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人生悲劇,不誇張地說,賈寶玉要負80%的責任。林黛玉為「情」而生,為「情」而終,她的人生字典裡除了情還是情。而在那個時代裡,她的情並不被重視,儘管她用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贏得了賈寶玉的愛情,但最終還是被淹沒在時代的洪流中。試問曹雪芹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除了小說中「木石同盟」的報恩之說,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該如何去看待林黛玉對賈寶玉所付出的真情,她以淚報恩的行為值得嗎?
賈寶玉在那個時代裡,被作者塑造成一個具有「狂人」精神的形象,與時代格格不入。他身上的 這些特質,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受後天影響。而在後天的影響力,對他產生重大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便是林黛玉。
林黛玉很小便進入賈府,與賈寶玉同吃同住,朝夕相處,一起品書,一起賞雪,一起看「落霞與孤鶩齊飛」,一起做了很多事兒,培養出了共同的興趣愛好,以及相似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為重要的是,二人在長久的相處中所建立起的懵懂的兒女情愫,這成為他們二人之後真正相愛的基礎。
賈寶玉第五回進入太虛幻境,在夢中與一位名兼美字可卿的女子發生了性關係,從男女情感關係的角度看,這標誌著賈寶玉男性心理的建立,他的情感由幼年期兩小無猜式的朦朧情愫,正式步入追求男歡女愛的成熟階段。同時,從小說創作的角度來看,也標誌著賈府裡這個「癲狂」的少年賈寶玉已然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
之後我們便看到夢境照進現實,賈寶玉與襲人發生了雲雨關係。此時便出現了一個問題,懂得了男歡女愛的賈寶玉,為什麼沒有墮入荒淫無度的濫淫生活?要知道,賈府裡的男主子們賈赦、賈珍、賈璉、賈蓉都是淫虐女性的高手,甚至連賈政都會拋一個黃段子出來,相比之下,賈寶玉對女性的愛慕基本都停留在了理性階段,我對你好,只是一個男生照顧女生的本能反應,不涉及任何物質與肉體的交換。
第五回賈寶玉與可卿在夢境裡一同出遊,之後跌入「迷津」之地,他喊出的是「可卿救我」。在之後的情節中,我們從秦鍾、賈瑞身上,看到了執迷於「迷津」的人生毀滅之路。
賈寶玉與秦鐘相識,年紀相仿,與寶玉相比,秦鍾在男女之事上更加擅長。他與智能兒早已心照不宣,只待合適時機便一解相思之渴,毫無節制的「偷期繾綣」,最終飲鴆止渴而亡。賈瑞的遭遇更加悲慘,執迷於王熙鳳,被鳳姐算計一次還不夠,偏要追著趕著死在鳳姐的相思局中。
從情感的角度上來說,秦鍾、賈瑞都不是無情之人,但他們的情更多地停留在「皮膚淫濫」的感性階段,沒有理性的思考。警幻送賈寶玉「意淫」二字,且這二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賈寶玉因何能守得住這二字,功勞意在林黛玉。
淫雖一理,意則有別。如世之好淫者,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淫濫之蠢物耳。如爾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輩推之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然於世道中未免迂闊怪詭,百口嘲謗,萬目睚眥。
隨著賈寶玉男性心理的成熟,在對待男女之事和情感的分寸上,勢必要建立起自己的價值觀,在這個關鍵時刻,林黛玉時不時的敲打他,成為他理智的底線。在全書中,林黛玉與賈寶玉如何的親近,也始終沒有越過雷池。「質本潔來還潔去」這是林黛玉生命的底色。從她的身上,作者闡釋了一個真正珍視愛情的女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林黛玉的傲骨仙風是最吸引賈寶玉的地方,這不僅是賈寶玉喜歡她的根本原因,也是眾多林粉喜歡她的地方。愛一個人最大的表現便是包容與犧牲,賈寶玉愛吃胭脂,愛在女粉堆裡廝混,不喜讀四書五經,愛讀「禁書」,不愛與講仕途經濟的人來往,從未想過立身揚名的事情。這樣的賈寶玉放在當下,恐怕不少女孩子會對他嗤之以鼻,不屑一顧。說白了,賈寶玉除了是個沒有事業心的男性,在情感上還是一個沒有邊界感的男性。
而對於賈寶玉身上的這些毛病,林黛玉都可以包容,同時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影響他,減少對立的矛盾,增強和諧的步調。小說中寫了幾個重要的情節,寶黛共讀《西廂記》,林黛玉吟誦《葬花吟》,撰寫《桃花行》,這些都是他們二人在思想上的相互碰撞。
林黛玉的世界為何唯有賈寶玉能懂,因為黛玉所追求的「情」得到了賈寶玉的認可。林黛玉與賈寶玉的愛情與其說來自於「木石同盟」,倒不如說成是林黛玉勇敢爭取的結果。
黛玉之情有兩部分組成,即融情於理,情是動因,理是節制。這也是作者在作品中所宣揚和認可的愛情與婚姻的準則。而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有法之天下佔據著主導地位,即社會規則將「情」視為有害之物,一切皆以禮法為中心,女性被禁錮在男權的魔掌之下,失去了應有的本色。
女性從一顆寶珠,逐漸變成死珠,最後淪為魚眼睛,變成維護封建社會道德的幫兇,反過來再去對新生的女兒實施下一輪的思想殘害,如此周而復始,進一步鞏固了禮法的社會影響力,使其成為不可撼動的社會主導輿論。
有情之人在這樣強大的道德理論下,特別是女性,不是淪為滿足男性慾望的工具,就是成為家族的犧牲品,嫁給一個沒有任何感情的人。因此,作者大旨談情的目的,其實也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封建社會扭曲的價值觀,正是由於缺乏「有情之天下」而造成的。
林黛玉為情而生,「還淚報恩」的傳說,體現的正是她對情的重視,乃至勝過於生命本身。與此同時,她的情感專一,也有著自己理性的判斷。在小說中,她從未籌劃通過第三方的斡旋來達成她的個人目的。她所希望的結果是,既然兩情相悅,就應該長相廝守,而不是通過其它物質性的東西來對婚姻加以衡量。可以說, 她的思想非常的純粹,品性的確高潔。
賈寶玉對林黛玉的尊重,沒有半分輕薄之意。他對林黛玉的認可,與林黛玉在對待情感的純粹性上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個人願意用生命去換取另一個人的重生,這本身就足夠偉大。而與此同時,如果一個人的行為思想對另一個人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了根本性的影響,並促使這個人建立起新的人生觀,這恐怕必須站在人性的角度上來評價了。
在小說中,作者第五回有意設計了這樣一個細節,深陷迷津之地,也不是只有毀滅,也有獲得救贖的機會。那就是爬上木筏,讓木居士掌舵,讓灰侍者撐篙,而前提是這種拯救與金錢無關,純屬自願,關鍵看緣分。這分明就是在說,賈寶玉的解脫多虧林黛玉的捨命相救。
警幻道:「此即迷津也。深有萬丈,遙亙千裡,中無舟楫可通,只有一個木筏,乃木居士掌舵,灰侍者撐篙,不受金銀之謝,但遇有緣者渡之。爾今偶遊至此,設如墮落其中,則深負我從前諄諄警戒之語矣。」話猶未了,只聽迷津內水響如雷,竟有許多夜叉海鬼將寶玉拖將下去。嚇得寶玉汗下如雨,一面失聲喊叫:「可卿救我!」
林黛玉用她的眼淚和生命拯救了誤入迷津之地的賈寶玉,叫醒了沉睡在青埂峰下的大石,感化了空空道人,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女媧補天的傳說更大的意義,或許在於讚揚女性,特別是像林黛玉這樣的自強自尊自愛品行高潔的女性,她們以一己之力與傳統道德相搏,縱然粉身碎骨,也是無怨無悔,用生命築起了有情天下的堡壘,其志可堅,其情之絕,非世間一般女子可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