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古時24節氣之首「冬至」,很多人都知道,冬至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點之一,不但是節氣,更是重要的節日。但你知道嗎?「中國」之稱謂也與「冬至」有關哦,因為在3000多年前的冬至這一天,周公幹了一件定乾坤的大事。
相傳,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測得了地球的中心位置,因此「中土」「中國」之含義就在於此,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那麼,周公是怎麼做到這件神奇「定乾坤」之大事的呢?
據記載,周公到洛陽後,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後開始佔卜國家社稷的吉地。《尚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於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後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 。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後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即豎起高為8尺的標杆,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 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依周公測影所定的天下之中,周人詳細規劃了滅商後的第一座國家都城,《逸周書·作雒》載:「乃作大邑成周於土中,……南繫於洛水,北因於邙山,以為天下之大湊。」 如此,也奠定了「中國」之稱謂。
中華民族的古老傳統節日,無論大節、小節,其起源或是源自天象物候,或是源自先民擇吉日祭祀天地神靈、祖先,以謝神靈、祖先恩德。需要說明的是,冬至還有一個特別之處,無論按照平氣法(1645年以前使用)還是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推算,冬至的具體交節時刻都是完全一樣的。這在二十四節氣之中是僅有的一個。
另外,冬至分為三候:
一候,蚯蚓結。蚯蚓感陰氣蜷曲,感陽氣舒展,六陰寒極時,糾如繩結。
二候,麋角解。鹿屬陽,山獸,感陰氣而在夏至解角。麋屬陰,澤獸,感陽氣而在冬至解角。
三候,水泉動。水乃天一之陽所生,現在一陽初生,所以,水泉已經暗暗流動。
這三候非常準確且形象地昭示了季節與大地萬物的變化。所以,冬至無論作為節氣,還是作為節日都是最重要的節點,為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起到了重要的「節點」作用。
(壹點號《節日研究》出品,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翟恆水。圖片來自網絡)
本文內容由壹點號作者發布,不代表齊魯壹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