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瓦拉同志
在常人的印象中,作為「中國三大姓」(李王張)之一的張姓,雖然人數極多、名人輩出,但似乎缺少帝王運,沒有一個人當過皇帝,其實這是大錯特錯。根據現有的史料,張姓在歷史上至少出過4位皇帝,只是他們的帝位均非正統,而且結局都比較慘,因此很容易被忽略。這四個人分別是:
1.前涼威王張祚(?-355年)。前涼屬於兩晉期間的十六國政權,強盛時割據涼州、西域,在大部分時間裡都向晉朝稱藩。張祚是前涼第八位君主,桓王張重華的異母兄。353年,張重華薨逝,世子張曜靈即位,但沒多久便被張祚廢殺。張祚篡位後自稱涼公,但在第二年便冒天下之大不韙,公然僭號稱帝(「永和十年,祚納尉緝、趙長等議,僭稱帝位。」見《晉書·卷八十六》)。
張祚竊號自娛後,在國中各種倒行逆施,最終激起宗室大將張瓘的叛亂,張瓘率軍直逼都城姑臧,一路上響應者眾多。355年,張瓘的弟弟張琚、張嵩為響應兄長,便與驍騎將軍宋混等人發動政變,在殺死張祚後,擁立張曜靈的弟弟張玄靚為涼公。張祚死後被追廢為庶人,直到他的弟弟張天錫即位後,才被追諡為威王。
2.偽楚皇帝張邦昌(1081-1127年)。張邦昌是進士出身,歷事宋徽宗、欽宗兩朝,官至宰相,曾與康王趙構一起作為人質到金營談判,給金軍元帥完顏宗望、完顏宗弼留下軟弱可欺的印象。等到北宋滅亡、徽欽二帝北遷後,金國便以屠城相要挾,逼迫張邦昌出任偽楚皇帝,幫助他們管理中原,時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七日。
次日,金國文字來,限三日立邦昌,不然下城屠戮,都人震恐。三日,金使來促勸進,取推戴狀,眾人泣勸再三方從,留守司遂以推戴狀申,欲以初七日行冊命之禮。邦昌誓自裁,或曰:「相公城外不死,今欲死,塗炭一城邪?」遂止。見《大金國志·卷三十·楚國張邦昌錄》。
張邦昌雖然當上皇帝,但自知難得中原民心,加上擔心趙構稱帝後會對他「算總帳」(開封淪陷前,趙構在外募兵勤王),所以根本不敢擺皇帝的譜。據史書記載,在僭號33天時間裡,張邦昌非但不敢自稱「朕」,而且不坐龍椅、不在正殿議事,也不敢接受臣下的山呼,並且只住偏殿,不敢在天子的寢宮起居,實在是皇帝界中「奇葩」。
等到金兵撤出中原後,張邦昌立即將哲宗朝廢后孟氏(趙構的伯母)請出來,讓她下旨冊立趙構為帝。同年四月十日,孟皇后開始垂簾聽政,張邦昌則正式退位,依舊去做他的宰相。宋高宗登基後,考慮到張邦昌被迫稱帝的苦衷,鑑於他在位時的表現,本想寬恕他,但終究架不住宰相李綱等人的極力抗爭,只好將他賜死。
3.漢興皇帝張致(?-1216年)。張致是金末錦州地方豪強,起初跟隨兄長張鯨聚眾反金,並投靠成吉思汗。張鯨在蒙古的支持下勢力飛速壯大,隨即滋生割據稱王的野心,結果被蒙古監軍石抹宜孫發覺後殺死。張鯨被殺後,其弟張致在錦州舉兵叛蒙,並自立為瀛王,不久又僭號稱「漢興皇帝」,時在1215年底(詳情見《續資治通鑑》)。
張致起兵後,很快便攻陷附近平、灤等數十州,勢力一度很強盛,但不久便遭遇蒙古大軍的討伐。張致很清楚僅憑自己的力量無法對抗蒙古,於是取消帝號,重新投降金國,被任命為行北京路元帥府事。但饒是如此,依舊未能擺脫被消滅的命運。1216年,蒙軍統帥木華黎率軍進攻張致,後者連戰連敗,在退回到錦州中後被部將高益出賣,被綁縛至蒙軍陣中處死。
4.大西皇帝張獻忠(1606-1647年)。張獻忠出身陝西貧民家庭,幼年時跟隨其父販賣紅棗,後來又在延綏鎮當兵,因犯法被除名。張獻忠被趕出軍隊中無以為生,便聚集饑民造反,以響應闖王高迎祥。張獻忠起兵後自稱「八大王」,勢力發展很快,最終竟能與李自成相抗衡。1643年,張獻忠攻佔武昌,並在此僭號稱王,國號大西。
次年,張獻忠入川發展,在當年便盡佔四川、重慶等地。同年11月,張獻忠在成都稱帝。張獻忠在割據蜀地3年時間裡,大肆屠殺當地百姓,遇難人數難以統計,史稱「張獻忠屠川」。1646年,豪格率清軍入川,張獻忠兵敗被射殺(「豪格親射獻忠殪,平其壘百三十餘所。」見《清史稿·卷二百十九》),結束自己罪惡的一生。
史料來源:《晉書》、《資治通鑑》、《宋史》、《續資治通鑑》、《明史》、《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