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臺灣地方選舉將拉開帷幕,除卻藍綠陣營代表人物的表演外,不少新生代「候選人」脫穎而出,引發了各界關注。本文採訪對象李明賢便是國民黨青壯世代的代表。有著十多年近距離接觸臺灣政治人物經驗的他,此次將參與到內湖-南港選區「議員」的選舉中。本文為觀察者網「選舉新勢力」系列報導第五篇。
在國民黨最低谷的時候,我願意跳進去
李明賢:大家好,我是李明賢。此前擔任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發言人,兼任中國國民黨文傳會「主委」,在進入政黨服務系統之前是擔任媒體工作,有15年的媒體工作經驗,在臺灣重要的平面媒體《中國時報》、《聯合報》和《自由時報》工作。2015年年底,我成為 「總統」選舉的發言人,後來就擔任競選陣營的幕僚,成為了國民黨文傳會 「副主委」兼發言人,直到現在。這次將投入內湖-南港「議員」的選舉。
觀察者網:為什麼會參加此次選舉?
李明賢:我之前擔任了15年媒體記者,在採訪中,我們常常接觸所謂的政治人物。媒體其實距離政治舞臺最近,算是觀眾席的第一排。你坐在最近的距離去長久觀察這些檯面上政治人物的表演之後,有時候會覺得他們表現得並不好,也會想等我有一天站上舞臺的時候,會不會表演得跟他們一樣,或表演得更好?我心裡會覺得,如果我站上去的話,我會表演得比他更好。這種期許讓我決定投入這次選舉。
我過去幾年經常參與電視評論工作,成了我們臺灣所謂的名嘴,有基本的知名度之後,也參與公共事務,有這個心服務大家,也希望有機會能夠參選進入公共領域。在臺灣,除非你考試進入公共部門,或者參加選舉接受民意的洗禮,取得選票,你才能變為人民的代言人。過去三年,我是替國民黨發聲代言,所以說是國民黨的發言人。現在希望有機會擔任人民的發言人,替人民代言。
觀察者網:您是在2015年年底至2016年大選之前加入國民黨的嗎?
李明賢:不是,之前我就是國民黨員了。
觀察者網:那您為什麼會在國民黨氣勢比較弱的時候加入國民黨?可能很多人在那個時候都會選擇去幫民進黨選舉,您為什麼會做出不同的選擇?
李明賢:第一,我很早就加入國民黨,認同國民黨的政治理念。國民黨至少它的立場是一貫的,譬如說在兩岸政策上,它一貫主張兩岸要和解,多交流、多溝通。國民黨的政策是不會用騙的,像民進黨,甚至時代力量是用騙的,一會兒講東,一會兒講西。
第二,2015年國民黨是在最谷底,但我願意跳進去。記得2015年,我是10月中旬離開《中國時報》,那時候最後一份工作是政治組採訪副主任,薪水是8萬5千塊新臺幣,一個月還要再寫幾篇大小社論,加起來一個月的薪水超過10萬塊。但我進來到文傳會接任發言人,一個月只剩6萬塊,瞬間減薪,可我就是願意,至少黨部給你一個學習、歷練的機會。即使是國民黨最艱困的時候,但那是一個機會。國民黨那時候是觸底了,可是我覺得現在慢慢地國民黨已經開始反彈了,對我自己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經驗。
柯文哲可以說內湖的交通沒救了,但我們不行
觀察者網:接下來請您談一談參選選區的一些特徵,比如產業分布、人口結構、藍綠板塊分布等等。
李明賢:我參選的是臺北市的內湖南港選區,臺北市總共有12個行政區,每兩個行政區劃分為一個選區,我這邊傳統上叫第二選區內湖南港。這個選區有近40萬人口,算是一個很大的選區,內湖區也是臺北市第三大人口行政區。
內湖有科學園區,南港有南港軟體園區,雖然傳統上是臺北市比較邊陲的地方,但在馬英九擔任市長時期,這裡一直在做市政建設,使得臺北的軸心東延到這個片區,慢慢地信義區連接內湖、南港。所以,這裡整個發展起來了。
我記得我剛搬過來住的時候是2007年,那時候文湖線還在興建,2007年通車了之後,整個內湖人口暴增起來。但到柯文哲擔任市長的時候,內湖和南港的交通就變成一個很大的問題。這裡雖說是傳統社區,但有很多要在內科園、南軟園區上班的人,等於內湖就是大臺北的一個縮影。
席次的話,內湖南港總共要選9席,過去國民黨是4席、民進黨4席,親民黨1席,就維持了4席、4席、1席的比例,傳統上內湖南港的選票結構,綠的稍微比藍的少一些,藍的選票大概比泛綠多將近一兩萬票,雖然是藍大於綠,可是並不顯著,所以藍綠的席次大概就維持在4:4:1,親民黨傳統上算是泛藍,所以也可以是5:4。這一次我們當然提名5席,目標就是5席全上。
臺北市行政區劃
觀察者網:接下來請您談一談您未來主要關心哪些領域的市政議題?
李明賢:我比較關心的是交通問題,現在柯文哲在解決內湖的交通時被媒體逼問,逼急的時候,他說內湖的交通沒救了!他可以講沒救了,可是我們住在內湖的人不能講沒救了。
未來內湖要蓋東環線,還有一個「民生—汐止線」的延長,以解決內湖的交通問題,但這些都還沒有經過環境評估、可行性評估。我們可行性評估是要經過「行政院」進行,興建之後還要編列預算,整個施工期可能要超過十年,施工期間的交通問題怎麼解決?還有,內湖當初的設計並沒有考慮到整個內科園跟南軟園區,所以交通如何去做處理,這也是很重要的。
我自己也有去做民調,內湖、南港的民眾最關心的,第一個是交通問題,第二個就是幼兒的託育政策。
我在跑選區的時候也遇到很多家庭,五六歲的孩子照理要念中班、大班銜接小學,但很多孩子是奶奶自己在帶,等於說他沒有辦法去念幼稚園。為什麼?因為我們的公立託兒所太少了,而且內湖公託的中籤率是全臺北市最低的。所以,未來如何解決公託的問題、幼兒教育的問題,這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那第三個就是老人照顧的部分,因為我們都是上班族,那你家裡面的老人怎麼辦?這部分我們也有調研。
觀察者網:接下來請您談談您的家人對您參選是否支持,有沒有一些故事可以和我們分享的?
李明賢:我太太也是媒體人,她在「中時電子報」上班,對於我從媒體領域轉向政治領域,我太太一開始是有疑慮的。
政治人物基本都是早上5點就出門,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一開始我在跑行程的時候,會喝酒,常常應酬到很晚才回家,有時候醉醺醺的,我老婆很反對,甚至說,「你這樣跑行程,考慮到家裡面沒有,不然你這樣子,就離婚好了」,經過這樣一段說服過程,我就想自己戒酒,跑行程一定要重視家人的存在。其實,家人是你最重要的支撐,你沒有家人,其他都是假的,我太太現在願意陪我跑行程,所以變成說家人願意支撐你。
我覺得說你爭取別人的支持,你要先爭取家人的支持,某種程度跟跑新聞有點像,譬如說,我們寫新聞是這樣,你的新聞,你要先說服自己,然後你才能說服你的讀者,那我們去爭取選票的過程中,你無法說服你的家人去支持你,你怎麼去說服別人支持你。至少我太太一開始是沒有那麼贊成,可是現在是全力支持我,所以說我太太是在背後帶著我、推動我的一股無形的力量。
李明賢與太太上街拜票
觀察者網:之前觀察您,感覺您現在跟以前比,好像整個身材更好了一點,您專門是為了選舉而去運動,還是在選舉的過程中逐漸瘦下來了呢?
李明賢:我變很黑了吧,因為我現在常常要出去外面跑,臺灣的選舉就是站在路口,跟大家揮手啊、打招呼啊,所以變很黑了。我現在去錄節目的時候,妝都要特別塗白一點。
運動也有進行,前年,我大概82公斤,現在瘦到70公斤,控制在71公斤左右,跑行程的時候,下班回去還是要運動,我固定一天大概跑三公裡到五公裡。
觀察者網:您每天主要的行程是什麼?
李明賢:你看這是今天的行程,一共十七個行程。大家出遊,你要去送車,你要跟裡民打招呼,直接面對面地接觸,早上送車就六場,然後一場告別是七點半,再一場佛教儀式是九點,然後還有資源回收、跳蚤市場、小組長受贈……等於至少五點要起來,我今天鬧鐘是定4點50,然後到晚上最後一場,可是我助理又臨時給我加了一場,九點半的……
在選舉過程中,這種行程算是比較典型的。競選到比較激烈的時候,會有變化。譬如說,像端午節、中秋節或中元普渡,一天的行程可能四十場到五十場。
觀察者網:我們也知道選舉需要很多的經費,請問您是如何解決的?
李明賢:選舉一定需要花錢,大家也都知道我之前是國民黨的發言人兼文傳會「主委」,其實職位算很高啦。有一次,吳敦義主席問我說,「唉,你準備選舉哦」,我說「對」,他問我說提名了沒有,我說已經提名了。
然後我以為他要給我贊助經費,我在等待他關愛的眼神,結果他接下來只講了一句話,加油!我大失所望,主席什麼贊助都沒有!就誠如你所說的,在民進黨推動所謂的轉型正義,清算黨產之後,我們所有的黨產完全不能動,等於充公了。我們政治人物要選舉,都要靠募款,募款就是你要跟「監察院」設立競選帳戶,希望大家捐款。
對個人來講,一般就是贊助個幾千塊,那我就靠一點一滴群眾募資,不過還是蠻艱困的,雖然相較於其他新人,可能我們稍微有點知名度,可是比起我們現任的「議員」,知名度還是不夠,又缺資源,所以很辛苦,要更努力。
觀察者網:您有沒有一個大概的規劃,比如說大概要花多少錢?
李明賢:因為我是新人,第一次打選戰,老實講我沒有概念,我只知道要花一些錢,人事費,還有一些的辦公室開銷,譬如說你現在看到的辦公室也是要租金的,我也希望用最小的成本來打這場選戰,我一開始在打選戰的時候已經跟銀行先借了一百萬,所以就靠這些,最後如果能選上,就慢慢還。
唯有國民黨執政,兩岸交流才更容易
觀察者網:您之前有沒有去過大陸,有沒有什麼印象?
李明賢:我採訪的時候常常去大陸,大陸的主要城市我都去過,我跟宋楚瑜到過長沙,跟連戰到過上海、北京,不過都比較早,在2008年、2009年之前。
比較特別的體驗是2008年在上海看磁懸浮列車,它的時速可以達到400公裡,很快,轉彎還不會頭暈,蠻厲害的,我特別在磁懸浮列車跑到400公裡的時候拍了個照,那時候覺得大陸進步蠻快的,我好幾年沒去,最近的資訊都是從媒體上得知。最近我還看到說大陸貴州用無人機做宅急便,還有雲端消費,整個線上支付已經超越臺灣很多啦,所以有機會還是會去看看。
觀察者網:您作為臺北人,怎麼看待臺北-上海雙城論壇這種模式?
李明賢:我其實算是半個臺北人,之前住屏東,我是念完書之後在臺北工作。雙城論壇是在郝龍斌市長任內一手建立起來的,這有助於雙方了解、互助,是有利的,但只有在國民黨執政的時候,才會在大方向上願意推動整個交流,其他城市的交流才有辦法去推動,否則,當民進黨不願意推動兩岸交流的時候,你如何去對等?如何去推動城市交流?
我覺得不光只是雙城模式,姐妹市、對口市,也都是可以啊,民進黨這次在黨內初選的時候,他們有一個市長「候選人」也提出高雄對廈門要比照雙城論壇,一提出來馬上就被圍剿,讓他民調掉下來,而且民進黨還把兩岸交流汙名化,所以要在民進黨執政之下擴大雙城交流的模式,我覺得不容易,唯有國民黨執政之後,推動未來的城市交流才會更容易,至少國民黨有「九二共識」的大架構。
觀察者網:還有大陸推出的31項惠臺措施,您在訪問選民過程中,有沒有看到一些反映?
李明賢:我覺得一般民眾對惠臺31項措施還不夠了解。因為一般人只在乎他生活過得有沒有比較好,31條惠臺措施可能在兩岸交流中參與得很深的人會有幫助。
譬如說像我的很多親戚,有一些是在上海工作,我老婆的大伯在上海的徐匯區住了很久。還有,我們的臺商、未來想去大陸發展的人,比照國民待遇這些,對他們可能會有吸引力。
可是,我接觸的基層選民,他們對這個討論度並不高,譬如說在臺北,老人家關心的就是敬老津貼,一般基層民眾他就關心就業問題,如何解決低薪問題,如何買房的問題,有一些人連31項是什麼都搞不清楚,你跟他講準國民待遇,他們可能還比較容易了解,否則你把它統稱31項,他就認為說,「唉,你這是統戰啊」,這樣框架化之後,你就不容易講下去了。
兩岸之間的交流,當善意被「政治化」之後就不容易推進,譬如說國民黨執政的時候要籤訂「服貿協定」,我們那時候「經濟部」官員對外說法叫WTO plus,比WTO更好,但一般民眾完全聽不懂啊,他就認為說政府「賣臺」,一出來就帽子扣上去,在選舉上就等於是扣分。所以,如何讓民眾可以更實際地去接觸惠臺政策,這很重要,不是只透過媒體宣告31項惠臺措施宣布了,就沒了,實際上民眾想問的是「對我有什麼好處」,他們會很直覺地有這種反應。
民進黨執政之後,罵我們的人變少了
觀察者網:作為國民黨青壯世代「候選人」,您能不能談談對目前國民黨世代交替問題的看法,很多大陸媒體和學者也非常擔憂國民黨在臺灣的生存問題。
李明賢:在2016之前,民進黨打一些口號叫「國民黨不倒,臺灣不會好」,很多人看到我,一直在罵我,甚至連我父母都問候進去了。
在2015年底的時候,基本是走到哪裡被罵到哪裡,「你國民黨,你國民黨」,我們就變成是萬惡的國民黨,那時候民怨氛圍就是這樣。後來國民黨真的選輸了,輸到我們的「國會」席次只剩35席,不到三分之一的時候,臺灣真的有變得更好嗎?
沒有啊,所以那些當初罵我的人,現在看到我就不罵了,為什麼?因為民進黨執政兩年,沒有變得更好。臺灣是一個民主選舉體制嘛,你執政了,就是給你舞臺,表現不好就下來休息,國民黨現在下來休息了。舞臺交給民進黨,你表現得好,舞臺都是你的,你表現不好,抱歉,你就下來,舞臺換給別人,所以我覺得國民黨不會倒。
我現在出去得到的鼓勵很多,甚至有人搖下車窗鼓勵我,民眾還是期待一個強而有力的在野黨去作監督,國民黨扮演在野黨之後,給出強而有力的監督,未來民眾會肯定你,給你機會再重新登上舞臺,所以國民黨只要做好自己,不見得說沒有機會重新躍上舞臺。
至於你講的人才斷層、世代交替,過去確實有,在馬英九執政之後,人才流動確實出現問題,可是慢慢在變,你看我們「立法院」很多新生代在起來。2016年敗選之後,大家不是形容國民黨推入加護病房嗎,現在已經走出醫院了,我們是在做復健,再給一兩年我們身體健康之後,多贏幾個席次,2020年我們就可以跟民進黨一樣健康地比賽。
觀察者網:好,那我們接下來再問幾個跟這次臺北市長選舉有關的問題,此前柯文哲因為「兩岸一家親」道歉風波,引起了很大的關注,您在跑基層的過程中有沒有認為就是因為這個風波導致選民的一些變化?
李明賢:過去陳水扁執政的時候也講過類似「兩岸一家人」的概念,對民進黨的支持者來說,「兩岸一家親」聽起來更刺耳。
對國民黨來講就是「九二共識」,兩岸都是炎黃子孫,這是我們的概念,我走到基層,也有人在罵,第一個罵柯文哲最多的是老人年金、敬老津貼領不到了,第二個就是兩岸政策,罵他反覆無常。
兩岸政策,藍綠各有主張。可是你只要一個政策堅持到底,人家就會有認同、支持,可是你今天主張這個,明天主張那個,跟政客一樣,今天一個面具,明天又一個面具,大家就會覺得你不誠實。我覺得政治人物要與民眾誠實互動。
媒體報導柯文哲道歉風波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