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月球日|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了解這些關於月球的知識

2021-01-10 瀟湘晨報

2020年7月20日是第51個人類月球日,數千年來,人類對月亮充滿了無限遐想,中國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51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邁出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宇宙道路上的閃亮時刻,也因這一刻,7月20日被定為「人類月球日」。

●關於月球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1.月球有幾歲?

一項最新的分析結果稱,月球的年齡為45.1億歲,比太陽系晚6000萬年誕生。

2.月球有多大?

月球基本上是個圓球體,平均直徑約為3476公裡。月球的表面積有3800平方公裡,大約是中國陸地面積的4倍。月球的體積僅為地球的1/49。

3.月球有多重?

月球的質量相當於地球的1/81,由於質量小引力就小,月球的表面重力是地球的1/6。

4.月球距地球多遠?

月球繞地球公轉,有時近有時遠。最近時約36萬公裡,最遠時約40萬公裡,平均距離約為384400公裡。

5.月球有多亮?

月球本身不發光,是因為表面反射太陽光而發亮。但它只反射了7%的太陽光,其餘93%被月球表面吸收,月球的平均亮度只有太陽的1/46500。

6.月球上的時間怎麼算?

月球上的一天相當於地球上的27天,13天半是白天,13天半是黑夜。

7.月球上的溫度

月球最高溫度123℃,最低溫度零下233℃。

8.月球由什麼物質組成?

月球巖石中含有地球中全部元素和60中左右的礦物,其中6種礦物是地球沒有的。月殼中主要元素:鈾、釷、鉀、氧、矽、鎂、鐵、鈦、鈣、鋁 及氫。

9.月相有哪幾種?

●一圖看懂人類探月史

●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1.2004 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在國務院正式批准繞月探測工程立項後,工程領導小組便將其命名為「嫦娥工程」,並將第一顆繞月衛星命名為「嫦娥一號」,嫦娥工程按計劃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2.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 ,「嫦娥一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實現首次繞月飛行,完成探月三步走的第一步。

3.2008年11月12日15時05分,由「嫦娥一號」拍攝數據製作完成的「中國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圖」公布。

4.2009年3月1日16時13分 ,「嫦娥一號」衛星在控制下成功撞擊月球。

5.2010年10月1日18時59分 ,「嫦娥二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到達月球軌道後,衛星在距離月球表面100公裡的圓軌道開展工作,完成在軌測試和技術驗證後,進入更近的100×15公裡橢圓軌道,對嫦娥三號預選著陸區虹灣進行拍照,在15公裡高度拍攝的月球圖像,解析度達到1.5米。首次從月球軌道出發飛赴日地拉格朗日L2點進行科學探測。首次對圖塔蒂斯小行星近距離交會探測並獲得10米解析度的小行星圖像。

6.2013年12月2日1時30分 ,「嫦娥三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首次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地外天體軟著陸與巡視勘察,完成探月三步驟的第二步。

7.2014年10月24日2時,「嫦娥五號T1」實驗器「小飛」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完成探月工程三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驗證「跳躍式」再入返回技術,驗證「鵲橋」中繼星的軌道技術,獲取「嫦娥五號」採樣區高解析度圖像,為「嫦娥五號」採樣返回提供支持。再入返回艙於2014年11月1日降落在預定區域,由原西安衛星測控中心著陸場站成功回收。

8.2018年5月21日5時28分 ,「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在西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為在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月球車提供地月中繼通信支持。2018年12月8日2時23分,「嫦娥四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在經歷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後,最終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2020年,我國將有多個重要航天項目執行。其中,將擇機實施的嫦娥五號任務已經準備就緒,它將實現我國首次月球採樣返回。讓我們一起期待!

(河北新聞網綜合央視新聞、新華網、中國探月工程、科普中國等,編輯魏雨)

【來源:河北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人類月球日|回顧中國探月之路,了解關於月球的知識
    回顧中國探月之路,了解關於月球的知識  「人類月球日」是每年的7月20日,為了紀念1969年7月20日人類第一次登月成功。  回顧中國的探月之路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
  • 人類月球日丨關於月亮的那些事
    1969年7月20日50年前的今天一位太空人邁出了登錄月球的一小步卻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步登月成功不僅是航天領域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情更是屬於人類歷史上的創舉那麼關於月亮的那些事你知道多少呢?>每年均會出現4-6次超級月亮想要欣賞「超級月亮」就要抓住機會咯~在整個太陽系中月球以3683千米/小時的速度繞地球運行月球繞著地球轉一圈約27天自轉一圈也是約27個地球日所以在地球上的人兒永遠只能看到月亮的同一面只有靠探測器才能揭開月背千古之謎
  • 人類將令探月器撞擊月球
    據新華社天津8月30日電(記者蔡玉高、周潤健)9月3日北京時間13時30分左右,歐洲航天局3年前發射的探月器「智能1號」將執行其最後一項任務——撞擊月球。屆時「智能1號」將以7000公裡的時速在月球火山巖坑著陸,同時「砸」出10多公裡厚的「塵埃」供天文學家研究。
  • 今天,「人類月球日」
    51年前的今天,1969年7月20日16時17分,阿姆斯特朗駕駛阿波羅11號任務登月艙降落在月球表面預定區域,實現人類首次登陸月球。為了紀念這一壯舉,將每年的7月20日定為「人類月球日」。阿姆斯特朗扶著登月艙的階梯踏上月球時,說道:「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全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自上世紀五十年代以來,人類開始向月球發射探測器,六十餘年來取得了豐碩成果。
  • 自然禮讚|人類月球日
    月球是我們地球家園的衛星,也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正因為和地球如此「親密」,它的每個變化都能引起人類的關注。無論是陰晴圓缺還是月食日食,以及各種大氣現象,都揭示著月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月亮同時還作為一種傳說或象徵的符號融入到人類文化的血脈中。
  • 關於月球,這些知識你知道嗎?
    作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創新發展試驗區的主戰場,合肥高新區在人工智慧、量子科技、生物醫藥等領域擁有很多迷人的科技創新成果,為讓更多的高校學子了解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人工智慧與智能語音等前沿科技和原始創新成果,了解合肥高新區在打造世界科技園區方面的舉措,弘揚科學精神,普及科學知識,加快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質,合肥高新區管委會聯合多家高校社團開展「我做一日主編」科普活動。
  • 每日一學丨今晚請仰望星空,致敬「人類月球日」
    人類月球日1969年7月20日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乘坐阿波羅11號成功登錄月球,為了紀念這次事件,就把每年7月20日定為「人類月球日」。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在率先踏上月球表面這一歷史時刻時曾說:「這只是我一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
  • 中國探月16年,嫦娥五號或將改寫月球歷史 | 解讀
    許琦敏 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是中國探月工程第六次任務,計劃實現月面自動採樣返回,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歷史等科學研究,是我國航天領域迄今最複雜、難度最大的任務之一。 中國探月工程三步走戰略 中國探月工程採用「繞、落、
  • 人類月球日|月球遺產如何保護?
    隨著人類航天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重返月球並對月球進行更全面、更深入的探測將在不久之後成為現實:我國的嫦娥四號已經實現人類在月球背面的首次著陸探測,而NASA計劃中的深空門戶空間站將在環繞月球的軌道上搭建起一個登陸月球的前進基地,並由此持續的向月球表面釋放探測器,對月球進行系統性的探測。為了防止今後越來越頻繁的探測破壞月球上的人類歷史和科學遺產,NASA已經給出了相應的建議報告。
  • 專家:中國探月成果為月球科研站選址與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中新社北京11月24日電 (張素 郭超凱)嫦娥五號探測器24日成功發射,這是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中的收官之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嫦娥五號探測器總體副主任設計師李青當天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中國探月工程的研究成果為月球科研站選址與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 一線航天人親筆書寫:記錄人類首次登錄月球背面全過程 新書《月背...
    一線航天人親筆書寫,記錄人類首次登錄月球背面全過程新書《月背徵途》於「嫦五」凱旋日首發2020年11月24日4點30分,我國的「嫦娥五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從此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而今,它終於「挖土」成功,攜帶珍貴的月壤順利返回。
  • 中國焦點面對面:「嫦五」探月有何難?月球「挖土」有何用?
    @中國新聞網 「建立月球家園——也就是建立支持長期人員生存的綜合型月球科研站,或者叫月球村——實際上已經被提上計劃日程……」 11月24日4時30分,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中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
  • 嫦娥五號月球「挖土」回家,驚心動魄23天回顧
    據南方日報報導,嫦娥五號登陸地系呂姆克山附近,該地區的土壤能讓天文學家更加了解13億年前的月球火山活動,甚至能改寫人類對月球的認知。二是中國此次帶回的土壤有利於分析月球可利用資源的儲量,尤其對探明氦-3確切總儲量有重要意義,為未來月球的開發進度有很大幫助。
  • 美國慶登月50周年,說探月意義重大,月球對人類到底有啥利弊?
    美國在1961年5月開始實施「阿波羅」計劃,耗資255億美元,歷時約11年,到1972年12月第六次登月成功結束,1969年7月21日首次登月至今50年。參與那次計劃的約有兩萬多家企業、200多所大學,以及80多個科研機構,總人數超過30萬人。
  • 來自月球,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嫦娥五號從出發奔月到回歸地球共經歷了23天,其中8天完成從月球到地球的旅程,在月工作2天,再用13天返回地球,這樣算來,嫦娥五號的「通勤」時間要比正式「挖土」的工作時間長得多。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嫦娥五號的哪部分最終回歸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
  • 嫦娥五號:您的「快遞」到了,來自月球,驚心動魄23天回顧
    嫦娥五號從出發奔月到回歸地球共經歷了23天,其中8天完成從月球到地球的旅程,在月工作2天,再用13天返回地球,這樣算來,嫦娥五號的「通勤」時間要比正式「挖土」的工作時間長得多。 嫦娥五號攜月壤回歸地球,意義重大,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裡程碑,也是人類在44年後重返月球獲取月球土壤的標誌性節點。嫦娥五號的哪部分最終回歸地球?月壤的重要性到底體現在哪?
  • 月亮上沒有嫦娥和玉兔,中國的「探月之路」也從未停歇→
    但中國的古人認為,月亮是仙女的宮殿——美麗的嫦娥懷抱玉兔,從那裡眺望人間。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失望地發現:月亮上沒有嫦娥、沒有玉兔。它清冷、寂靜、荒涼一片。即便如此,人類依然在好奇心和求知慾的推動下,不斷向它靠近。  2004年,中國首次探月工程立項啟動。第一個月球探測器便以傳說中的仙女命名,它就是——「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奔月而去。
  • 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天: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美國和蘇聯分別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為人類帶回了月球上的土壤樣本,但從1976年8月18日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最後一次採集月球樣本至今,人類已經有44年沒有再更新月壤樣本,而今天中國終於也要採集月壤了!
  • 中國航天歷史性一天!嫦娥五號發射成功,44年後人類再去月球「挖土」
    美國和蘇聯分別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通過載人飛船和月球探測器為人類帶回了月球上的土壤樣本,但從1976年8月18日蘇聯的「月球24號」探測器最後一次採集月球樣本至今,人類已經有44年沒有再更新月壤樣本,而今天中國終於也要採集月壤了!
  • 人類月球日:人類的月球旅行還有多遠
    但月在青天,「可望不可即」,1969年7月20日,美國借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實現第一次載人登月,這一日期也被確定為「人類月球日」。但1972年載人登月即告結束,直到50年後的今天,月球旅行一度停滯,美好的未來僅存在於幻想之中。2020年初,新冠肺炎的爆發給全球旅遊業造成了巨大損失,太空旅行項目也仍在開發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