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諸暨地方文史研究者在暨南街道城新村毛村自然村採風時,發現保存完好的「天官賜福」「福祿壽喜」等合體字磚雕,這在諸暨現存古民居中是非常罕見的。
這些合體字磚雕位於毛村毛氏大房臺門內,該臺門建於清乾隆時期,原有三進,面積近千平方米。門廳二層三開間,設撐拱四隻,雕工精細,左右為廂房,廂房石門上刻磚雕文字,其中東側石門上鐫「迎祥」,西側石門上鐫「納吉」。
門廳與中廳(今不存)之間設有一道磚砌隔牆,中設石雕大門,大門正面上方嵌有「天官賜福」合體字磚雕,磚雕邊框呈波浪菱形,凹凸分明,設計美觀。
大門背面上方嵌有「萬福來朝」四字磚雕,磚雕下為壽桃拼盤堆塑,匠心獨具。「萬福來朝」四字西側延伸段有磚雕龍,磚雕獅紋飾,亦嵌一方「福祿壽喜」合字磚雕;東側延伸段因搭建有新建建築,包在牆門,不可辨識。
據諸暨地方文史研究者俞廣平介紹,中國的合體字文化源遠流長,其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君主用來傳達命令或調遣軍隊的符文。漢代,合體字被道士們借用到符篆上,稱為「復文」,綿延至今。從宋代起,合體字又多了一項新的功能,即老百姓表達求喜、求財、求福、求吉等願望的寄託和手段,出現在婚慶、商業等領域。最常見的合體字有「囍」「招財進寶」「黃金萬兩」「日進鬥金」「五福臨門」等。
「這次在城新村毛村發現的『天官賜福』『福祿壽喜』等磚雕合體字,在諸暨現存古民居中是比較罕見的。」俞廣平說,「古代諸暨百姓將樸素的物質生活追求用合體字的形式表現在居所之中,以圖祈求吉祥,達到心中所願。這就是傳統生活的元素,也是諸暨的鄉土紋飾,值得我們保護研究,並轉化為現代的裝飾所用。」
【來源:浙報融媒體】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