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街道連接兩個最重要的廣場,貫穿市中心,名勝古蹟不勝枚舉
橫貫秘魯首都利馬市中心,把全城中兩個最重要的廣場緊緊地連接到一起,街道兩旁名勝古蹟不勝枚舉。利馬市坐落在利馬克河南北兩岸,它的名稱就來自這條河。利馬克是神的名字相傳從前這裡有一尊巨大的神像,當人們朝拜時,神像就會說話,其實那是藏在神像裡面的僧人在說話,朝拜者不知內情,以為這是神仙顯靈,就用利馬克的名字來命名這個地方,意思就是「會講話的神」。利馬城建於1535年,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它已經成為南美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
這裡終年陽光燦爛,海風陣陣,條條街道綠樹成蔭,街心公園遍布全市,被人們稱為南美洲風景秀麗的「花園城市」。如今的利馬市分為舊城和新城兩部分,舊城區有眾多的廣場,其中以坐落在市中心的馬約爾廣場(意為大廣場,原名武器廣場)最為著名。烏尼昂大街也是從這個廣場起步的。和新城區的街道相比,它略顯狹窄,白天不準車輛通行,但繁華程度卻為別的街道所不及。人們在一座座豪華的建築中穿行,在一家家商店裡出入,還有點綴在大街兩旁的綠樹紅花,草坪噴泉,使人感覺到一派生機勃勃。
利馬老城的建築處處體現出西班牙的建築藝術風格,而站在馬約爾廣場上,你所能見到的重要建築,卻沒有西班牙建築的影子。當然,這是有來由的。先說坐落在馬約爾廣場上的總統府。1532年,皮薩羅率領西班牙殖民者踏上了秘魯的國土,在離利馬克河不遠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總督府。這座總督府就是完全按照西班牙卡斯蒂利亞的風格建成的。它有兩個大院子,供步兵和騎兵使用。這裡有一棵無花果樹,是皮薩羅親手栽下的,當年不過是個樹枝,居然成活了,並且經歷400多年,一直活到了今天,實在令人驚嘆。
後來,皮薩羅在他的總督府裡遇刺身亡,但此後的歷任西班牙總督還是居住在這裡。秘魯獨立後,西班牙人的總督府變成了秘魯人的總統府,主人變了,房子卻沒有變只是著了三次大火,最後一次損害最嚴重,將它面向帕拉西奧斯大街一翼的建築全部燒為灰燼。重建工程由建築師亞沙·馬拉紹夫斯基來設計,顯然不能照搬原來的建築風格,並不是西班牙式風格不好,而是這種風格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屈辱的殖民時代。站在馬約爾廣場上往東看,一座巍峨壯觀的大教堂映入人們的眼帘,它就是利馬大教堂。
秘魯人多信奉天主教,僅利馬市內就有60多座天主教堂,其中最著名的要算這座大教堂了。它於1649年建成,設計師是西班牙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學家弗朗西斯科·貝塞拉,他給秘魯人設計的這座教堂也是典型的西班牙巴洛克建築風格。1687年和1746年發生了兩次大地震,將這座當年能與西班牙最著名教堂媲美的大教堂夷為平地。地震後,人們根據原先的圖紙又把它建了起來。那時候秘魯還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建築還得按西班牙人欣賞的樣子來,相傳還把皮薩羅的遺體遷移到這裡。
1904年又來了一場大地震,震後教堂還得重建,而這時候西班牙人說話不算數了,教堂也就走樣了。當時人們對此爭議很大,但最終也就不了了之了。利馬市中心還有一座教堂,名叫聖弗朗西斯教堂。它要比利馬大教堂幸運多了屢經大地震卻依然屹立不倒。這座教堂之所以值得一提,就因為它有一個埋葬了7萬人的地下墓穴。幾百年來,凡是住在利馬的天主教信徒或死後沒錢入殮的窮人,都會把後事交給教會處理。教會也找不到那麼多地方埋死人,就把他們的屍體放到教堂的地下室裡。如今,這裡白骨成堆,數百具骷髏和骨骼堆砌成的圓盤結構足以令人震撼,但並沒有陰森的感覺。
馬約爾廣場上有兩處引人注目的景觀,一處是位於廣場中央的銅噴泉,它的年代非常久遠,據說建於1650年。另一處是皮薩羅持刀立馬的塑像。這位虛偽而殘暴的殖民者進入秘魯後,曾大肆殺害當地的土著人,秘魯人不會對他有好感,但最初的利馬城卻是在他的手裡建成的。也許是為了紀念他這份功績,秘魯人才會把他的塑像保留下來。烏尼昂大街不長,這頭的馬約爾廣場與那頭的聖馬丁廣場遙遙相對。在這座廣場上,矗立著聖馬丁的塑像,他騎著高頭大馬,以勝利者的姿態眺望著遠方。
這位聖馬丁就是那位曾率領阿根廷人取得獨立的英雄,同時又被譽為「南美洲的解放者」。他曾用了兩年多的時間,訓練出了一支主要由黑人和混血種人組成的安第斯山解放軍。1817年,他率領遠徵軍翻越安第斯山,出其不意地進攻智利,徹底擊潰了那裡的西班牙守軍,使智利獲得獨立。1821年,他又率軍進攻利馬,一舉成功,秘魯也宣布獨立,聖馬丁被秘魯人推為「護國公」。由於聖馬丁在南美解放運動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勳,秘魯、智利、阿根廷這三個共和國都尊稱他為「祖國之父」。
可以說,沒有聖馬丁,就沒有南美的解放,就沒有南美各共和國的獨立和自由。站在聖馬丁廣場上緬懷一代偉人的光輝業績,烏尼昂大街的燈紅酒綠似乎暗淡了顏色,但是秘魯人卻能在回顧過去中遙想自己民族的美好未來。看完文章後,大家有什麼看法可以在下方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