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鄰居和我聊天時,談到了她上小學的兒子子豪。
子豪在家是不太講話的,尤其是在他看電視和玩玩具的時候,不會回應家人的問話。
而在學校就不是這樣了,據班主任老師講,子豪在班級裡是一個多話的孩子,要不上課接老師的話,要不就在其他同學回答問題時搗亂,很讓老師傷腦筋。
對於子豪在家裡和學校完全不同的狀態,鄰居不知道問題出在了哪裡,很無奈。我送給她一本書《高情商孩子的表達課》,裡面有一章正好解釋了子豪的問題。
《高情商孩子的表達課》一書的作者王莉老師是北京市級優秀教師。王莉老師在書中說:「孩子在家和在學校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表現恰恰說明了同一個問題——他們沒有掌握正確的傾聽習慣。」
說起正常的社會交往,人們往往以為只要敢開口,敢說話,就具備了良好的社交能力,其實事實並非如此。
一個人要善於表達,還要善於傾聽,相比較表達,傾聽則是更主動的社交行為。
對於孩子來說,傾聽能力強更有利於快速吸收知識,經過思考,把知識轉換成自己的能力,並學會了尊重他人;對於大人來說,認真傾聽在社會交往中,更能贏得信任和親近,更能獲取自己需要的能量。
01、會傾聽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接受知識更快,因為他的理解能力和自控力更強。
子豪的同班同學楊昊就是一個會傾聽的孩子。上課的時候,他從不會做小動作,因為他注意力都放在了注意聽講上,這是一種專注性傾聽。
在專注性傾聽基礎上,漸漸地楊昊可以對聽到的內容進行分辨,那些是自己掌握了的,那些是自己沒有理解的等等,這是辨析性傾聽。
接下來,楊昊就已經充分得掌握了老師所講的內容,並自己進行歸納整理,然後能正確地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這就是理解性傾聽。
相對傾聽能力比較弱的孩子,在交流過程中,注意力弱,捕捉信息的能力也弱,比如上課接話的孩子,還有上課搗亂的孩子。
一是不能很好地回應對方,對對方的尊重意識不夠,二是對於知識的吸收也不全面,甚至會缺少了消化理解知識這一方面,從而學習並不紮實。
專注性傾聽、辨析性傾聽和理解性傾聽,是孩子們在小時候就應該慢慢掌握的正確傾聽習慣。由上課聽老師講,再到聽家長說話,靜下心來,傾聽,很自然就知道了老師和家長所要表達的意思,經過自己的分析做出正確的回應行為,循序漸進,人也慢慢得成熟起來,有主見、有個性,能堅持。
02、傾聽在社會交往中是一種更積極主動融入的做法,能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笑笑和雯麗是大學同學,一起去一個公司實習。笑笑人如其名,活潑開朗。雯麗更沉穩內向,不太善於表達。
實習期後只能留下一個人,笑笑以為自己會留下,因為自己和辦公室的人打成了一片。沒想到最後留下來的人選是雯麗。
笑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
笑笑熱情大方,和辦公室人員關係都不錯,但僅限於表面,在領取工作任務時沒有細心聽懂要求,結果工作效果不盡如人意。所以,同事聊天或業餘活動會找笑笑,工作上就會找雯麗多一些。
雯麗知道自己不善於表達,但她知道自己善於傾聽,並在傾聽的時候動腦筋。
用心傾聽至少帶來2個好處,一是說話者更有被尊重的感覺,二是聽得仔細更有利於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務。
即使在工作之餘,和同事聊天時,雯麗也能用眼睛專注地看著對方,保持適當的表情去聽,然後給到對方需要的讚美和偶爾的一點小建議,所以時間長了,喜歡和雯麗交往的人更多了。
在正常的社會交往中,交往就是「你來我往」,有去有回,有訴說就要有回應,發自內心的回應更能拉近人和人之間的關係。
對於一個不善表達的人來說,積極地去表達真的是一件有些困難的事,但傾聽不會,只要用心去做,去傾聽而後回應,哪怕只是隻言片語,對方也能感受得到真誠,會感受到讓人如沐春風般的相處。
03、掌握正確的傾聽習慣要從娃娃抓起。
如果孩子的傾聽習慣沒有養成,那肯定是家長沒有做好。或者是沒有好的榜樣作用,或者是沒有重視孩子傾聽習慣的培養。
有的家長遇到孩子不專心傾聽的時候,會大聲斥責,讓孩子對聽家長說話反感;或者孩子不聽就不聽,置之不理了。
那麼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家長要以身作則,在孩子說話的時候要專心傾聽,最好蹲下身來看著孩子,這樣孩子就能感受到家長是真的對自己的話感興趣,而不是敷衍了事,那麼孩子以後聽別人說話時大概率的也能認真傾聽。
行動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家長在聽孩子講話時,一定要沉住氣不插話,讓孩子把話說完,把意思表達完整清晰;同時,家長也要告訴孩子,在聽別人講話的過程中,不能插話,不能東張西望。不管是否愛聽,都要等對方把話講完再發表自己的看法,並給對方一些回應。
其實不要插話,等對方把話講完,這一點真的很重要。用心傾聽,也許對方最後一句話才是他要表達的真正意思,所以一定要等到最後,那樣尊重了對方,同時也會給自己一個機會。
當別人說話時,聽者可以用微笑,點頭、憂傷、皺眉等等表情進行回應,表示你在認真傾聽;也可以用一些象聲詞和疑問詞,更好地回應說話者;即使說話者在表達過程中有明顯的錯誤也要儘量先聽完,而不要急著去糾正。
除此之外,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進行傾聽訓練,提高孩子的專注性傾聽、辨析性傾聽和理解性傾聽的能力。
比如可以利用親子閱讀來培養孩子的傾聽能力。
家長講故事時,有聲有色地講解吸引孩子專注地傾聽,鼓勵孩子在故事講完之後,對故事進行思考,有意識提高孩子在傾聽方面的專注力和理解力。
《高情商孩子的表達課》一書的作者王莉老師說:「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耳朵就是通往心靈的道路。從小在孩子心靈留下善於傾聽的種子,這種子在以後的歲月中會生根發芽,在溝通中獲得豐富的營養,得以茁壯成長。」
做個會傾聽的人吧,因為傾聽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
(本文為窗邊的小可可豆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即刪。窗邊的小可可豆愛閱讀,愛寫作,在這裡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等你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