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他人行善,隨之心生歡喜。《法華經卷六·隨喜功德品》載,聽聞經典而隨喜,次次累積,功德至大。《大智度論》卷六十一有曰,謂隨喜者之功德,勝於行善者本人。
在佛教文化中,隨喜是佛教語,無論是在家居士,或是出家人都會經常用到。佛家常念隨喜讚嘆,那麼念隨喜讚嘆有功德嗎,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答案當然是有功德,功德是沒有大小分別的。但是每個人的發心不一樣,會導致功德不能圓滿回到自己的身上。當一個人做了一件好事,例如放生,功德是很大的,但也要適合的放生。
打個比喻,一個杯子只能養一隻小金魚,如果放進去十條,那麼魚生活空間不夠,反而提前失去了生活條件提前死亡,那麼反而變成了殺生。雖然發心很好,卻不能正信佛說,故不能了義。這種雖有放生的功德,卻也無端造下無記業。如果是這種情況,你也隨喜讚嘆,卻不勸解,同等無記業也。無記業不等於沒有因果業力,只是以一種隱藏的方式慢慢的出現在你身邊,也會慢慢的幫你消業。這個時候就是隨喜功德在幫你消業了。
無記業也是佛教語,意思是,當你做了一件事卻無端傷害了眾生,而自己又不知道。常用語有一句話叫,不知者無罪。但是無罪不等於沒有業力。所以我們在隨喜的時候也要注意,隨喜的方式。
那麼放生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隨時隨地放,而不是刻意的放生,刻意的放生往往不能正信佛說。就像西遊記裡面的唐僧,他是正信佛說,遇寺拜佛,遇廟拜神,逢塔必掃。這就是隨緣,九九八十一難,不管是妖怪變化的還是真的佛神,他都以一拜之,這種心量是很大的,大功德。如果放生也能如此隨緣,放生動物,如魚,遇水則放,野兔,遇山而放。遇到殺生也一樣,勸解別人不殺生,如果也能隨緣如此,功德也是很大的。
隨喜不僅是佛教語,更是生活中讚美他人最好的詞彙。他人念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也隨喜,他人做了一件好事,你也隨喜,他人在為眾生指點迷津,你也隨喜。如此隨喜,功德等同於一,就像是你在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在做好事,你在指點迷津。如果在隨喜的同事,你的內心生起歡喜,那麼恭喜你,這是功德回向到身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