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在中國是大姓之一,姓張的人口眾多,在歷史上,也出過不少「張」姓的人才。但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卻似乎沒有出現過張姓的皇帝,甚至很多文章也這樣寫。其實這是不對的,在我國歷史上,至少就出現過四位張姓皇帝,不過他們均名不正言不順。今天就來說說,他們結局如何。
一、前涼威王張祚
前涼屬於兩晉期間的十六國政權,其大部分時間都向晉朝稱藩。張祚,字太伯,涼文王張駿之子,涼桓王張重華之兄,是前涼第七位皇帝。那麼他是如何當上皇帝的呢?
涼桓王去世後,原本由其子張耀靈即位,張祚只是涼桓王異母兄,皇位是輪不到他的。但沒過多久,張祚便將張耀靈廢殺,然後自稱涼公。第二年,他就迫不及待僭號稱帝了,史書記載:
「永和十年,祚納尉緝、趙長等議,僭稱帝位。」
張祚稱帝後兇殘暴虐,忠臣勸誡他,他便將其斬殺。當時宗室大將張瓘鎮守枹罕(今甘肅省臨夏縣附近),張祚看不慣他強盛,就幾次派人去襲擊他,可是都被張瓘擊敗。最後張瓘忍無可忍,便聯手弟弟張琚、張嵩,以及驍騎將軍宋混、宋澄兄弟發動政變。
就這樣,張祚被斬殺並廢為庶人,暴屍在路邊。他的弟弟張天錫即位後,才追諡他為「威王」。
二、偽楚皇帝張邦昌
張邦昌原是北宋進士出身,在宋徽宗、宋欽宗兩朝先後擔任尚書右丞、中書侍郎、太宰兼門下侍郎等職。作為一個臣子,且還是文官,張邦昌怎麼會當上皇帝呢?
原來,當時金兵入侵,宋欽宗派張邦昌與康王趙構,一同去向金人議和,實則就是人質。後來徽、欽二宗被俘,金人想要另外立一個漢人皇帝,來幫他們籌措歲貢。有人提議還是立趙氏,但金人認為張邦昌更好控制,就想扶持他登基。
張邦昌明知自己就是傀儡,所以一開始很抗拒,但金人以屠城相威脅,他不得不答應下來。於是在金人的幫助下,偽楚政權建立,張邦昌便成為偽楚皇帝。不過張邦昌一直沒把自己當皇帝,他從來不以「朕」自稱,甚至始終保持宋朝臣子的姿態。當金人帶徽、欽二宗北返後,他立即就還政於康王趙構。後者因此即位,是為宋高宗。
雖然張邦昌主動讓出了皇位,但宋高宗最終也沒放過他,《宋史》記載:
「詔數邦昌罪,賜死潭州。」
三、漢興皇帝張致
張致是金朝末年時期人物,一開始跟著兄長張鯨聚眾反金,投靠成吉思汗。隨著自身實力增強,兩兄弟便萌生了自立的想法,於是就打算背叛蒙古。結果事情敗露,張鯨被蒙古人殺死。
之後張致帶領張鯨的隊伍在錦州起兵,正式叛蒙。不久,張致就自立為帝,號稱「漢興皇帝」。張致稱帝鼓舞了士氣,當時他的隊伍一度很強盛,可根本不是蒙古大軍的對手。為了保命,張致只好取消帝號,轉向投奔金國。
後來蒙古統帥木華黎進攻張致,最終將其俘獲,送至蒙軍軍營中處死。
四、大西皇帝張獻忠
張獻忠出身貧寒,小時候靠和父親賣紅棗為生。後來當了捕快,可是由於愛打抱不平的性格,就將差事丟了。沒有辦法,他便組織饑民造反,以響應闖王高迎祥。
不久張獻忠自稱「八大王」,帶領起義軍克鳳陽、焚皇陵、破開縣、陷襄陽,勝戰連連。崇禎十七年,張獻忠率部向四川進發,最終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權,改元「大順」。
大順三年,清朝和碩肅親王豪格率軍入川,將張獻忠射殺。《清史稿》記載:
「豪格親射獻忠殪,平其壘百三十餘所。」
(參考文獻《晉書》《資治通鑑》《清史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