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人類月球日」。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為了紀念這次「人類邁出的一大步」,每年的7月20日就被定為「人類月球日」。此後,人類對月球的研究和探索也愈發深入。
而提到探測月球,怎麼能不提到月球上的專用車輛——月球車呢!
月球車,能夠在月球表面行駛,並完成月球探測、考察、收集和分析樣品等複雜任務。科學家將月球車在月球實地考察所帶回的寶貴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大大深化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
月球車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1970年,前蘇聯的無人月球車月球車一號就隨著月球17號探測器造訪了月球,成為最早在月球上著陸的月球車。和玉兔號不同,月球車一號使用的是核燃料電池。只不過,它的造型和我們印象裡的「車」實在是有著不小的差距。
這真的不是一口鍋嗎?
一年後,伴隨著「阿波羅計劃」的太空人登上月球,他們還帶了一輛可以載人的電瓶車,從而開啟了人類在月球兜風的歷史。
2013年,我國發射了第三顆月球探測器——嫦娥三號。從嫦娥三號著陸器中釋放出的中國第一輛月球車,首次在月表的執行探測任務。
實際上,嫦娥三號搭栽的中國第一輛月球車「玉兔」號其實並不是一輛車,而是一臺長著輪子能適應惡劣環境並開展科學探測的太空飛行器,是一個小型化、低功耗、高集成的機器人。
2019年1月3日22時22分,玉兔二號月球車完成與嫦娥四號著陸器的分離,駛抵月球背面,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著陸,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
為了能夠在地表崎嶇不平的月面完成科考工作,玉兔二號和它的前輩玉兔號一樣,擁有六組車輪。強大的越野能力賦予它在坑坑窪窪的月球表面如履平地的能力。
在地球上,科考隊員們也常常會使用擁有6個車輪的越野車去探索一些人跡罕至的「科學禁區」。
玉兔的兩翼是高性能的太陽能電池帆板,這兩塊帆板不但能為玉兔提供運動、工作所需要的能量,在夜晚時還可以摺疊收納,將儀器包裹起來。因為月球表面白天溫度可達150度,夜晚又低至零下180度,可謂是「冰火兩重天」,合攏的帆板就起到了保護精密又脆弱的科學儀器的作用。
一直以來,受地月潮汐力的影響,月球總是以同一面朝向著地球。從地球上始終不能完全看見月球的另一面。自著陸以來,月兔二號已經在月球背面工作了近一年半的時間,採集了大量的珍貴樣本。今年的2月26日,玉兔二號還首次揭示了月背地下40米範圍內的地質分層結構,這些都為科學家探索神秘的月球背面,追溯月球的歷史提供了大量的材料。
隨著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探索的不斷深入,在不遠的將來一定可以把我們的太空人送上月球,新一代月球車也必將出現。在此前的航天科技展覽中,我們也能一窺未來中國月球車的雛形。
期盼著有一天,我們能夠駕駛著月球車,到月球上兜風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