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27日 09:37 來源:中國臺灣網
參與互動一次敗選,讓已歷百年的中國國民黨幾近崩潰。
綜合臺灣媒體報導,敗選以來,國民黨內部輿論氣氛十分複雜,其中,「本地化」主張尤為引人注目。中國國民黨新生代改革派發起的「草協聯盟」在其舉辦的理念說明會上提出包括更改黨名去「中國」、「本地化」在內的改革主張。
已宣布參選國民黨主席的洪秀柱隨即強烈回應:「我非常不以為然,甚至非常反對」,「你看中國國民黨的歷史背景,中國兩個字怎麼去掉?」洪秀柱指出,近幾年臺灣一直在進行「去中國化」,年輕人總覺得中國是中國、臺灣是臺灣,跟自己沒關係,上一代還有感情上的連結,這一代連感情都沒有。面對這種局面,國民黨始終無法正面論述與辯駁,讓情形一發不可收拾。
新黨主席鬱慕明同樣批評「草協聯盟」所提黨名刪去「中國」的主張。他表示,新黨的前身「新國民黨聯機」過去就與李登輝理念不合,於是離開另組新黨。現在國民黨內有年輕人對自己的黨史、黨魂都不清楚,卻口口聲聲要改革,認為內部要有不同意見。如果認為自己不能在這個圈子,對「中國」二字有意見,就可以像當年陳水扁離開國民黨到民進黨,可以自己選擇。他說,留在這個黨裡,對中國國民黨的理念就應該存在,如果要把國民黨的根刨掉,影響到中國國民黨的生存,新黨就會有意見。
鬱慕明表示,若國民黨可以堅持黨魂,肯定過去,新黨不排除回歸。但如果國民黨內部仍有人搞不清狀況,新黨將繼續留在外面等待國民黨改名,然後接收中國國民黨的名字,這是新黨的規劃。
現任臺灣地區副領導人吳敦義則在回應是否參選黨主席時表示,希望中國國民黨保有最中道、最具包容力的特質,讓中壯世代承擔國民黨主席。保有黨基本核心路線,在挫敗中團結一致,堅定信心,爭取人民信任和社會尊重與信心。
香港《大公報》認為,去掉「中國」二字,恐怕是開錯了藥方,此舉的背後含意恐怕是質疑國民黨這些年積極推動兩岸交流和合作的政策,企圖令「中國國民黨」轉型為向本土路線靠攏的「臺灣國民黨」。國民黨新世代認為,國民黨落敗的最真實與內在原因,就是它被認定是一個以「中國」為主要關懷卻一再輕忽「臺灣」的政黨,改掉名字裡的「中國」,是追求下一次勝選的一張最起碼的門票。由此看來,國民黨新世代把國民黨這次慘敗歸咎為其兩岸政策「傾中」,這其實是民進黨一直以來指控國民黨兩岸政策的說辭,而這樣的指控顯然是顛倒黑白。國民黨新世代還應理性、客觀地看待兩岸關係發展,切勿人云亦云。
臺灣《旺報》則刊發清華大學兩岸法政問題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勤浩評論文章。文章認為,國民黨敗選最關鍵原因,是該黨創黨精神、黨德黨魂、孫中山思想、三民主義創黨信仰的缺失。
文章指出,2008年,馬英九上臺後開創以「九二共識」為政治基礎的兩岸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穩定局面。但推行所謂「不統不獨不武」,是一個沒有信仰、不求長治久安、只求任期偏安的消極政策,背離了孫中山先生奮鬥犧牲、為國為民、振興中華的創黨思想和三民主義等政治信仰,把國民黨改造成一部沒有靈魂的選舉機器,丟失了曾為臺灣發展建設作出重要貢獻的孫中山思想等寶貴信仰,丟掉了安身立命的藍營根據地。為民進黨趁虛而入,奪權變天埋下深深的隱患。
2015年10月,國民黨啟動「換柱」計劃,臺灣名嘴唐湘龍發表題為《中國國民黨將消失於臺灣》的專欄文章。文中這樣寫道:「這個黨已經在面對生死問題了。這個120年的黨走到底了。自找的。有人說:改頭不換面,改成『臺灣國民黨』好嗎?其實,隨便。但沒必要。如果以為把『中國』改成『臺灣』可以救亡圖存,那何必還叫國民黨?把黨名全換了,說不定清爽些。因為,在當下的臺灣,哪裡還缺以臺灣為要求的黨?重點在『中國』,不在『國民黨』。」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2016年1月,洪秀柱受訪時被問道:國民黨是否有可能亡於臺灣?她答道,國民黨已經走在懸崖邊上,隨時會掉下去。沒辦法改變就可能消失,哪怕在這塊土地上耕耘60幾年,不管有多少豐功偉業。(記者 於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