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國人也越來越自信,但是某些方面過於自信會不會變成一種自負?現在中國崛起了,你就講中國文化自信,會不會有點自負的感覺?現階段的中國人應不應該講中國文化自信?對於這類問題,你咋看?
文化它畢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話題,很多時候不一定是對錯,或者是優劣的問題。比如說咱們看西方的影視劇,你會發現西方的破偶兒媳之間,還有女婿和丈母娘之間,他們的稱呼都是直呼其名的;但是這在中國的文化裡,可能是很難接受的,甚至是「非打起來不可」;可能極少數家庭會接受,因為他比較開朗,但大部分應該都不會;然後這個時候可能有一些人,比較善於自省的,或者說不自信的,就會覺得是不是「西方就是人人平等」,到了我們中國,有尊卑就不合適了,但其實很多時候,不一定是這樣的。大家可以在分析這種問題的時候,多一點客觀認識差異,就不要一碰到差異,就覺得肯定是我們不對,肯定是我們不如人家,其實確實不一定。——新華社編輯 駱珺
其實這裡面恰恰是「尊敬」這個元素,尤其尊敬我們的祖先,尊敬我們的父母父輩,這是一個深深地刻在中華民族血液中的一個文化基因。網絡上也一直有一種聲音,他們就說我們提倡文化自信,也宣傳了這麼多年了,「你看中國現在好像厲害了,經濟也起來了,國家實力也起來了,你才敢說又開始提文化自信了」。但其實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個文化,它的文化的最自信的時期,文化最發展的時期,恰恰是它的經濟、國力、實力最豐厚的時期。——春秋研究院研究員 馬澤晨
文化它是所有的自信裡面,最基礎的、最深厚的、最根本的一個部分。就好像我們說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在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在文化上把自己的思路給梳理清楚的話,那麼這種繼續的深入改革,就會變得比較困難,因為你講不清楚,我們中國走過來的道路,所取得的成功,它是有源泉的,這源泉就是文化。我們說文化自信,這裡面其實非常重要的一個就是「自」,很多時候我們用的標準,不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標準,我們用的是其他人的一些眼光,可能是西方的,或者其他的地方。你用其他的標準來看我自己,怎麼看怎麼都覺得老有很多問號會產生,有很多不明白。但現在我們說的這個自信,我們要討論的這個問題,是從我們自己的視角來看這件事情,用我們的視角來看這個世界。這個視角是非常非常大的,因為中國的視角的特點,它就是很寬泛,就是很包容。所以,這個是我們現在講文化自信,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它終於回歸到我們自己的視角,來看待自己了。——何婕
中國是一個文明型國家,中國崛起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而文明型國家是一種「百國之和」的國家,也就是歷史上成百上千個國家慢慢整合起來的,來形成一個超大型的國家。那麼它的文化自然也是「百國之和」的豐富多彩,而且這種「精彩」,不僅是時間上,也就是說數千年的,沒有中斷的偉大文明,而且是空間上的,它發生在中國廣袤的大地上。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我們不妨從餐飲文化切入,來進行一個簡單的國際比較。
那麼西餐中,比較公認的最好的菜,是法國菜。但法國菜主要是法蘭西一個民族的菜餚。而「百國之和」的中國僅是最富盛名的就有八大菜系,其中任何一個菜系拿出來的話,它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可能都超過法國菜系,再加上這些菜系的各種分支,再加上許多其他的菜系。這一切都是中國漫長歷史上「百國之和」的產物,只能用「精彩萬分」來形容。其實餐飲文化,只是中國文化豐富性的一個縮影,其他文化領域也類似,從文學到詩歌,從美術到戲曲,從音樂到建築,從家居到民俗,物質遺產也好,非物質遺產也罷,等等。中國文化的豐富性,舉世罕見。
隨著中國的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體會到文明型國家崛起的這種無窮魅力。可以說,只要你具有一定的文化鑑賞力,中國大地到處都是燦爛的文化風景線。那麼中國文化的精彩,還在於其海納百川,融多樣為一體。中華民族在五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歷史進程中,創造了氣勢恢宏、內涵豐富、延綿不斷地文化成就。這些成就,包括中國崇尚「天人合一」和「整體主義」,包括儒釋道的互補,這是一種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文化可以互相包容。「大道並行不悖」的傳統,這與當今世界許多地方無休止的宗教衝突,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中國光是方言,就有成千上萬種,還有56個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在一個文明型國家內部,這種差異是無比的精彩。大家欣賞這種差異,熱愛這種差異,這些差異都可以在中華文明「和而不同」的框架內,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此外中國文化的精彩,還表現為開放和時尚。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國門打開,各種西方和異域的文化元素,紛至沓來,與中國文化碰撞後,這種碰撞使中國文化更加精彩萬分,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現代的,甚至是非常時尚的。比方說網際網路來自西方,但在網絡世界裡,俠客傳奇、三國、西遊、水滸、封神、山海經等等,都可以大顯神通,與外界大規模文化互動,激活了許多中國文化的這種意象和資源,激活了中國迅猛發展的文化創意產業;從視頻作品到影視大片,從《流浪地球》到《哪吒之魔童降世》,從手機表情包到動漫、到VR等等,都是這樣。
無疑數千年延綿不斷的歷史,為我們提供了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資源。那麼人們經常問的一個問題,世界其他文明古國,幾乎是中斷的,唯有中國延續至今。現在看來主要原因,大概就是文化。那麼其他文明古國往往依賴軍事徵服,一旦這種軍事徵服的強力控制減弱之後,各地方就走向獨立。相比之下,中華文明的特點是,一直擁有一個「相對穩定的統一的文化核心」。有學者這樣說,中國歷史上形成了以中原為核心,以黃河長江文化為主體,聯合周邊區域文化一種格局,核心與周邊互相吸收,互相融合,逐步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延續至今。也就是說,我們的文化既有百花齊放的「多元」,也有互相交融的「一體」,可以說「多元一體」是中國文化延綿不斷的真正秘訣。
中國的崛起,從文化角度看,正是中華民族勤勞、向上、堅毅等文化特質,鑄就了中國崛起的輝煌。中國人勤勞,走遍全世界,中國人就是世界上最勤勞的人民。兩千多年前的老子(李耳)就講「天道酬勤」,中國人與勤勞有關的詞彙,幾乎都是褒義的,如勤奮、勤快、勤勉、勤儉、勤懇等等。中國今天的成功,就是一代接一代中國人共同拼打出來的。中國人向上,中國人的古訓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無論在世界哪個地方,中國人總是想辦法改變自己的命運,總在爭取更上一層樓,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託起更加幸福美好的明天。中國人堅毅,篤信「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遇到外部的壓力越大,中國人的奮鬥精神就越足,民族的凝聚力就越強。
所以,吃苦耐勞、奮發向上、堅毅不拔,這些中國人的文化特質,託起了這個偉大國家的崛起。網上曾流傳過這麼一段文字,寫得挺好的:一個民族總有些東西,是不能褻瀆的。天破了,我們自己鍊石來補;洪水來了,我們自己挖河渠疏通;疾病流行,我們不求神仙,自己試藥來治;東海淹死人,就把東海填平;太陽暴曬,就把太陽射下來。斧頭劈開的天地之間,到處都是不願做奴隸的人,這就是我們的文化信仰和民族精神。
那麼隨著中國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開始感受到中國文化,及其對中國崛起的意義。不少人甚至主張,要向中國學習。義大利前總理馬裡奧蒙蒂先生,在2018年就曾經撰文呼籲「西方應學習中國人的長遠的眼光,希望有一天,西方能夠找到一種方式,使得我們能夠具有像中國這樣的長遠的眼光」。早在10年前,美國經歷了嚴重的金融危機的時候,《時代周刊》就發文探討,如何借鑑中國的經驗,它這樣說的:「擁有五千年歷史的古老中國,在經濟危機中,仍然保持活力,而『年輕』的美國卻顯得年邁虛弱,經濟陷入了不景氣的泥潭之中」,文章還提到了今天的中國的五個方面,值得美國學習。實際上背後都有中國文化的影響:一,明確大的發展目標,以舉國之力投資基礎建設;二,投資教育,注重人才戰略性的培養;三,尊老養老的文化,使得中國社會有很強的凝聚力;四,培養一種健康的儲蓄習慣;五,民眾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這個文章感嘆中國改革開放數十年,改變了無數普通人的命運,使中國成為創造財富最快的地方。
實際上你看這上面五個方面,都可以看出中國文化的巨大影響。舉國之力實現大目標的背後,是中國文化中歷來比較重視的作用;注重教育,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這個影響延續至今,中國今天每年培養的工程師的數量超過美國、德國、日本的總和;尊老愛幼,是中國孝敬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儲蓄習慣既反映了中國人勤儉持家的生活方式,應該這樣說,現在中國年輕人的儲蓄習慣可能有所減弱,但總體上還是遠遠高於美國,這為中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充沛的資金;那麼努力改變自己命運,更是中國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的體現,還包括了中國人「選舉賢才不分高低貴賤」這種文化傳統,它也體現了當今中國制度安排總體上有利於普通人改變自己的命運。所以中國也成了世界上最多的人,改變之命運的一個國度。
那麼談到文化自信,一定要談一談語言,因為語言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血脈。馬凱碩經常撰文談印度的崛起,他認為印度現在和中國的差距還相當大,但印度最終也能追趕上來,其中一個原因是印度人的英語水平比較高。讀過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的回憶錄,就會發現他在治國理政中遇到困難的時候,遇到難題的時候,他往往首先寫信給他在劍橋大學讀書時候的英國同學,跟他們交流,交流思想,尼赫魯的思維方法跟英國人相當接近。絕大多數印度精英,把西方世界的認可,特別是西方對印度所謂的認可,看成一個很高的標準,甚至最高的標準,那麼這個和中國完全不一樣。中國人認為自己應該探索適合自己民情國情的路來走,要借鑑西方的有益經驗,但最終是要超越西方。所以,在中國大多數人都不講英語,中國人只說中國話,而且還帶著濃濃的鄉音。但中國式的思維可能使中國人沒有陷入西方思維的陷阱,中國人願意學習西方的一切長處,但始終堅持不能失去自我。
以新加坡為例,新加坡在很多地方都做得不錯,中國人要向新加坡學習,但同時在一些方面,中國人要做得比新加坡更好。不否認在「術」的層面,印度人英語比較好,可以方便印度人借鑑西方文明中有益的東西;但在「道」的層面,恐怕英國人的思維方法,使印度精英難以完全跳出西方的思維方式。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語言是存在的家園,語言本身顯示一個世界,換言之就是我們說語言,語言也在說我們……」中文和西方語言的一個重要的差別大概是這樣的,就學過英文的人可能都知道,最頭疼的是背單詞。如果你要流暢地閱讀,比方說《紐約時報》,你大約需要掌握兩萬個單詞,沒有這麼多單詞的話,你會讀得很累。但中文不一樣,中文的核心漢字就是三千來個,這些漢字可以形成無窮無盡的組合,表達無窮無盡的意思。
在某種意義上,這種文字差別,可能反映了中西方兩種文化的差別。中國文字的最大文化特點是「求同」,比方說,凡是與水有關的東西就加上「三點水」,如「江」、「河」、「湖」、「海」、「洋」;凡是以金屬有關的東西,就加上「金」字偏旁,「金」、「銀」、「銅」、「鐵」、「錫」等等。對於所有不同的東西,我們都力求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之處。那麼與漢字不同,西方文字的最大特點是「求異」,對每一樣東西,它往往都要創造一個專門的詞彙來表述,所以西方語言對詞彙的要求特別大。我們如果沿著中國「求同」的思路,來處理各種矛盾,成功的概率一般會大一些,只要在內部矛盾的範圍內,無論是鄰裡矛盾、地區矛盾、單位矛盾、勞資矛盾、官民矛盾,如果我們把重點放在尋求各方的共同利益,求同存異,解決矛盾的效果,一般比較好,因為中國人有「求同」的文化基因。
反之,如果中國人放棄自己的傳統,轉而採用西方「求異」模式,效果可能會更差一些。當然,我們也可以從西方「求異」的文化中受到不少啟發,用好了也可以產生好效果。事實上,我們也是這樣做的,但我們千萬要防止「邯鄲學步」,人家東西還沒學會,自己的好傳統已經丟掉了。在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現代化與文化傳統之間的關係,特別在文字的問題上,中國曾經有過曲折的經歷。19世紀中葉,英國發動的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中國當時確實被西方強大的軍事力量、物質力量所震撼了,這導致很多中國人失去了文化自信,甚至產生了中國需要全盤西化的呼聲。當然這方面比較極端的例子,就是要求廢除漢字,認為漢字阻礙了中國的現代化。但經過了一個多世紀的探索,中國人已經看到自己的文化傳統,其實是現代化事業的寶貴資源,我們可以自信地堅持中華文明本位,同時也汲取他人之長,與時俱進,最終實現符合中國民情國情的現代化,一種中國人真正喜歡的現代化。
那麼中國語言文字的演變,也展示了中國文化,與時俱進的能力。一個民族的語言文字,是一種民族的精神反映,是一種民族認同的一種重要的利器。保持了漢語,就保持了中國文化的根。但在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漢語實際上是一直與時俱進,它汲取了其他文字的某些長處,從文體修辭到語法詞彙,漢語都吸收了大量外國元素,白話文、漢語拼音等,這方面的創新,大大方便了漢語的學習和推廣。掌握簡體字與閱讀繁體字也沒有太大的矛盾,雖然不一定能寫,但閱讀是很容易的。現在看來,今天的漢語一點都不落伍,反而它既十分傳統,又非常時尚;它能夠翻譯世界上所有的人文和科學的著作,能夠與現代科技完全兼容。
在網際網路為標誌的,新工業革命時代,它甚至展現出一些獨特的優勢,為什麼中國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一下子走到了世界的最前沿,這當然有我們的技術方面的巨大的進步,但一定也有文化原因。比方說,為什麼中國出現了「wei信革命」,一定是「wei信」契合了中國人的某種文化偏好。首先想到的是,中國人的「圈子文化」,這個「圈子」是個中性詞,沒有貶義,也沒有褒義,它是客觀的描述。那麼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中國人可以隨時拉一個群,然後開始交流,在西方文化中這要難得多,他可能要徵求每個人的「授權」,才可以拉群。相比之下,中國人在這方面的態度,要開放、要包容很多,這本身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一個重要差別。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中西方文字的差別。舉個例子,比較一下《聯合國憲章》的六種聯合國官方語言的版本,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俄文、阿拉伯文,其中的中文版本是最薄的、頁數最少的。也就是說中文具有西方語言或者其他語言,難以企及的簡潔明快,中國的方塊字還超級的緊湊。
中文還有其他一些西方語言難以達到的這種特點,比方說它有豐富的形象,那麼這些特點使中文特別適合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溝通。同樣大小的手機屏幕,中文的信息量大概是西方語言的兩到三倍,而且中文的拼音輸入比英文輸入速度還要快,中文還是一字一音,語音輸入的速度,更快於西方的語言。所以中文既是一種古老的語言,同時它也能夠與時俱進。甚至聯想到一個問題,就是在近代史上,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少人一度失去了文化自信,喊出了廢除漢字的口號。現在回頭看,肯定是過頭了,一旦我們與時俱進,中文似乎完全可以適應現代化,特別是適應網際網路的使用,所以我們成了引領世界移動網際網路革命的國家。那麼我們今天是不是可以反觀西方,如果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的確代表一個時代的話,西方語言,英文也好,發文也好,德文也罷,怎麼適應這個時代呢?西方是不是也要提出自己的語言,要與時俱進?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很多網友認為,中國人似乎缺少信仰,缺少宗教情懷。中國的老百姓不一定信教,但中國人的文化和信仰,就蘊藏在中國的文字中。一個中國人只要學會了中文,能夠聽說讀寫,能夠使用一兩百個成語,中國文化的基本元素往往就融化在他的血液中了,他就學會了許多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如與人為善、自食其力、勤儉持家、好學不倦、自強不息、同舟共濟等等。當你走遍世界的時候,你就知道中國文化中的這些基本的信念是多麼的珍貴。這不僅是中國能以人類歷史上,聞所未聞的速度和規模崛起,而且使中國社會保持了比西方社會更多的溫馨和更強的凝聚力。世界上多少民族的文化中,就是缺少那麼一些基本信念,結果發展毫無起色,甚至一個接一個,成了扶不起的阿鬥。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教育,把中國優秀的傳統價值,更多地激發出來,從而使我們的社會變得更加積極向上。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為我們的道路自信,打下了最深厚、最紮實的基礎;在生活層面中國人應該是世界上最幸運的人,因為我們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最用之不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文化資源。在西方你看到一座山,它就是一座山。在中國你看到一座山,它裡面全是文化,全是意境,全是先人留下的足跡和感悟。什麼叫「精彩」,這就是精彩!
文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恐怕是一股最為深刻,同時也最為久遠的力量。我們的價值觀,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種種,其實都是文化帶給我們的。我們每個人都是身處在文化的汪洋大海當中,所以當我們在總結中國過去走過的道路,我們在說我們的經驗,我們的模式,我們成功之處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思考,文化到底怎樣造就了今天的我們,造就了今天的中國。
文化產生於中國的「百國之和」,其實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化發展的條件,首先你要有多樣性,有一個「百」字,但是同時你要又有一個統一性,要有一個「和」字。文化這個東西,其實是非常嬌貴的一種花朵,要很嚴苛的條件,才能生長起來的。比如說中國的菜系,中國的菜系怎麼產生的,我們今天吃到的很多東西,在明朝之前是吃不到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第一我們足夠大,我們足夠文化和物種多元,我們中國和世界的這種交通足夠的頻繁,所以才能醞釀出這樣一個飲食的文化。那麼說起飲食,我們也要承認,比如西方飲食文化裡面,有一個是很厲害的甜點,比如像鬆餅,像提拉米蘇。西方的甜點是怎麼產生的呢?就是因為西方在近代資本主義擴張的過程裡邊,建立了一個跨越全球的大帝國,所以才開始產生了白糖,這種能夠在世界範圍內進行成規模種植,然後傳播的這樣一種產品,才能夠產生出這種輝煌的飲食文化。實際上,今天西方的甜點文化,還是登峰造極的。
中國《易經》有講「有親則可久,有功則可大」,這句話提出兩個概念,一個是「可久」,一個是「可大」。它指的是人,一個賢人,一個是君子。但是放到文化的發展裡邊,其實我們也能看到,一個文化要發展,它的基礎首先要「可大」,其次要「可久」。就是你看中國歷史,我們文化的這種自信的根底來自哪?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長期的統一與和平、發展、繁榮。近些年網絡上有一些不是很正確的一種聲音,有些人說你看歷史上,都是分裂動蕩的時候,才會產生偉大的思想,好像文化只有在這樣的時期,才能繁榮。那麼客觀地講,這種動蕩離亂,確實會產生一些悲劇意識,在詩歌、哲學、藝術上會有一些特殊的成果。說到這種觀點它其實也不新鮮,最早是嚴復說過一句話「知歐洲分治之所以興,則知中國一統之所以弱矣」。這句話是什麼背景呢?就是西方興起之後,我們中國遇到了一個3000年未有之變局,所以喪失了自己的自信,開始想別的文明是不是有比我們好的地方,這種心態完全可以理解。
但是你看世界上能夠像中國人一樣,自我反省了180年,還在自我批判的這樣的民族也不多,恰恰這是我們的文化自信。但是放到今天,再回看歷史,我們就發現它這樣的歸因是一個錯誤的歸因。所以我們看阿富汗的巴米楊大佛、伊拉克的博物館等那麼輝煌的文化就這麼毀掉了,非常令人痛心。其實真正回到歷史裡邊,可能還是這種統一繁榮的狀態,對文化是更有益的。今天我們看一看我們的年輕人,我們玩的文化,我們的電影,我們的遊戲,都是在非常繁榮的發展。今天我們要實現我們的文化自信,我們要讓我們的文化繼續發展,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能夠維繫我們這種統一和平與發展的這種大環境。第二點就是「可久」,這個「久」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東西,有沒有文化很大程度上看你是不是書香傳家積累下來的這種東西。中國文化和其他文化相比,可能最大的一個特徵就在於這種持久性。
美國總統川普來中國訪問參觀故宮的時候,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講話,川普總統就問「這就是你們的歷史沒有斷?」「對,這是我們5000年沒有斷的文化」「也是我們一樣的人,我們的人也沒有斷」……當今世界上有多少民族有多少文化,可以有這種自信呢?中國給世界提供了一個什麼東西呢?提供了一個時間尺度,比如說中國歷史紀年叫以事系年,從左傳開始,魯隱公元年,隱桓莊閔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一直到公元2019年,我們的歷史記載是一年沒有斷,一個完整的歷史記載。那麼實際上,我們給世界的文明,提供了一個時間的坐標。大家想像一下,如果沒有了中國,那麼今天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歷史的問題,是說不清楚的。你根本就沒有紀年的,另外還有比如像歷史學、考古學界,還有天文考古學,靠天文現象和史料之間的這種互證,這種東西在中國的文化裡邊,有獨特的意義,因為中國有很多歷史記載非常準確,準確到年,所以可以做這樣的工作。
北師大有一個歷史學家、一個老先生叫劉家和教授,他講過一個觀點非常有意思。他說中國的文明,叫「經學」文明,「經」是什麼呢,就像古人講「經者常也」,就像一個經線,沿著這樣的一個經線,每一代人在傳統的繼承上,去創造之自己新的文化,然後造成層層的這種層壘,最後形成了我們今天這樣一個繁華的文明基礎。所以歸結起來,如果說講中國文明的自信在哪,非常深層的自信就兩句話:第一,孔子的話「吾道一以貫之」;第二,周人講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在我們過去的有一個階段,因為整個國家的實力弱,客觀上造成了那個時候我們對文化的不自信,但我們現在說文化自信,並不是說我們要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而是說我們要找到一個點,這個點可以讓我們非常恰如其分地、非常客觀地去挖掘我們自己的文化當中,非常有價值的這個部分,找到它的生命力,同時也把我們的工作繼續地推下去。讓「可大」、「可久」,把文化的這種非常久遠的生命力,真正地挖掘出來。其實文化是有很多側面的,語言、文字、文學、藝術等種種表現形式,甚至包括餐飲,它都是我們文化的一個部分。所以也就是說,當我們說文化自信的時候,恐怕每個人會有自己的體會,會有自己的角度。
在中國文化自信當中有一個要素就是,非常注重教育,就是說我們國家有一個非常濃厚的教育的文化基礎。最近「德國之聲」一個西方媒體,它做出了一個報導,它是這樣講的:為什麼中國在5G這樣高尖端科技領域,走在了歐洲的前列,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中國有大量的精通數學的人才。意思就是說,在中國這樣一個注重基礎教育的國家,是奠定了有更多人可以有精通數學的基礎。俗話說,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對於這一點的執著,也是我們文化要素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側面。
隨著祖國越來越強大,國人也越來越自信,但是某些方面過於自信就會變成自負,如何避免自負的現象?如何區別文化的自信和自負?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中國式的問題,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還沒自信就開始擔心要自負,因為我們講究中庸,比較謙虛。你看看美國人集會的時候,都喊USA、USA,天天喊 American First 美國第一,最近英國人開始喊「要讓英國再偉大 great」,但是他們從來沒有擔心自己會自負。那麼回到這個問題,其實我們不用擔心,因為真正的自信往往是不會自負的。自負是一個怎樣的產物呢?往往第一是自卑,同時又對這種自卑狀態不滿,所以會產生一種自負。舉個例子,在文化史上,很重要的一個事件,就是隨著英國、美國、法國的興起,他們管自己叫文明,其他地區都是野蠻。那麼德國人就不幸了,也被劃到野蠻世界裡邊了,德意志民族就非常痛苦,所以你看像早期從歌德,到後來的赫爾德,一直到康德這些人,他們在建構一個什麼東西呢?他們覺得「OK!你是文明,你是比我強比我大,那麼我認為你這個東西是物質主義,是虛浮的,是淺浮的,我們德國人代表的是文化……」
其實這裡邊你能看到它是就像少年維特一樣,它是一種強烈的自卑,然後才會產生出文化的自負。那麼中國歷史上,其實我們可以看我們混得特別慘的時候,也沒有真的特別自卑,我們特別發達的時候,也沒有特別的自傲。比如說發達的時候,中國最強的時候,我們也是講叫不聞往教,「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我不強行推廣我們的東西,你願意接受,你來我們歡迎。我們在觸到歷史低點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在自我批判的同時認為我這個文明就不行了。他肚子裡的那個四書五經,還是在往上冒。所以說,印度人為什麼英語那麼好,為什麼中國這麼多年,你說像民國的時候,那麼多學者在美國留學,他們的英語不好嗎?為什麼就沒有產生出用英語、法語來寫作的一流的作家、思想家?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文化基因太強大了!所以在那種時候,我們也沒有自卑。所從這個角度來看,將來中國的文化,不管是我們繁榮到什麼程度,我們是不用特別擔心自負這個問題。
「三人行,必有我師」的一個總體的文化,它不大會走到非常的極端。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相比,恐怕有一點,就是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一般指責比較多,父母批評比較多,而老外喜歡鼓勵自信。所以就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就是,同樣面對老師的提問,中國學生一般是他在想怎麼回答,他要考慮面子,然後很猶豫;美國學生的特點就是,問題還沒聽清楚,他已經舉手回答了,或者不舉手就站起來回答了。恐怕在中國的文化中,還是多強調一點自信比較好,這樣做不大會有太多的問題,因為最終會取得一種宏觀的整體的平衡。對個人來講,多數人他只要心智成熟,他不會一下子變得非常自負的,他會取得一種平衡,這個社會也是這樣的。
去過成都旅遊都知道,成都是一個「來了就不想走城市」,這些是成都人的自信表現。甚至我們可以到美國紐約,我們可以說得高大上一點,「中國,一個最能改變自己命運的神奇國度」;也可以更加俗一點,「中國,一個最能夠發財致富的神奇國度」。這些都是真話,你講出去不是自信自負的問題,就實事求是。所以,講真話,它會感染人,然後就不會再糾結這樣一個文化自信自負的問題,它會自然取得平衡。
除了自卑之外,很多時候盲目地自信,其實是來源於一種無知。所以一方面我們不要停止學習,要不停地學習吸收和我們不一樣的東西;另外一方面就是我們中國傳統思維常講的要實事求是,只要我們不停地學習,只要我們實事求是,我們就不會盲目地自信,也不會自負。
今天我們講中國文化,文化自信,其實不是說只有我們中國產生的文化。我們講中國文化自信的時候,千萬不要劃到文化保守主義這樣的方向裡面去。今天的中國,我們從頭到腳所有的東西,都是來自於全世界。我們頭腦裡想的問題的方式,很多是來自於西方,來自於國外。那麼實際上,今天的所謂中國文化,就是一個融古今中西為一體的這樣一種世界文化和時代文化。對於這樣一個能夠代表世界的代表時代的這樣一種文化,它自然是具有包容性的,它不存在這種自負問題。
我們為什麼要堅持文化自信?不管講什麼道路自信,還是理論自信,最終你只有在文化上確立這種自信,它才是真的靠譜,所以文化自信確實是個最基礎的東西。比如說,我們講選賢任能,它和我們過去的古代科舉制度,漢朝的察舉制都有關係,一脈相承,它制度的延續發展,這個跟文化血脈建立聯繫之後,你就會發現它是真正的自信、發自內心的自信。也許我們會被許多人嘲笑「中國人是沒有信仰的人」,但話又說回來了,一個人不需要信教,他就可以向善,他可以擁有好的品質,可以慷慨,可以善良,為什麼一定要信教,才可以擁有這些好的品質呢?其實中國文明、中國文化最大的特點之一,就是我們宗教高度寬容,高度包容的。其實你看看人類歷史上,只有一個以世俗文明為平臺的這樣一個文明,它才能真的做到宗教之間的平等和包容。
編輯 | 土土土
文獻 | 《談談文化自信》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 張維為教授、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院長 範勇鵬教授、新華社編輯 駱珺、何婕、春秋研究院研究員 馬澤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