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映的熱播的《大秦賦》想必大家都在追著,裡面講了秦朝是如何徵戰六國統一天下的,當然網友們也對這部劇褒貶不一,其中嬴政經歷了最大的一次叛亂就是嫪毐發動「蘄年宮之變」,而本次平復叛亂立功者甚多,湧現出一大批忠臣良將,大多加官進爵。從被貶為糧草負責人到上將軍,莫屬立功最大的武將王翦。
他率領一萬秦兵在山谷設伏,擊敗叛賊王竭與嬴虞率領的五萬驪山大營的部隊,解雍城之危,從此受秦王政重用。
是金子在哪都能發光,其實以王翦的能力在哪個國家都會被重用,他也成為秦王統一六國不可缺少的人才。
王翦在攻打趙國的時候,與名將李牧相遇。
雙方打了一年多,最後一代名將李牧被王翦施反間計被除掉,成功打下了趙國。
在之後的發生了荊軻刺秦王,讓秦王找到了出兵伐燕的藉口,領兵的正巧又是王翦,由於實力懸殊,順利攻取了燕都城薊。
隨後王翦領兵伐楚,秦國軍隊圍困住了楚軍,楚王看著洶湧的秦軍,也不敢輕舉妄動,雙方僵持不下。
一年後終於按捺不住的楚軍,開始調動軍隊,王翦就在此時,一舉擊潰楚軍。
這期間發生了一個小插曲,據相關史料記載,秦王在攻楚前召集群臣,商議滅楚大計。
王翦認為「需要六十萬大軍,方能破楚」。
李信則認為「只需二十萬,便能將其滅亡」。
秦王認為王翦已經老了,於是派出了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大軍,南下伐楚。
最後當然以失敗告終,於是才派出了王翦出徵。
其實秦王一開始說他年老,只是對外的說辭,生性多疑的他,最擔心的是王翦戰功赫赫,名聲顯著,若率領六十萬大軍自立為王,秦國危以。
王翦在劇中看似憨厚老實,其實內心暗藏心機,其中三件小事可以看出,為他以後的路做了長期鋪墊。
第一件:援軍駐紮
嫪毐發動「蘄年宮之變」後,王翦帶領部隊趕往雍城救秦王,就在距離雍城三裡的地方,下令部隊停下駐紮,因為是沒有王詔,不得擅自入城。然後騎馬前往雍城,面見秦王,匯報軍情。
這一個做法,非常聰明。
假如這時叛軍攻打雍城,那王翦肯定率領部隊前去平亂。
若雍城沒有叛軍,王翦如率領部隊趕到雍城城下,那他就會被認為是叛軍。那是恐嚇秦王,而不是去護駕了。
如果真的率領部隊趕去,多疑的秦王也會想「當時王翦率領部隊想攻城,只是看到寡人順利親政,馬上改成護駕罷了」。
由此看來,王翦命令部隊在外駐紮,與副將一起單獨匯報事情,這是最聰明的選擇。
第二件:下馬摔倒
在入城之後,面見秦王時,剛一下馬就跌倒了,被攙扶著向前走。
旁邊的大臣還說,王翦將軍為了救駕,日夜無休的奔過來,現在已經無法站立。
當王翦聽到秦王說「有王翦,大秦之幸」的時候,他竟然歪倒在秦王懷裡。
這下就像小孩子見了媽,沒有委屈也能哭三聲。
剛向秦王匯報完,便生龍活虎的指揮部隊防禦,聲音如洪鐘般響亮。
再看看一起趕來的騫盾,他在體力上的消耗比王翦大,但是他沒有任何無力的表現。
不得不佩服王翦的演技,當然不是說演員的。
第三件:先報其罪
王翦在雍城面見秦王的時候,先說自己的罪過,因無詔率領了部隊回城,然後說明自己在路上伏擊了五萬叛軍,殺死了叛賊王竭與嬴虞等事。
「只說功勞,不說罪過,還是都說」,這個選擇很關鍵;「先說功勞,還是先說罪過」,這個選擇也很關鍵。
假如先說功勞,後說罪過,或者不說罪過,那秦王政就會認為王翦功高自傲,連規矩都忘了,日後用他的時候,也會懷疑,一點小事都會拿下王翦。
三件事,樁樁件件都體現出王翦的高情商。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王翦深諳這個為人臣的道理,因此,他才能免受奸人讒言被殺的下場,安然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壽終正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