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貴州頻道」六盤水市舊營鄉老馬場:搬遷群眾安穩踏實過日子

2021-01-13 瀟湘晨報

近日,來到盤州市舊營鄉老馬場安置點,一排排白牆青瓦的嶄新住宅錯落有致,一條條平坦的硬化路通往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小康菜園裡青翠欲滴的蔬菜、含苞待放的花朵、長勢良好的果樹格外引人注目。

「我家小菜園裡種了白菜、豌豆尖、小蔥、大蒜等蔬菜,一年四季新鮮蔬菜吃都吃不完,還可以拿來賣。搬到這裡,就像搬到了花園裡,環境好、空氣好、住得好,身體健康,生活也愉快。」四年前從舊營鄉的一個偏遠村寨上啷村搬到老馬場的朱大爺,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有了「專屬」的綠色「小金庫」,這樣的生活讓他很知足。

老馬場安置點(如圖)涉及搬遷135戶50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284人。安置點屬舊營鄉政府規劃的中心村,位於舊營鄉小城鎮拓展區,距鄉衛生院100米、中心小學和幼兒園200米、中學400米、農貿市場200米,就醫、上學、就業條件良好。

「這些搬遷群眾以前的居住地山大溝深,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薄弱,生存條件嚴酷,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們將貧困群眾從不具備扶貧開發條件、不適宜人居生存的極度貧困邊遠山區遷移出來,搬遷到生存條件、發展空間相對較好的區域,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實現在易地搬遷中扶貧、在扶貧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舊營鄉鄉長屠乾坤說。

舊營是少數民族鄉,在安置點統籌規劃中,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文化和習俗,建築風格加入了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原素。「舊營又俗稱『善德營』,是普安州同知龍天佑(總兵)管轄並居住16營之一。『善德』二字彰顯了國學文化內涵,我們融入了善德舊營與民族大團結的理念,將易扶點劃分成3個網格8個『善』字巷和8個『德』字巷,增強了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屠乾坤介紹。

「我們在這些區域內劃分地塊,引導群眾建設小康菜園,以棚改剩下的木材、農戶上山砍的藤條等廢舊材料為原料搭建棚架和圍欄,還組織農技專家對群眾開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種植和管護技術培訓。」屠乾坤說,鄉裡將小菜園納入村規民約,激發群眾比學趕超。目前,已建設小康菜園135戶10餘畝。菜園內種植有辣椒、白菜、萵筍、葡萄、楊梅、枇杷等二十餘種果蔬。搬遷群眾在滿足自給的情況下,還可出售多餘的果蔬,既增加了收入,又改善了膳食結構。

此外,舊營鄉還通過政策兜底、政策保障,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強化實用技術培訓,增強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幫助群眾拓寬就業渠道;積極開發多種公益性就業崗位,讓群眾增加收入……安穩踏實的日子就這樣來到了鄉親們的身邊。(原載 2021年1月8日 新華網 貴州頻道)

【來源:新華網貴州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移居新家 就近讀書——貴州全力保障搬遷群眾子女入學
    志願者王印民(中)與搬遷戶子女們在一起(2020年11月23日攝)。(匯川區生態移民服務中心供圖) 新華社貴陽1月3日電(記者向定傑)地處西南山區的貴州「十三五」期間實施易地扶貧搬遷192萬人,是中國搬遷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省份。
  • 慈利縣許家坊鄉:讓搬遷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
    ,是精準扶貧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許家坊土家族鄉自2016年啟動該項工作以來,堅持「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原則,做到搬遷與脫貧同步,安居與樂業並重,讓搬遷群眾既住上好房子,又過上好日子。     走進許家坊土家族鄉跑馬組集中安置點,一棟棟獨具民族風格的二層小樓,白牆黑瓦,古樸氣派,一派生機勃勃、安居樂業的新農村景象呈現在眼前。
  • ...來自寧夏西海固的1.6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黃河水甜,日子...
    「只要前頭有黨員,心就踏實了,就敢跟著走」「不是一輩子改變了,是幾輩子的活法都改變了!」談起搬遷後的新生活,村民們喜不自禁。8年間,每家每戶都有新變化。有的修了小院,有的蓋了小樓,有的村60%以上的家庭都買了車。街道店鋪林立,家用電器、化妝品應有盡有,這是以前在山旮旯裡無法想像的。
  • 「我的脫貧故事」易地搬遷換新居,幸福生活敞大門丨獨山縣麻尾鎮泗...
    易地搬遷添盛景,搬離僻壤斬窮根。新區安置交通便,樂業安居謝黨恩。  這就是我眼下生活的真實寫照,我叫楊珍妹,是獨山縣麻尾鎮泗亭村更哈組村民。  2018年3月15日,是我非常開心的日子,在國家易地扶貧搬遷好政策下,我不用掏一分錢,就能手提鍋瓢碗筷,頭頂被子搬進日思夜想的新家。
  • 跟著支部走,跟著黨員幹,來自寧夏西海固的1.6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
    原標題:跟著支部走,跟著黨員幹,來自寧夏西海固的1.68萬易地扶貧搬遷群眾——「黃河水甜,日子越過越好」(深度關注·抓黨建促脫貧攻堅①)數據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扶貧開發辦公室  圖為村民正在學習麻編技術。   本報記者 王漢超攝「給錢給物,不如建個好支部」。基層黨組織是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的「最後一公裡」,是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鬥堡壘。
  • 風風火火 風生水起——貴州歷史性跨越的「黃金十年」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李勇 攝 我們撕掉絕對貧困的標籤,創造人間的奇蹟——  66個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減貧人數、搬遷人口全國最多,國家脫貧攻堅成效考核連續四年綜合評價為「好」,實現從解決溫飽、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我們經歷疫情的大考,凝聚前行的力量——  最短時間戰勝百年來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實現災害面前從無能為力、被動應對到快速制勝的歷史性跨越。
  • 七星關區柏楊林街道易地扶貧搬遷群眾生活見聞
    >  搬遷群眾在就業扶貧車間務工  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政府實施的易地扶貧搬遷工程,讓羅龍英一家從土坯房搬進新樓房,從土裡刨食「務農人」到產業基地的「產業工人」,進城住上新房的羅龍英一家笑容滿面。  據了解,為妥善解決搬遷群眾後續發展問題,七星關區將就業作為後續扶持工作的核心和關鍵,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引進華耀服裝廠、貴州炬晟照明、明鈞玻璃廠等企業入駐。
  • 貴州出現詭異「掉漆蔥」紙巾擦3下竟被「染成藍色!」
    貴州省一處菜市場上周被爆料出現大批「掉漆蔥」,有消費者拿起紙巾在蔥的表面擦拭了3下,紙就被染成詭異的藍色。事件曝光後,當地官方介入調查,發現「掉漆蔥」來自雲南省,是因為噴灑了俗稱「藍礬」的保鮮殺菌劑,才會發生「掉漆」情況,目前有疑慮的「掉漆蔥」都已經被下架銷毀。
  • 通水修路、發展產業、易地搬遷等多措並舉——多彩貴州 奔向新未來
    走「貴州新路」,迎「千年之變」!近期召開的貴州省委十二屆八次全會和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均明確,保持現有幫扶政策、資金支持、幫扶力量總體穩定,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貴州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全省88個縣(市、區)中66個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
  • 【決勝2020】 搬了14次家的安景緒: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改變了我們一...
    多彩貴州網訊(記者 程曦 楊婧)「安叔,給我拿個水管。」「好勒!」在銅仁市萬山區丹都街道旺家花園安置點,搬遷群眾安景緒在自家開的五金百貨店忙碌著。  搬遷群眾安景緒在社區的幫助下,在銅仁市萬山區丹都街道旺家花園安置點開了一家五金百貨店   ●36年間,他搬了14次家  安景緒的老家,位於銅仁市思南縣天橋鄉南山村老屋基組,按他的話講,天橋鄉是思南縣最差的鄉,南山村是思南所有鄉(鎮)最差的村,老屋基組是思南所有村中最差的組
  • 「我的扶貧故事」「六個一」工作法推動易地扶貧搬遷斬窮根丨獨山...
    需要易地扶貧搬遷的量大,566戶2218人,每一家都需要反覆上門溝通、做工作。不過任務雖然艱難,我還是堅持和村幹部們一起,走訪了所有貧困戶。也正是這個走訪歷程,讓我深刻認識到只有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旗山村百姓貧困的現狀。何永遠(右)走訪搬遷群眾雖然搬遷後的居住條件會明顯改善,但離開世代相守的村落,很多村民要考慮搬遷後的就業、上學等問題,積極性並不高。
  • ...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全面完成 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世世代代生活在大山深溝裡的貧困群眾,搬遷到生產生活條件較好的地區,在短期內實現住有所居、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一攬子解決了脫貧致富和長遠發展問題。國務院新聞辦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秘書長趙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已全面完成,96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群眾全部喬遷新居。
  • 1881TPWS 3月魅力講堂「星星王子真星話」邀請涵
    擔任飛碟廣播電臺「好男好女過日子」節目單元嘉賓。2012年至2014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音樂之聲頻道生日我最大系列單元主講。2014年擔任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都市之聲頻道單元主講電視節目衛視中文臺與鄭怡共同主持全華人地區第一個星座電視節目「星星人類」;主持GTV28臺「星奇古怪」;民視「星座女人」系列連續單元劇串場專家等電影/電視劇/劇場張作驥導演電影作品「暑假作業」演員張艾嘉導演電影作品「念念
  • 「我的扶貧故事」十餘年耕耘為群眾謀幸福丨晴隆縣茶馬鎮董箐村...
    說起來,我有著豐富的基層工作經驗,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密切聯繫群眾,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困。十餘年來,我為董箐村的村務工作忙裡忙外,應對艱苦的環境,凝聚務實苦幹的精神,應對諸多的難題,始終堅定一種勢如破竹的勇氣,逢山開路、遇水搭橋,在勤勤懇懇、默默耕耘中為群眾謀幸福。我經常說:「只要是能帶動我們村的經濟發展,我這個人的『臉皮是比較厚的』。
  • 江蘇泰興:「提琴之鄉」趕製訂單忙
    本文轉自【新華網】; 11月3日,在泰興黃橋鎮一樂器公司,工人查看大提琴白坯質量。 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被譽為「東方提琴之鄉」,提琴生產加工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新華社發(湯德宏 攝)本文轉自【新華網】; 11月3日,在泰興黃橋鎮一樂器公司,工人在製作大提琴。 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被譽為「東方提琴之鄉」,提琴生產加工成為帶動群眾致富的支柱產業。目前,該鎮共有200多家提琴生產及配套企業,3.5萬名樂器行業從業人員,年生產各類提琴70餘萬把,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0%,產品銷往90多個國家和地區。
  • 《喜氣洋洋搬新家》——搬遷群眾唱響新生活
    《喜氣洋洋搬新家》——搬遷群眾唱響新生活 2021-01-18 19: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生態搬遷搬出好日子丨興仁市真武山街道長耳營居...
    長時間基層工作,有苦有淚,有歡笑也有收穫,今天我來分享一個我們村36戶村民生態搬遷的故事。馬家金,家住在我們村法五組,提到他,很多村幹部都頭疼不已。故事回到2017年10月,在我們村,有一個水庫,屬於城區市民人飲用水源,地址就在法五組,為了保障飲水安全,有36戶村民必須要進行生態搬遷。
  • 「貴州日報」湄潭:「農民下山,產業上山」
    得益於易地扶貧搬遷政策,2017年,雍遠軍一家搬進縣城,住上了新房。「黨的政策實在好,讓我們搬出了大山、走進了城市,這是祖祖輩輩幾代人的夢想,更是我們這一代人的福氣。」雍遠軍說但是,故鄉的一方水土讓雍遠軍難以割捨。2018年,雍遠軍又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大山,在已經復墾復綠的土地上,發展起了花椒產業。
  • 貴州銅仁地區基層組織建設新探索
    新華網貴陽1月10日電 題:「個個頭上有任務,人人肩上有擔子」——貴州銅仁地區基層組織建設新探索  記者 李忠將  貴州省思南縣鸚鵡溪鄉鸚鵡村李子臺村民組,是一個坐落在山頂上的自然村落,由於出行不易,生產難以發展,村民窮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