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漢人最後一個皇帝,臨終遺言是:任賊分屍朕身,勿傷百姓一人

2020-11-26 騰訊網

明朝是中國最後一個漢人朝代,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而明朝一共傳了12世,歷經16位皇帝,國運276年,期間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盛世,但到了明朝末年,內有李自成,張獻忠起兵叛亂,外有女真部落虎視眈眈,公元1627年,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繼位,他雖然有心殺賊,但無力回天,到了公元1644年,大明王朝轟然倒塌,很多人都責怪崇禎皇帝生性多疑,但客觀的來說,他確實是一位好皇帝。

崇禎皇帝朱由檢出生於1611年,他的童年過得並不幸福,5歲時他的母親劉氏被明光宗朱常洛下令杖殺,後來由庶母撫養成人,11歲時朱由儉被封為信王,天啟7年,明熹宗架崩,18歲的朱由檢繼皇帝位,改年號崇禎,但他到手的時候,明朝已經是個爛攤子,首先國庫沒有銀子,加上小冰河時期的到來,使得明朝雪上加霜。

崇禎元年,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裡,寸草不生,崇禎五年,天下鬧饑荒,崇禎六年,江南地區發生水災,崇禎七年,蝗災,崇禎八年又發生大旱,水災,到了崇禎九年,旱災和蝗災再次肆虐,到了崇禎十一年夏天,蝗災,崇禎十三年大旱,十四年大旱,僅僅是在陝西一地,從崇禎朝開始,百姓就沒過上好日子,要麼遇上旱災,要麼遇上蝗災,不管明朝有多大的家底,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

到了崇禎14年,京城地區又發生瘟疫,崇禎16年,京城的人口死傷近4成,導致十室九空,加上盜匪,流民橫行,各地發生民變,其中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勢力最大,為禍最廣,而北方的女真部落也不斷強大,明朝一年的軍費開支就超過2000萬兩以上,國庫入不敷出,財政拮据,任何一個人面對這樣的爛攤子也很難有所作為。

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攻佔京城,為了皇后宮女眷不被闖王侮辱,崇禎殺死了袁皇后,砍傷了長平公主,就連年僅6歲的昭仁公主也被殺害了,懿安張皇后也上吊自殺,做完這一切後,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盡,臨終還留下一份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上幹天怒,然諸臣誤朕,導致逆賊直逼京城,朕實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屍朕身,勿傷百姓一人。

相關焦點

  • 中國最有血性的漢人王朝: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這首《詠菊》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皇帝朱元璋所寫。朱元璋雖是農民出身,但是他的膽略與才氣,明朝以前的皇帝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不但赤手空拳打下了大明江山,並為他的子孫留下:「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祖訓。而且他的後人也都做到了這一點,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在清軍攻陷北京時,吊死煤山。
  • 崇禎皇帝最後的日子,亡國之君沒有活的機會!
    外城和內城的規模,就是今天的北京二環。嘉靖年間,為了抵禦蒙古人,皇帝下令再修築一道外城,這就是南面的外城。結果,城牆修了一半,就因為沒有經費而停工了,因此北京城的外牆僅有一半。  當時,李自成大軍從廣安門入京,他們只是攻陷了北京城的外城,還需要繼續攻陷內城和皇城,才能殺到崇禎面前。 當然,不用敵軍殺到眼前,崇禎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應該幹什麼了。
  • 中國歷史上下罪己詔的皇帝們
    罪己詔是中國古代皇帝在國家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或因為皇帝的錯誤做法激起重大民變時為了表示自己的悔過而頒布的詔書,中國歷史上以漢文帝第一次發布罪己詔到清朝光緒皇帝最後一次下罪己詔,共有八十八位皇帝下過罪己詔,這裡面有被逼無奈也有真實認識到自己錯誤的而頒發了,那麼下面我們就來認識幾位曾經下過罪己詔的皇帝一.罪己詔第一人—漢文帝劉恆公元前163年,因為全國災荒不斷
  • 三個原因告訴你,明朝是怎麼滅亡的,崇禎皇帝是可恨還是可憐?
    文▏小先生明朝最為漢人統治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被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所滅亡後,後世之人每每提起明朝大嘆可惜,讓人可惜的原因有好幾點,第一明朝是漢人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第二點可惜就是說崇禎皇帝,崇禎作為明朝最後一位皇帝,表現出的骨氣非常值得人可敬可佩,無論明朝末年艱苦還是奉行,不和親、不納貢、不稱臣、不割地、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信條,崇禎皇帝更是先殺死自己的妃子皇子,隨後留下
  • 傀儡皇帝扳倒權臣有多難?千年來只有這3位皇帝做到了,名字耳熟
    說起古代的皇帝,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是一臉的羨慕:三宮六院、權傾天下,殺伐獨斷。毫無疑問,皇帝大約是人們眼中最為風光的職業了。不過,事實卻並非如此,作為一個皇帝,首先享受到的不是「福利待遇」,而是麻煩。所以古人云:一日上下而百戰。就說崇禎皇帝,我們看看他的遺言有多麼心酸:「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 身為皇帝卻不敢自稱「朕」,帝王生涯成為張邦昌畢生之恥
    可是,誰不想做皇帝呢?哪怕一方天地,卻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宮佳麗三千人,生殺大權只在一念之間,百官跪地山呼萬歲,聲勢波瀾壯闊,儼然一個天下之主,這樣的皇帝榮耀多少人夢寐以求且不可得呢?哪怕當一個短命王朝的皇帝都樂意。可是,張邦昌作為大楚皇帝,他非但沒有一朝飛上天的快意,反而伏地卑微,卑躬屈膝,每日如坐針氈,甚至恨不得一死了之,這究竟是為什麼?
  • 古代唯一沒有缺點的皇帝,不殺一位開國功臣,臨終遺言讓人淚崩!
    正所謂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缺點,更別說身為九五之尊的皇帝了,作為帝王,他們的錯誤很少有人敢於指出來,從夏朝開始算,中國一共歷經了20個朝代,而這些朝代的開國皇帝,往往沒少幹一件事情,那就是殺功臣,越王勾踐消滅吳國後殺文種,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後滅韓信英布,隋文帝楊堅殺了梁士彥與宇文忻、劉昉,明太祖朱元璋更是因為胡惟庸案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1644年,當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城時,滿城尋找大明朝的最後一位皇帝—崇禎,最後卻發現其於煤山之上自縊,他親手了解了自己的妃子和子女,也許是不想遭受他人的侮辱,他只能選擇了這一極端的方式,一代帝王最後也
  • 永樂大帝:一個被忽視的帝王,開創永樂盛世,堪比秦皇漢武。
    但是在小編看來他是一位堪比秦皇漢武的皇帝,他的功遠遠大於他的過。永樂這個年號,與文與武都無關係。為何明成祖朱棣要選擇這個年號呢?明成祖一生最希望的就是建立一個斯民小康的社會,因此,他把自己的年號定為永樂。康熙曾經評價這位永樂大帝「遠邁漢唐」。這是一種極高的評價,康熙說這位永樂大帝他的功績甚至超過了漢和唐的帝王們。同時康熙對永樂大帝的父親朱元璋的評價是「治隆唐宋」。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就明白了
    甲骨文學者華強通過分析殷商時期的社會背景,結合甲骨文字形結構的研究,講到:「在殷商時期,工匠所使用的工具都是有標準的,『朕』字拆分後,兩手豎立的工具應該是造船用的標準件,而皇帝,則是一個國家中最大的標準件,他的意志便是標準,因此秦始皇才會選擇用『朕』自稱。」
  • 皇帝真的自稱朕?可別被電視劇騙慘了,帶你看看歷朝歷代皇帝自稱
    嬴政之所以自稱為「皇帝」,是由於他與生俱來的強大自信,這是很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從出生以來就沒有遭受過太多的挫折,不管是打哪個國家,哪怕是會暫時遭遇挫折,但是最後的勝利一定會屬於他
  • 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原標題:抗戰老兵臨終遺言:希望找回1947年延安出生的兒子 楊寶山拿著父親的照片,希望能找回失散的哥哥  「父親臨終時說,1947年在延安我有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出生,希望我能找到這位失散的哥哥。
  • 劉備死前的一句遺言,保住了阿鬥的性命,卻毀了蜀漢四十年的基業
    劉備確實仁義不假,但是歷史上的劉備並不是一個愛哭鬼,其實曹操比劉備還愛哭,那麼我為什麼要說劉備是真仁義呢?別的證據都不舉,只需要看看劉備臨終前說了什麼你就知道了。劉備臨終前對著劉禪說了一句遺言,不是對諸葛亮說的,不是你們想的那句,劉備死前的一句遺言,保住了阿鬥的性命,卻毀了蜀漢四十年的基業。劉備到底對阿鬥說了什麼呢?
  • 秦始皇為何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創造了很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他還將「朕」這個字改成了皇帝的專屬自稱。在秦始皇之前,「朕」並不是作為皇帝專屬自稱而存在的,不過始皇帝建立秦朝之後便自稱為「朕」,這個稱呼從此也和其他自稱區別開來了,那麼你知道為什麼秦始皇獨獨選中了「朕」這個字嗎?
  • 大臣自稱奴才,被皇帝申斥:邀寵 自稱臣,也被訓斥:不服
    這就是胡人用奴才罵人的證據。還有《劉曜載記》:楊難敵自漢中還襲化池,克之,執田崧,立之於前。難改左右叱崧令拜,崧(目真)目叱之曰:"氐狗!安有天子牧伯而向賊拜乎!"難敵曰:"子岱,吾當與子終定大事。子謂劉氏可為盡忠,吾獨不可手!"崧厲色大言曰:"若賊氏奴才,安敢欲希覬非分!吾寧為國家鬼,豈可為汝賊臣?何不速殺我!"顧排一人,取其劍,前刺難敵,不中,為難敵所殺。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
  • 男寵鄧通遺言:我走過最長的路,就是漢文帝和漢景帝父子倆的套路
    最好的辦法就是找一個代理人,一個絕對會站在自己這邊的好幫手。於是,鄧通就登場了。為什麼鄧通合適呢?因為他是底層百姓,在朝中沒有任何根基。一個沒有根基的人,是對文帝沒有威脅的,哪怕有一天,他幹了些對文帝不利的事情,大不了把他除掉,不會牽動其他勢力。提拔這樣的人到文帝身邊,他能依靠的只有文帝,他會對文帝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