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到盤州市舊營鄉老馬場安置點,一排排白牆青瓦的嶄新住宅錯落有致,一條條平坦的硬化路通往家家戶戶。房前屋後,小康菜園裡青翠欲滴的蔬菜、含苞待放的花朵、長勢良好的果樹格外引人注目。
「我家小菜園裡種了白菜、豌豆尖、小蔥、大蒜等蔬菜,一年四季新鮮蔬菜吃都吃不完,還可以拿來賣。搬到這裡,就像搬到了花園裡,環境好、空氣好、住得好,身體健康,生活也愉快。」四年前從舊營鄉的一個偏遠村寨上啷村搬到老馬場的朱大爺,不僅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房,還有了「專屬」的綠色「小金庫」,這樣的生活讓他很知足。
老馬場安置點(如圖)涉及搬遷135戶501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284人。安置點屬舊營鄉政府規劃的中心村,位於舊營鄉小城鎮拓展區,距鄉衛生院100米、中心小學和幼兒園200米、中學400米、農貿市場200米,就醫、上學、就業條件良好。
「這些搬遷群眾以前的居住地山大溝深,居住分散,基礎設施薄弱,生存條件嚴酷,一方水土難以養活一方人。我們將貧困群眾從不具備扶貧開發條件、不適宜人居生存的極度貧困邊遠山區遷移出來,搬遷到生存條件、發展空間相對較好的區域,增強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功能。才能真正實現在易地搬遷中扶貧、在扶貧中發展、在發展中脫貧。」舊營鄉鄉長屠乾坤說。
舊營是少數民族鄉,在安置點統籌規劃中,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文化和習俗,建築風格加入了白族、彝族、苗族等民族文化原素。「舊營又俗稱『善德營』,是普安州同知龍天佑(總兵)管轄並居住16營之一。『善德』二字彰顯了國學文化內涵,我們融入了善德舊營與民族大團結的理念,將易扶點劃分成3個網格8個『善』字巷和8個『德』字巷,增強了搬遷群眾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屠乾坤介紹。
「我們在這些區域內劃分地塊,引導群眾建設小康菜園,以棚改剩下的木材、農戶上山砍的藤條等廢舊材料為原料搭建棚架和圍欄,還組織農技專家對群眾開展蔬菜、水果、花卉等種植和管護技術培訓。」屠乾坤說,鄉裡將小菜園納入村規民約,激發群眾比學趕超。目前,已建設小康菜園135戶10餘畝。菜園內種植有辣椒、白菜、萵筍、葡萄、楊梅、枇杷等二十餘種果蔬。搬遷群眾在滿足自給的情況下,還可出售多餘的果蔬,既增加了收入,又改善了膳食結構。
此外,舊營鄉還通過政策兜底、政策保障,解決了搬遷群眾的後顧之憂;強化實用技術培訓,增強搬遷群眾就業技能,幫助群眾拓寬就業渠道;積極開發多種公益性就業崗位,讓群眾增加收入……安穩踏實的日子就這樣來到了鄉親們的身邊。(原載 2021年1月8日 新華網 貴州頻道)
【來源:新華網貴州頻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