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皇帝卻不敢自稱「朕」,帝王生涯成為張邦昌畢生之恥

2021-01-15 觀文殿大學士

歷史上的短命王朝數不勝數,生逢亂世,政權更迭與王朝轉換非常頻繁,幾乎是「三天建王朝,五天就滅亡」。這些短命王朝的建立者,大多數都是心中迫切想要登上九五至尊的寶座。他們一繼位就稱帝,黃袍加身,大赦天下,仿佛自己所擁有的天下是蔓延千裡的神州,其實只不過是一方天地。

可是,誰不想做皇帝呢?哪怕一方天地,卻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後宮佳麗三千人,生殺大權只在一念之間,百官跪地山呼萬歲,聲勢波瀾壯闊,儼然一個天下之主,這樣的皇帝榮耀多少人夢寐以求且不可得呢?哪怕當一個短命王朝的皇帝都樂意。可是,張邦昌作為大楚皇帝,他非但沒有一朝飛上天的快意,反而伏地卑微,卑躬屈膝,每日如坐針氈,甚至恨不得一死了之,這究竟是為什麼?

張邦昌這個名字,寓意著國家昌盛。名字雖恢弘大氣,可是在北宋末年官僚腐敗,哪怕再恢弘大氣如鴻鵠之志的名字也不得不跌落雲端成為汙泥中的枯枝敗葉。

早年的張邦昌的確心繫於天下,而且心中有著宏圖大志,可是到了後來,一腔熱血卻難展宏圖,他逐漸地學會了溜須拍馬,結黨營私。在北宋末年那個黑暗的年代,一腔熱血有什麼用呢?不過只能灑在戰場上而已。如果想在政界出人頭地,加官進爵,除了攀附權貴,又有什麼出路呢?不過,他的確得到了宋徽宗的器重,並且官路亨通,在宋欽宗時候,封為少宰。

然而,官運亨通的他,生在國運不通的北宋末年。靖康之恥,是整個宋朝歷史上的一大汙點,也是北宋和南宋的分界線。它就像一把沾滿了鮮血的利刃,狠狠地刺向了漢人心中太平盛世。

靖康元年,金兵攻打東京,北宋政權已經面臨著崩潰的邊緣。宋欽宗被迫求和,但是金兵所提出的條件是極其苛刻的。金朝要求宋朝納貢、稱侄、割地,再向金派出親王和宰臣來作為質子。宋欽宗無能,一心只想求和,獲得安樂,通通答應了這些條件。

宋欽宗命康王趙構以及張邦昌前往金營,康王趙構就是後來的宋高宗,張邦昌雖然是求和派,但是他著實不想身先士卒,死在異鄉,他著實是不想去。然而,畢竟抗旨也是死路一條,張邦昌被迫前往金營。身處異鄉的金營,這裡充滿著對漢人的鄙視與輕蔑,金人看著張邦昌和趙構,就像是看在困在牢籠裡的獸,趙構他面對金營言語上的玩虐,依舊意氣閒暇。

可是張邦昌就不一樣了,他不停地嗚咽戰慄,害怕金人把他生吞活剝了。在金人的眼裡,北宋都是懦弱的象徵,張邦昌畏畏縮縮,而趙構卻能如此泰然自若,未必會是真的親王,所以金人把張邦昌和趙構退回,要求重新換親王。

宋欽宗無可奈何,只能派肅王趙樞前往,張邦昌以為自己不用再深入虎口,結果在第二次交換中依然被送去了金營,遭受了身心的第二次巨大的打擊。

宋欽宗以為從此以後就可以安享太平,他貪戀的美好江南,南方的風吹軟了宋欽宗的脊梁,也吹昏了他的腦袋,以為一味求和就可以安享太平,可笑可笑,這不過是痴心妄想罷了。金人的鐵蹄依舊踏破了東京,宋欽宗被俘,北宋滅亡。

靖康之恥激發了北宋軍民的抗金熱情,金兵不能一時佔據北宋的全部疆土,可是金兵遠在北方,對南方宋朝也不能做到很好的掌控,因為戰線過長,金人並不適應南方的水土氣候,所以金人打算在北方立一個傀儡政權,他們選擇了張邦昌。你肯定疑問,張邦昌是什麼背景,金人不選自己的族人,反而選一個漢人。而且張邦昌何德何能,居然能被金人選為皇帝?

因為張邦昌與趙宋皇權並沒有直系的血統關係,作為一個傀儡政權,更易於操縱。而且張邦昌又是一個口蜜腹劍之人,在進入金營以後,溜須拍馬又贏得了金人的賞識。可見溜須拍馬也真是一個本事,你要做到兩邊逢迎,而且還不得罪人。所以張邦昌就被金人決定作為新政權的皇帝。

張邦昌一聽這個消息,非但沒有喜上眉梢,反而嚇得屁滾尿流,想要抹脖子上吊,死了乾脆。畢竟這可是叛國之罪。張邦昌到底是文人出身,他也懂得家國大義,也有一顆文人赤誠之心。金人得知他要上吊,便威脅他,你若敢死,就殺盡東京城中的百姓。

張邦昌身陷兩難的境遇,他要當了這個皇帝,那就是叛國死罪,一個傀儡皇帝,非但沒有實權,還給家族蒙羞。可是如果他不當這個皇帝,那就是血洗東京,浮屍遍野,罪孽本就深重的他,實在不願多加罪孽了。

張邦昌在無可奈何之下選擇了當皇帝,建立的偽楚政權,大赦天下。當時有耿直臣子回問:「敢問大赦的天下是誰家天下?」張邦昌只能不語。

張邦昌當這個皇帝,是心不甘情不願,心中充滿著愧疚與難堪,他是想要飛黃騰達,可是主要是為了光耀門楣,可是如今,當了傀儡皇帝,還不如大宋一平頭百姓來得痛快,反而被人戳脊梁骨。再說,他只是名頭上的皇帝,不過是一個木偶,任金人擺布。

所以皇帝南面而坐,張邦昌東面而立,而且他不自稱為「朕」,如果有其他的臣子稱呼他為皇上或者陛下,張邦昌就會斥責。由此可見,他還是有底線與自知之明的。

當然,張邦昌的自知之明不過是想要求取人們對他的原諒,求得人們能夠體會到他的苦楚,可是賣國求榮就是賣國求榮,你有再大的苦楚,也不過是你貪圖富貴的藉口。

北宋軍民都希望趙宋能夠重建,張邦昌也不想左右為難,他讓元祐皇后(皇后孟氏)主持大局,之後退位,偽楚政權僅僅存在了33天。張邦昌遜位之後,仍然回到趙宋(南宋)王朝做大臣。可是趙宋王朝的大臣又怎麼會放過他呢?

這個十惡不赦的叛國賊,是北宋文人的恥辱,大宋的恥辱。儘管當時趙構已經諒解張邦昌,可是宰相李綱堅決要求嚴懲張邦昌,文武百官紛紛上書,最終趙構下令流放張邦昌。

金人得知自己立的皇帝被廢了,再次出兵,天下人把家國痛苦遷怒到張邦昌身上,百官上書皇帝,乾脆賜死,一了百了,張邦昌本不願赴死,最後還是一條白綾結束了一生。

生於黑暗時代,逐流於滾滾波濤,渾濁之中不能獨善其身,對待金人不能力主抗敵,兩國交易不能明確立場,被迫為帝做傀儡,受金擺布,遜位後三尺白綾魂歸西天,張邦昌的一生都在被擺布之中度過,在歷史的長河中,終究成為戰爭的殉道者。

相關焦點

  • 皇帝自稱「朕」,太上皇自稱什麼你知道嗎?
    大家會經常看到影視劇中,皇帝一般自稱「朕」,比如說「朕的大清都亡了。」但是皇帝的父親,在世的話,被稱為太上皇,但是太上皇一般都自稱什麼呢?這個歷史的細節,可能有很多的朋友不清楚。其實這也不足為怪,畢竟中國歷史幾千年,做過太上皇的人,沒有幾個,史料統計,大概只有17位太上皇。
  • 皇帝真的自稱朕?可別被電視劇騙慘了,帶你看看歷朝歷代皇帝自稱
    中國古代的皇權專制社會,是一個等級極為分明甚至於可謂是森嚴的社會,具體表現在人們的日常行為方式,都有著很多的區別,從衣食住行乃至於是日常的稱呼上面,不同身份的人稱呼也不相同。我們在很多的古裝電視劇中,就能夠看到古代的時候,皇帝們不管什麼時候,都是自稱為「朕」的,那麼歷史上的皇帝,是否真的自稱為朕呢?
  • 歷史上最窩囊的皇帝張邦昌,給個皇帝急著甩包,堅決不要燙手山芋
    這費力不討好的活,誰願意幹?誰敢幹?此時有人推舉蕭慶。蕭慶並不傻,如果能管理這麼大的中原地區,權力著實不小,的確有不小的誘惑力。可是要拿項上人頭去冒險,那可是得不償失的,蕭慶堅決不幹。蕭慶不幹,推說自己能力不足以勝任這麼大的差事,卻把劉彥宗推上了浪尖。劉彥宗乃貨真價實牆頭草一顆,典型的漢奸。劉彥宗本是漢人,是遼國降金的漢將。
  • 古代的皇帝自稱為「朕」,那麼太上皇又自稱什麼?乾隆是這麼說的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採取遠交近攻的、分化離間、連橫的策略,發動秦滅六國之戰。最終於公元前221年第一次統一了全國,秦始皇認為自己的功勞勝過之前的三皇五帝。採用三皇之中的「皇」以及五帝之中的「帝」構成「皇帝」的稱號。丞相李斯建議用「朕」為皇帝專有的第一人稱代詞。
  • 為何歷代皇帝都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就明白了
    「朕幼清以廉潔兮,身服義而未沫。主此盛德兮,牽於俗而蕪穢。」——戰國·屈原《招魂》 在秦朝建立以前,「朕」是第一人代詞,人人可用,不分貧富貴賤,該字在商朝時期便已經出現,《說文》中對「朕」字的解釋是:「朕,我也,闕。」段玉裁(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注分析朕字之構形之義是:朕,從舟,灷聲。
  •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眾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並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
  • 古代帝王的自稱都有什麼
    我們看清宮劇,皇帝自稱「朕」,而太后自稱「哀家」,皇后自稱「本宮」,這些特有的自稱代表著身份和地位,古代的皇帝自稱是不斷變化的,影視劇中其實存在很多錯誤,我們今天就來談談帝王自稱的演變。最早是沒有皇帝的,春秋戰國前的周王朝,最大的官職就是周天子,「天子」乃是天下之主,夏商周是一樣的,當時天子的自稱是「予一人」或者「餘一人」,三個人看起來挺複雜,但是這可不是我編出來的,是史書裡記載的。《書經.湯誥》裡記載:「嗟爾萬方有眾,明聽予一人誥。」《禮記·曲禮下》說:「君天下,曰『天子』;朝諸侯、分職、授政、任功,曰『予一人』。」
  • 秦始皇為何自稱「朕」,專家:把「朕」字拆開,其中大有內涵
    如今中華大地能夠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離不開秦始皇所做的一切。如果不是秦始皇橫掃六合、使書同文、車同軌的話,華夏民族便不會對自己的民族有這樣強烈的歸屬之感。秦始皇作為千古一帝,創造了很多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歷史,他還將「朕」這個字改成了皇帝的專屬自稱。
  • 最倒黴的大臣,被迫當了33天皇帝,主動退位仍被賜死
    中國歷史上,為爭奪皇位引發了不少流血衝突,人人都想做皇帝,但皇位卻只有一個。不過也有特例,比如說北宋大臣張邦昌,他就不想成為皇帝,卻偏偏被按在龍椅上,事後他主動退位,但仍然被賜死。這還不算完,此人也因為做了33天的皇帝,被後世罵成叛臣奸賊,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 歷史上四位張姓皇帝,均名不正言不順,他們結局如何
    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卻似乎沒有出現過張姓的皇帝,甚至很多文章也這樣寫。其實這是不對的,在我國歷史上,至少就出現過四位張姓皇帝,不過他們均名不正言不順。今天就來說說,他們結局如何。一、前涼威王張祚前涼屬於兩晉期間的十六國政權,其大部分時間都向晉朝稱藩。張祚,字太伯,涼文王張駿之子,涼桓王張重華之兄,是前涼第七位皇帝。那麼他是如何當上皇帝的呢?
  • 秦始皇為什麼要自稱是「朕」?專家:把「朕」字拆開,你就明白了
    #秦始皇#人們在看電視劇時,看與秦始皇有關係的影視,秦始皇把自己稱為朕,「朕」到底什麼意思?秦朝以前,中國的歷史上四分五裂,諸多諸侯稱霸各地,經歷了數百年時間的戰亂,隨著春秋戰國時期的過去,戰國七雄最終主導了天下大勢,秦朝在經歷數代之後,終於成為了戰國七雄之中最強大的諸侯國。
  • 張姓在歷史上出現過四位皇帝,但都名不正言不順,並且結局都很慘
    張祚篡位後自稱涼公,但在第二年便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僭號稱帝(「永和十年,祚納尉緝、趙長等議,僭稱帝位。」見《晉書·卷八十六》)。2.偽楚皇帝張邦昌(1081-1127年)。張邦昌是進士出身,歷事宋徽宗、欽宗兩朝,官至宰相,曾與康王趙構一起作為人質到金營談判,給金軍元帥完顏宗望、完顏宗弼留下軟弱可欺的印象。等到北宋滅亡、徽欽二帝北遷後,金國便以屠城相要挾,逼迫張邦昌出任偽楚皇帝,幫助他們管理中原,時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
  • 王凱自稱「官家」的背後,大宋朝天子為啥不稱「陛下」 ?
    這裡的「官家」指的便是後趙武帝石虎,但那時還不成為對帝王的主流常見稱謂。而有宋一朝,上到官卿嬪妃,下至庶民百姓都喜愛稱皇帝為「官家」。這「官家」一詞聽起來似乎少了些威嚴莊重,倒是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店家」、「酒家」之類的稱呼,那麼宋朝的帝王們為何會欣然接受這一稱呼呢?
  • 皇帝聽說一人有帝王之命,派人將他抓來,觀其樣貌後大喜:封官
    當然了,不管怎麼說,在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很少人會相信宿命論,但在中國古代,不僅是普通百姓,就連帝王將相都對宿命論深信不疑。有些草根出身的皇帝,都會為自己編造一個神奇故事。比如漢高祖劉邦,說母親晚上夢到了一條蛟龍,因此懷孕生下了他,故稱自己為赤帝之子。古代也有一些神算,能夠根據生辰八字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其事跡被傳的神乎其神。究竟有沒有命運這一說呢?
  • 古代君王自稱「孤寡」 龔自珍:是最尊之詞
    然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兩個詞加上「朕」卻是最高統治者皇帝的自稱。戲曲曲藝類文藝作品或傳奇小說中常有所謂皇帝「稱孤道寡」,這其實是錯誤的,只有先秦的諸侯以及後來的一些諸侯王或割據一方的軍閥才自稱「孤」或者「寡人」,真正意義上的皇帝是不大會自降身份「稱孤道寡」的。  春秋戰國時,諸侯王皆稱寡人。《左傳》:「請子奉之以主社稷,寡人雖死亦無悔焉。」
  • 大臣自稱奴才,被皇帝申斥:邀寵 自稱臣,也被訓斥:不服
    漢代以來的漢族帝國太監對皇帝、后妃等都自稱奴婢,資格老的可自稱「老奴」。需要說明,奴婢泛指男女僕人。據元末明初文學家、史學家陶宗儀的《輟耕錄》中有"奴材"條說:"世之鄙人之不肖者為奴材。郭子儀曰:'子儀諸子,皆奴材也卜"。郭子儀是唐朝人,當時已有用"奴材"(奴才)罵人的習慣。不過據陶宗儀考據,最早把罵奴才溯源到出自郭子儀之口是不正確的。
  • 自稱千古完人的乾隆,對其父並不感冒,為何表示不敢超過祖父康熙
    但是他之所以提前傳位給兒子,原因還有還不敢超越一個人在位時間,那就是祖父康熙:「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治理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臺」《清高宗實錄》。,不敢逾越?乾隆12歲的時候才見到祖父康熙,並因為康熙的格外喜歡把他帶入宮中養育,陪康熙讀書寫字,批閱奏章,接見官員,等等,小乾隆都不離左右。經過一些事情後,康熙曾對和妃說:「這孩子的福氣比我還要大」。這段親密的祖孫相處時光在雍正傳位給乾隆的遺詔中也得到了印證:「聖祖仁皇帝於諸孫之中國,最為鍾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
  • 崇禎皇帝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如果學宋朝南遷,大明能延續下去嗎?
    大明王朝歷經兩百七十多年的風月,即使它的帝王成為了歷史上少有的奇葩,但好像他們又有著自己的魅力,自朱棣遷都,明朝天子守國門的傳統便一直延續,作為戰事集聚地的北方,天子對其尤為關注。但是因為各種原因的出現,大明也最終只能消失於歷史的煙海之中,成為一段回憶。
  • 據說白羊座的人只會陽謀,就連白羊座的皇帝也這樣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也說了,他是一個心胸豁達,真誠直率之人。這也印證了白羊座是最有安全感的星座,他的安全感在於白羊座的自信,不畏困難,喜歡挑戰。因為不把所有困難放在眼裡,所以他大無畏,所以他相當自信。但,白羊座確實也是一個愛猜疑的星座。再加上趙匡胤畢竟後來成為了皇帝。
  • 古代皇帝的壽命為何大多不長?一個惡習所致,乾隆戒掉後活了89歲
    曾經有人列出了一項數據,從秦始皇時期開始算,到清廷最後一位皇帝結束為止,歷史上200多位帝王,平均壽命加起來才不到39.9歲,明擺著是一門高危職業。早在秦始皇時期,享有無窮權力的嬴政,開始不滿足於當前的情況,想要獲得更加悠久的生命,因此命令方士徐福等人,出海尋找仙丹,結果卻一去不返,但是在開了這個頭之後,也有更多帝王,將精力集中到了煉丹術上,卻造就了一系列的悲劇。而漢晉期間,就有了「寒食散」的出現,受到了無數名門貴族的追捧,卻也因此而導致了不少人的喪命。東晉晉哀帝沉迷於黃老之術,服下仙丹,在25歲就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