,即所謂「輜重」或「車重」。
其二是倉促臨敵時,可以用兵車結陣,阻礙敵方騎兵的衝鋒攻勢。
本文共 3300 字,閱讀需 7 分鐘
01所謂「車」
開篇先簡單介紹一下古代的車。
兩漢三國時代的車具,形制大抵相似。應用在民用領域的便是車,應用在軍事領域的便是戰車。
車廂的形狀類似一個敞口盒子(車輿),兩側各有一輪,盒底連綴一條縱向的粗梁(車轅),在梁前端的橫木(車衡)處平行排列若干挽具,嵌套不同數量的馱獸(牛、騾、驢、馬)。
註:古代車具,每部分均有專用名詞。比如車輪部分便由軸、轂、轄、牙、軎、飛鈴等零件構成。篇幅原因,本文不再展開。
不同車輿使用的馱獸數量不同。
民用車輿,使用的馱獸數量相對較少。軍用車輿則較之為多。而皇帝的車駕,則要使用四到六單位的馱獸,通常還得毛色相同,即所謂「醇駟」。
天下既定,民亡蓋臧。自天子(劉邦)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漢書 食貨志》
最慘的是民間的一種小車,稱作「鹿車」。有趣的是,鹿車與鹿無關,而是「獨輪手推車」。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實際就是鹿車的改良款。
註:見《木牛流馬對漢代鹿車的改進、及其對犁制研究的一點啟示》。載於《農業考古》1986年第一期。
這種獨輪推車,大概很能適應川蜀地區的崎嶇地形,因此馳名當時。
從有無頂蓋的角度,又可以分為「露車」與「衣車」。
貴族的車,頂上有蓋,四周有帷幕,把「敞篷車」(露車)改裝成「全封閉」(衣車),遮風擋雨,舒適無比。
民間的車就沒這待遇了,大多無棚無蓋,運貨運人一體化。
還有一種專門運送皇帝靈柩的喪車,叫「轀輬車」。轀輬的意思,就是溫涼,即可調節溫度。
實際原理相當粗糙,就是全封閉的車輿四周,加了可開閉的窗戶。
(轀輬車)如衣車,有窗牖,閉之則溫,開之則涼。--《漢書 霍光傳》孟康注釋
從乘坐姿勢上,又分為「立乘車」與「坐乘車」。
顧名思義,立乘就是站在車廂裡,先秦時代比較常見,兩漢三國時已經很少再有立乘式的載具。
坐乘車也叫安車,應用比較廣泛。
安車,坐乘車。凡婦人車皆坐乘。--《周禮》鄭玄注釋
如果馱獸不是牛驢騾馬,而是人類,那車具又可分為「輿」和「輦」。
輿就類似後世的轎子,但座位更高。輦即人力牽拉的車輛,也叫「步輓車」。
肩輿,平肩輿也。人以肩舉之而行。--《資治通鑑》胡三省注
輦,輓車也。從車,從,在車前引之。--《說文解字》
「輿」和「輦」後來演化成皇權的代名詞。比如「乘輿」就指皇帝,「僭擬乘輿」就指「禮制逾越到等同於皇帝」。
02車具在三國漢季的應用
介紹完車具,再談談漢末三國的車具應用,尤其是在軍事上的應用。
輜重車可以用來裝載糧食布帛,人所共知。實際輜重車也承擔著裝載武器鎧甲的任務。部隊行軍時,除了少數精銳護衛中軍,大多兵士,都是空手徒步,以節省體力。
註:關於行軍時的「輕裝與具裝」問題,我之前單有撰文論述,感興趣的讀者可自行查閱。
車具在戰場的另一個作用,便是臨敵之際,將車具排列成陣,一方面保護己方步兵與射手,另一方面阻撓對方的騎兵衝鋒。說白了就是用兵車結成一個「臨時堡壘」。
三國漢季最有名的「車陣」應用案例,當是初平二年(191)冬季的界橋之戰(也叫磐河之戰)。
參戰雙方是袁紹與公孫瓚。瓚軍以具裝騎兵(白馬義從)為主力,「旌旗鎧甲,光照天地」。
(公孫)瓚步兵二萬餘人為方陣,騎為兩翼,左右各五千餘匹。白馬義從為中堅,亦分作兩校,左射右,右射左,旌旗鎧甲,光照天地。--《英雄記》
而紹軍分兩部,先鋒鞠義率強弩步兵,躲在車陣與大盾下面,阻撓公孫瓚的突騎蹂踐,輔以亂箭攢射。袁紹則自率大戟士殿後。
(袁)紹令麴義以八百兵為先登,強弩千張夾承之,紹自以步兵數萬結陣於後。瓚見其兵少,便放騎欲陵蹈之。(鞠)義兵皆伏楯下不動,未至數十步,乃同時俱起,揚塵大叫,直前衝突,強弩雷發。--《英雄記》
從戰役結果上看,袁紹大勝,公孫慘敗,自此河朔地區強弱易主。
從袁紹給公孫瓚的書信中,可以看到,當其回憶界橋之戰,依然心有餘悸,稱自己「師徒驟合,機械不嚴」。
是時足下(公孫瓚)兵氣霆震,駿馬電發;僕(袁紹)師徒肇合,機械不嚴。強弱殊科,眾寡異論,假天之助,小戰大克。--《漢晉春秋》
袁軍步卒,能戰勝公孫鐵騎,靠的就是車陣的掩護。
其實袁紹的戰法,與西漢名將李陵如出一轍。都是強弩士躲在車陣盾牌之後,依靠掩體庇護,射殺敵方突騎。
(李陵)軍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陵引士出營外為陳,前行持戟盾,後行持弓弩。--《漢書 李陵傳》
只不過李陵因為戰線過長,補給有限,箭矢耗盡而失敗。而袁紹的戰線較短,因此得以迅速收割戰果。
03呂布與轅門射戟
轅門射戟的典故,膾炙人口。實際它也與「車陣」有關。
布即一發,正中戟支。靈等皆驚,言「將軍天威也」。--《後漢書 呂布傳》
所謂「轅門」,說的就是車陣的大門。在兵車環列成圍牆之後,在大門處將兩輛車翻轉向上,使車下的梁木(車轅)仰起,表示營門。
王行止宿阻險之處,備非常。次車以為藩,則仰車以其轅表門。-- 《周禮》鄭玄注釋
轅門中的「轅」,其實就是指「車轅」。
轅門射戟,發生在建安元年(196)紀靈討伐劉備的背景下。
如果考慮到紀靈自揚州淮南進攻,劉備在豫州沛國抵抗,呂布自徐州下邳前往幹預;便知劉備是主場防守,紀靈、呂布是客場作戰。
按《呂布傳》記載,布軍在沛縣西南一裡處紮營,並邀請紀靈、劉備雙方談判。
(呂)布於沛(縣)西南一裡安屯,遣鈴下請(紀)靈等。--《魏書 呂布傳》
沛國是劉備的老巢,可知呂布的軍營,是臨時結成的。因此所謂的轅門,就是字面意義上的「轅門」,即兵車結陣之後、將車廂翻轉形成的臨時大門。
按呂布「步兵一千、騎二百」的兵員記載,實際其先鋒部隊不過千餘人,滿打滿算也用不到多少輜重兵車。因此車陣環列的規模一定不大,從中軍帳到轅門的距離,恐怕也不會太遠。
(呂布)嚴步兵千、騎二百,馳往赴(劉)備。--《魏書 呂布傳》
呂布一發命中,射術精準無可置疑;只不過「射戟」的距離未必有特殊之處。小說所謂的「百五十步」恐怕多有附會。
04小結
「車輿馬具」是一個相當複雜且專業的主題。本文主要就漢末三國的「車陣」漫談,兼雜介紹一些常見車具形制。算是簡單科普,略涉皮毛,權當獻醜拙作。
在三國魏晉,雖然類似先秦「兵車千乘」的戰法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車具在軍事領域的應用依然不少。
除本文提到的車陣之外,還有各種武備車具。
比如望遠用的「軺車」,測量距離用的「記裡鼓車」,測量方位用的「司南車」,以及追擊或逃逸用的「追鋒車」。雖然本文無涉,卻均有應用記載。
比如魏明帝病重不豫,馳召自遼東歸來的司馬懿,懿乘「追鋒車」,晝夜急行,旦夕而至。
及宣王(即司馬懿)遼東歸,至白屋,當還鎮長安。會(明)帝疾篤,急召之,乃乘追鋒車東渡河,終翦魏室。--《宋書 五行志》
雖然從歷史的後續發展看,司馬懿「追鋒疾行」是急於篡奪輔政大臣之位,並非忠於曹氏。
還有一種演武性質的「獵車」,在三國也頗為常見。
曹丕作「蹋豬車」,孫權又制「射虎車」,把普通的衣車魔改成了「可移動的實木堡壘」。乘客在車裡射擊野獸,甚至隔著欄杆手搏猛虎,以為歡笑。
獵車,一名蹋豬車。魏文帝改曰蹋虎車。--《宋書 禮志》
(孫權)作射虎車,為方目,間不置蓋,一人為御,自於中射之。時有逸群之獸,輒復犯車,而權每手擊以為樂。--《吳書 張昭傳》
至於本文提到的「袁紹磐河破公孫、呂布轅門射大戟」等故事,無一例外是車陣在三國時代的現實應用。
當然,誠如開篇所述,彼時受科技水平所限,民用車與軍用車,其基礎形制,區別也並不太大。只不過看馱獸是牛驢還是戰馬、乘客是民夫還是兵卒。
昔日樂毅破齊,田單削斷車軸的末端凸起(防止碰撞),覆以鐵皮,靠著強固的輪轂而逃離臨淄。實際便是將「轎車」改裝成「裝甲車」的最早案例。
燕師長驅平齊,而田單走安平,令其宗人盡斷其車軸末而傅鐵籠。--《史記 田單傳》
可見歷史是不斷發展的,人民群眾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的。
我是胖咪,百家號歷史原創作者。漫談歷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鉤中的蛛絲馬跡、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隱藏的深意。
Thanks fo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