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的尾柱是如何發展到現代的

2021-01-20 KKello大提琴工作室

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大提琴有一段很長的、有據可查的歷史。在過去的四百年裡,關於琴腿的演變只是現代大提琴發展史上的一個方面。然而,它的使用與否,一直在大提琴的整體發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用於演奏的技巧,以及音樂表現和表演。使用或不使用琴腿對大提琴手演奏樂器的基本姿勢和設置有著重要的影響,它不僅影響一個人演奏的方式,還影響著演奏的內容。

早期的持琴方式

許多早期的大型低音提琴的畫作描繪了音樂家把樂器放在地板上以Da Gamba風格演奏。這些樂器往往太大,用腿支撐起來很不舒服。一幅來自博尼法齊奧·德·皮塔蒂(Bonifazio de』 Pitat, 1487–1553 年)工作室的未註明日期的畫作《鄉村音樂會》(Concert Champêtre),展示了一位婦女以這樣的方式演奏。

《鄉村音樂會》— 博尼法齊奧·德·皮塔蒂(1487–1553 )

西蒙娜·德·帕塞(Simone de Passe,約1595—1647年)在1612年的雕刻作品《音樂製造公司》( Musizierende Gesellschaft)中展示了類似的大提琴演奏。但是,在這裡,大提琴似乎不再放在地面演奏,而是擱在了音樂家的左腳上。

《音樂製造公司》(1612)— 西蒙娜·德·帕塞(1595—1647)

同樣是1612年,德帕塞的另一幅雕刻作品再次顯示了一位大提琴手用腳將大提琴從地板上抬起,但是在此圖像中,他用右腳而不是左腳將其支撐起來。

《音樂學生》或《好奇的婦女 》(1612)— 西蒙妮·德·帕塞

除了用腳,還有其他用來支撐大提琴的方式。18世紀50年代,荷蘭畫家簡約澤夫霍勒曼斯(Jan Jozef Horemans, 1714-1790 年)的一幅畫作《聲樂課》(Lesson of Singing)展現了一個大提琴手用一個凳子支撐著他的樂器。

《聲樂課》1750s — 簡約澤夫霍勒曼斯(1714-1790 )

在關於大提琴的畫作中,展示了很多種將大提琴提升至各種高度的方式。有些是低的,比如板凳。還有一些為了可以站著演奏,將大提琴抬得很高。比如約翰·古斯塔夫·魯克曼(Johan Gustaf Ruckman, 1780–1862 年),在《迪德裡克斯神父姓名日》(Fgne-Spel p Fader Didriks Namnsdag)這幅作品中展現的。

《迪德裡克斯神父姓名日》— 約翰·古斯塔夫·魯克曼(1780–1862)

一些大提琴後面裝了帶子,所以可以在走路和站立時演奏。詹貝·德·費爾在1556年作了一些簡要的描述:低音提琴的背面被綁在一個類似鐵環的掛鈎上,這是在不幹擾演奏的情況下將樂器固定的方式。盧多維科扎科尼在《prattica di musica》 (1592年)一書中描述,大提琴在當時非常廣泛的在婚禮,舞蹈,遊行等活動中被演奏,大提琴很可能由帶子支撐,站立著演奏。

未命名(由帶子支撐的低音提琴)— 倫納德·布拉默 (1596-1674)

帶子被固定在大提琴背面的鑽孔上,稱為遊行孔。這種做法後來被淘汰了,遊行孔被填補。傑奎琳·杜·普雷(Jacqueline du Pré)在1964年的一篇文章中描述了她的斯特拉迪瓦裡大提琴 「Davidof」 的遊行孔:

這把大提琴背面的一個洞證實了它曾經被僧侶們用於宗教遊行,現在這個洞被補上了。僧人把一根繩子繞成圈系在脖子上,然後他就可以自由地在緩慢的隊伍中邊走邊彈奏掛在他胸前的樂器了。

許多現存的大提琴都有遊行孔的痕跡,這些洞現在已經被填補了。圖片顯示了約1725年製造的一把大提琴背面三個被填補的孔。

木質尾柱

記錄早期大提琴尾柱的書面資料屈指可數。這些為數不多的資料表明,尾柱是由木頭製成的,但沒有提供更多關於其結構的細節。

一位音樂口袋詞典的作者(匿名,德國魏瑪,1786年)提出,鑽一個孔用來安裝尾柱。這位作者還解決了今天仍然困擾大提琴演奏家的一個問題,在演奏大提琴時尾柱在地板上打滑,會造成不穩定。他在文章裡建議在尾柱的頂端附上半英寸的尖銳金屬釘,以防止樂器移動。因為指定了尖端要由金屬製成,作者暗示了尾柱本身是由其他材料製成的,很可能是木頭。

一個世紀後,卡爾·施洛德(Carl Schrder)提出了一個想法:「如果尾柱完全由鐵製成,那麼它就可以在不需要被使用時推到大提琴裡面。」

木製尾柱的長度是固定的,不使用時,可以將它從樂器上卸下。這使大提琴手可以輕鬆地在使用尾柱和演奏Da Gamba風格之間進行切換。蒂爾登·阿·拉塞爾(Tilden A. Russell)寫了許多有關尾柱歷史的文章, 他描述了在演出一首20世紀大提琴協奏曲的時候,獨奏家是坐著演奏沒有尾柱的大提琴,而其他演奏家們則是站著演奏帶有尾柱的大提琴。」 可以合理地假設,那個時代的大提琴演奏者既要坐著又要站著演奏大提琴,而這取決於他們演奏的音樂和角色。

由於19世紀下半葉制訂了尾柱的標準,固定尾柱有不同的長度。最初,教育家們建議使用相對較短的尾柱,大約7到8英寸。在20世紀初,大提琴手開始嘗試使用較長的尾柱,直到今天長尾柱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

最終,木製尾柱被可伸縮的金屬尾柱所取代了,金屬尾柱在不使用的時候可以縮回到大提琴中,大提琴手們不必再隨身攜帶的額外的配件了。現在,伸縮式尾柱幾乎成為現代大提琴的標準。

從左到右:圖1巴洛克式尾柱,共2個部分,木頭,18K鍍金頂端;圖2米雷科特式尾柱,共2個部分,木頭,18K鍍金頂端; 圖3烏木尾柱,19世紀風格

可調節尾柱

幾乎沒有證據表明誰發明了可調節尾柱。《格羅夫音樂在線》描述:「可調式尾柱是在1890年以後被推出的」,但未提供進一步的細節或具體引用來證明這一主張。例如上圖中的三個以及下圖中所示的混合式尾柱,儘管尾柱本身由木頭製成,但是配有一個金屬螺母可以將尾柱固定在所需的高度。

混合式尾柱

混合式尾柱

最終,木製和混合式尾柱被大眾喜愛的鋼材取代了。並且。尾柱必須足夠長,才能適應大提琴手喜歡的任何長度。現在,大多數尾柱都有兩種尺寸,直徑為八或十毫米。木製可調節尾柱可能需要更粗才能支撐大提琴的重量而不會彎曲或折斷。

儘管金屬最終比木材更受大提琴演奏者歡迎,但一開始,人們就哪種材料最適合聲音傳導進行過辯論。總體而言,鋼被認為是更堅固並且更容易地傳導聲音的材質。

自發明可調節尾柱以來,只有一項重大創新改變了其基本設計。法國大提琴家保羅·託特裡埃(Paul Tortelier,1914–1919年)發明了現在通常稱為「彎曲」或「託特裡埃」的尾柱。這種尾柱不是直的,而是向下彎曲大約35°的角度。但這種變化並未得到廣泛使用。

姆斯季斯拉夫·列奧波爾多維奇·羅斯特羅波維奇(Mstislav Leopoldovich Rostropovich1927–2007)是彎曲尾柱的主要支持者。伊莉莎白·考林(Elizabeth Cowling)在其1975年的《大提琴》(The Cello)一書中錯誤地將這種尾柱的發明歸功於羅斯羅波託維奇了。

使用彎曲尾柱的大提琴:斯提斯拉夫·羅斯特羅波維奇與班傑明·布裡頓(1964)

其他聲音傳導裝置

至少從19世紀開始,大提琴手就使用其他裝置將樂器抬離地面用來增強聲音效果。如今,這些通常被稱為大提琴獨奏臺的設備用於與樂隊合作演奏協奏曲。除了大提琴的琴身之外,獨奏臺還充當第二個共振體,使獨奏家可以更輕鬆地穿透樂團的音量。

阿爾弗雷多·皮亞蒂(Alfredo Piatti,1822–1901)以演奏Da Gamba 風格而聞名,儘管他生活在大提琴尾柱已經標準化的時代。1872年,《倫敦新聞》的插圖描繪了他的弦樂四重奏表演,雙腳放在了一個講臺上。

很難確切知道皮亞蒂當時為什麼使用這種方式演奏。講臺可能會增強大提琴的音量,但這通常是由於聲音振動通過尾柱到達講臺上而發生的。如果沒有尾柱,則基本不會放大音量。皮亞蒂也可能以這種方式將大提琴抬高,或者提高琴碼和F孔用來改善聲音的投射。這模擬了更長的尾柱的效果。(這個過渡時期的尾柱通常很短,大約七或八英寸。)也許皮亞蒂用講臺達到的大提琴高度激發了後來的大提琴演奏家嘗試使用更長的尾柱。

參考:William E. Braun. "The evolution of the cello endpin and its effect on technique and repertoire."

相關焦點

  • 大提琴,管弦樂隊中不可缺少的一環
    提到大提琴,可能人們的映像沒有那麼深,但是不可否認的,大提琴也是現如今管弦樂隊的主角樂器之一,其在管弦樂隊之中擔任著不可缺少的一角。然而,對很多人來說,大提琴在樂隊中都是相對神秘的存在,畢竟大提琴的光芒都會被鋼琴和小提琴這種名氣比大提琴高的樂器所遮掩。那麼,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大提琴。
  • 適合表現管弦樂中抒情的旋律渾厚豐滿的音色讓大提琴不可或缺
    在弦樂器家族中,大提琴儘管沒有「樂器皇后」小提琴那樣為人所熟知,卻以其渾厚豐滿的音色成為管弦樂隊的主角樂器之一,擔負著不可缺少的角色。對於很多人來說,大提琴在樂隊中都是相對神秘的存在,畢竟大提琴的光芒會被其他名氣比較高的樂器所掩蓋。據了解,大提琴的歷史,可以從16世紀末開始算起。大提琴由「低音維奧爾琴」或「膝間維奧爾琴」演變而來。
  • 「音樂貴婦」大提琴的發展史
    大提琴有著「音樂貴婦」之稱,它的聲音類似於人類的聲調,數百年來,大提琴以其溫暖生動的音色和豐富的聲調,給觀眾們來了無窮無盡的美感。大提琴是備受追崇的獨奏與合奏樂器,經過一系列的文化變遷和不斷改進,現在已經成為現代音樂的一大主流樂器。
  • 猴尾柱怎麼養?從配土到養護,一套養護教程,養出毛茸茸大尾巴
    猴尾柱怎麼養?從配土到養護,一套養護教程,養出毛茸茸大尾巴養多肉,不要集中於一個類型的品種去養,換換其它的口味更好,平常我們養的最多的就是景天科多肉,養一些其它科目的多肉更能增加你家養肉技術,比如仙人掌科的多肉,百合科的多肉等等,每一個科目都可以試著養幾棵,增添樂趣,增加經驗。
  • 奇特植物—猴尾柱,植株似猴尾,會開花,養護簡單,還是盆栽佳品
    猴尾柱這種植物名叫猴尾柱,顧名思義,就是長得像猴子尾巴的意思。形美花美猴尾柱呈小柱狀,柱體直徑近2cm,可長達1.5m,自然向下懸垂,幼時呈青綠色,成熟時上面會布滿4~5cm以上的白色長毛,形似猴子的尾巴,毛茸茸的,看著就想摸一摸的那種。
  • GoFashion x 於朦朧:大提琴藝術之旅
    白T Depot 3白色西服 TOWERONE白色西褲 HEAVEN GAIA大提琴的發展大提琴,一種西洋弦樂器,雖然還不能百分之百地斷定它最準確的起源,但我們可以暫且跟隨著主流學者的說法:大提琴由維奧爾琴(Vinl)演變來,並推測早在15世紀中期到16世紀時就在歐洲各國流行起來
  • 樂器皇后小提琴與大提琴,你知道還有中提琴嗎?
    隨著我們時代的發展,現在學習小提琴好和大提琴的越來越多。走在街上,看見孩子或是青年背著大提琴小提琴行走,變得越來越普通。它們的聲音也是真的柔美動人,好聽的。其實還有中提琴的存在。那麼你對它們了解多少呢?小提琴屬於擦奏弦鳴樂器。廣泛流傳於世界各國的、用於現代管弦樂隊的弓弦樂器。它在器樂中佔有極重要的位置,是現代交響樂隊的支柱,也是具有高度演奏技巧的獨奏樂器。
  • 中國愛樂樂團大提琴演奏家張集老師帶你了解大提琴
    張集老師:大提琴和其他弓弦樂器一樣,我認為最難攻克的就是右手的運弓和發音,弓與弦的摩擦就好比是歌唱家的聲帶,每位歌唱家的聲音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拉琴也是一樣。同樣的一把琴在不同人的手裡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和音色,如何才能把琴的聲音和音色發揮出來,是需要長時間的基本功練習和自己用耳朵聽自己的聲音,要自己去給自己提要求。如果自己聽自己拉琴的聲音都不覺得好聽,別人怎麼會覺得好聽呢。
  • 低音樂器魅力 20世紀著名大提琴家風採
    [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在樂器的王國中,弦樂器一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弦樂器家族中,最重要的應該當屬小提琴和大提琴了。小提琴無疑是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樂器之一,它的音域寬廣,音色優美,表現力強,是最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
  • 哈克納扎萊恩,一個將「音色演繹到極致」的天才大提琴家
    柴可夫斯基國際音樂大賽發展至今已舉辦過15屆,比賽項目包括聲樂、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共設立26個獎項。由於對參賽者向來保持著相當高的評分標準,導致比賽歷史上多次出現獎項從缺的現象,比賽含金量也可見一斑。 就是這樣一個寧缺毋濫的頂級比賽,2011年把金獎授予了奈瑞克•哈克納扎萊恩。
  • 大提琴演奏家張博:我是中國人 必須為祖國服務
    國交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張博(國交供圖)  中廣網北京7月7日消息當晚第一個出場的是國交青年大提琴演奏家張博,他與國交室內樂隊合作演出了約翰·克裡斯蒂安·巴赫的《c小調大提琴協奏曲》,在場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  張博自幼6歲學習大提琴,8歲在北京音樂廳登臺演出,9歲參加北京市青少年藝術比賽獲得第一名,並被譽為最有藝術魅力的少年演奏家。10歲張博考入中央音樂學院,師從著名大提琴教育家陳圓教授。
  • 大提琴女神「驚豔重現」
    她在大提琴上傾瀉了她的全部生命能量,她用大提琴燃燒殆盡了自己,因此成就一曲「大提琴的愛與死」傳奇。脫離開關於杜·普蕾的討論,我不再相信大提琴是一件女性樂器了。卡薩爾斯同樣對妮爾索娃稱許有加,連續兩個夏天允許妮爾索娃到西班牙和法國邊界的普拉德小城(那裡是卡薩爾斯創辦普拉德音樂節的所在地)向他學琴,共同研修。除卡薩爾斯之外,妮爾索娃的另外兩個老師分別是費爾曼和皮亞蒂格爾斯基,這種輝煌耀眼的師承簡直不讓杜·普蕾專美於後。
  • 大提琴的左手力,怎樣恰到好處、如何掌握力度
    談大提琴的左手力演奏大提琴作品,首先就是要求用準確的把位和靈活的指法把樂譜中的音符、節奏等再現出來。這方面的任務主要是由左手完成的。從形式上看,左手的技巧(如音準、速度、節奏、換把、和弦、揉弦等)複雜多樣,難度也較高。
  • 在泉州 活躍著一群熱愛小提琴、大提琴的年輕人(組圖)
    未上漆的提琴琴弓在樂器的王國中,弦樂器一直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在弦樂器家族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小提琴和大提琴了。小提琴是表現力最為豐富的樂器之一,它的音域寬廣,音色優美,是最主要的獨奏樂器之一;大提琴的音色渾厚豐滿,表達出來的意境深邃而複雜,擁有獨特的魅力。在泉州,活躍著一群熱愛小提琴、大提琴的年輕人,他們或製作,或演奏,在音樂世界裡釋放自我。
  • 推薦酒小七現代言情小說《浪花一朵朵》,從頭甜到尾
    推薦酒小七現代言情小說《浪花一朵朵》,從頭甜到尾競技體育大多都會殘酷的,十年磨一劍,成敗在那短短的時間內。運動員們的事業黃金期很短暫,轉瞬即逝。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推薦一部關於運動的現代言情小說——《浪花一朵朵》。
  • 審美力·藝術微課堂丨大提琴演奏家秦立巍講述他和大提琴的故事
    高科技的發展,讓我們改在「雲端」上網欣賞藝術作品,也是一種全新的體驗。看祖國大江南北已經春暖花開。讓我們不負春光,在「雲端」提高藝術審美力,享受藝術的滋養。話說「審美力,是一個人是核心競爭力」,近日來,新華網文化頻道聯合國家大劇院共同推出的【審美力·藝術微課堂】將為您帶來全新的審美體驗,由藝術名家給為您奉上一堂堂妙趣橫生的文藝欣賞課。
  • 《e小調大提琴協奏曲》有多種彈法,你知道多少種?
    而在唱到這一句最後的高音時,應當注意適當的加入w母音的成分。目的是在高音區將點集中起來,使音色集中漂亮。之後的高音句,「西天還有些兒殘霞」屬於高音的保持。而文章的題目與主旨「教我如何不想她」則是一個高音的上行。第一個分句的音區在這首作品中屬於較高的。因此在演唱時首先把呼吸準備好,以促進對於高音的支持,其次要打開共鳴腔,構建良好的聲音通道。最後在保持高音時,要注意穩定。
  • 我為什麼要幫女兒學大提琴?
    每天小傢伙都在臨睡前興奮地與我們討論著各種可能,今天是想做鋼琴大師,明天是想做長笛仙女……慢慢地小傢伙認識到越來越多的樂器,但不再和我們討論哪一種樂器的選擇。直到有一天從幼兒園回到家,她突然抓住我和媽媽的手仔細地比較,然後認真地說:「看來我是不能彈鋼琴的,因為爸爸的手指比較粗,我的手像爸爸的手。」我順勢就開玩笑道:「那怎麼辦,誰要咱們是老虎爪子呢。不過你有沒有想過大提琴,有著胖胖大肚子的那種樂器?
  • 關於大提琴,這位大提琴女神是你不得不了解的存在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提琴在樂器當中都是非常神秘的存在,平時生活中,會拉大提琴的人少之又少,他不像是鋼琴或者吉他那樣屬於普及性非常高的樂器,對大提琴了解的人也非常少。近幾年,大提琴音樂才女歐陽娜娜在進入到娛樂圈以後,很多人對大提琴的關注也多了起來,更有不少人表示想要學習拉奏大提琴,那麼關於大提琴,有一位你不得不知道,這個人就是扎拉·妮爾索娃。
  • 經典重現人間,14首無比優美的大提琴浪漫曲
    改編成小提琴或大提琴獨奏曲,旋律極為優美動聽,溫馨感人,廣為流傳,而其聲樂曲的出處卻漸漸被人們淡忘了。波帕爾:匈牙利狂想曲Popper: Hungarian Rhapsody波帕爾是19世紀捷克大提琴家,曾在布達佩斯音樂學院教學,是在大提琴藝術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