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散打隊總教練張根學在閒聊武術時,曾指出金庸的武俠小說不但沒有對武術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損害了武術,主要是誤導了廣大讀者,使他們對中國武術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金庸借中國武術創作武俠小說掙了大錢,但從來沒有回饋過武術,對中國武術沒有任何貢獻。
傳統武術詠春因「詠春門中個別人被指欲立碑重返少林並自證正宗藉此斂財」而起內訌一事,自葉問兒子葉準與世界詠春聯會副會長冼國林召開第一次新聞發布會以來已過去大半個月,在第二次新聞發布會之後的一周,本報記者向當事人之一、世界詠春聯會副主席兼佛山精武體育會副會長梁士秋打聽事件的進展。梁士秋表示,無論是少林寺方面還是佛山精武體育會會長、世界詠春聯會副會長梁旭輝的師傅張卓慶,都對他們的質詢沒有任何回應,但他知道佛山市政府方面已出面與少林寺方面聯繫,要求停止詠春重返少林立碑儀式,他相信少林寺方面不會不顧他們的要求而一意孤行。另外,佛山精武體育會正展開查帳行動,已發現了會長梁旭輝在本會財務上的一些問題,他們一定會追究下去。
內鬥與利益之爭由來已久?YES!
「詠春門」結果下周將揭曉
今年45歲的冼國林祖籍佛山,是武術家、金融家、導演、影視推廣人,在世界詠春聯會中任副主席,地位僅次於詠春拳一代宗師葉問的兒子、89歲的葉準。冼國林還是一位香港金融業猛人,曾投資《葉問》的系列電影,正在南海搞影視城,他在提供給媒體的材料以及在新聞發布會上還特別提到「世界詠春聯盟總會」創會會長、馬來西亞人陳賢武(後改名為陳法澄),指其前些年的各種作為有欺騙性質。由此來看,這場「詠春門」的正宗與利益之爭由來已久,所謂「詠春中有人自認正宗並借回歸少林斂財」事件,只是近幾年為利益內鬥的一次集中爆發。
「詠春門」繼續發酵,結果將在11月9日揭曉,但這段時間,作為中國武術官方管理者的國家體育總局武術運動管理中心對此事一直沒有表態。本報記者昨天致電分管套路的武管中心副主任陳國榮,陳國榮表示這段時間很忙,沒聽說過這件事。當聽完本報記者對此事的概述後,他表示以自己的身份不宜表態,畢竟世界詠春聯會是境外組織,希望他們內部協商解決問題。他認為,這肯定不是好事,從大武術觀出發,大家都要團結。陳國榮表示,他感覺,少林寺不會在乎詠春是否回歸少林,反過來,詠春拳是一個很好的拳種,在世界上也很有名氣,其推廣普及也沒有必要一定要依靠少林寺。總之,詠春應該以和為貴,妥善解決好問題。而對於陳賢武,陳國榮也表示並不知道此人。
武俠小說功夫影視混淆虛幻與真實?YES!
張根學:金庸小說損害武術
「詠春門」內鬥這種狗血劇情剛開始還挺轟動,但觀眾現在已提不起多大興趣,除非兩人能來一場決鬥,就像60年前在澳門舉行的香港兩大傳統武術門派掌門之間(白鶴拳陳克夫VS太極拳吳公儀)的比武。但這顯然是不可能也不值得提倡,再說了,就算兩人來一場真正公平公正的比賽也沒有什麼觀賞性,水平肯定不會高。本報記者為此重看了當年的比賽錄像,又從《廣東武術史》一書中了解到事情的前因後果。
這場比武當年在港澳非常轟動,但比賽場面卻相當業餘,兩位武術名家的搏擊水平實在難以恭維。不過話說回來,他們有勇氣上擂臺已經不簡單,實際上,他們在傳統武術名家中已經算是「很能打」了,業餘又怎能與職業搏擊選手相提並論呢?
說起武林,特別是傳統武術界,確實有很多趣事,有許多廣為流傳的虛構的傳奇故事,如關於霍元甲、黃飛鴻甚至葉問等人的故事,有些出於政治目的,有些出於商業目的,有些則是兩者兼有,後人也就在這種娛樂消費中有意無意之間混淆了虛幻與真實的界限,造成混淆的原因以前有武俠小說,現在則有功夫影視。
去年年初,在西安國家散打隊的訓練基地,國家散打隊總教練張根學在閒聊武術時說,金庸的武俠小說不但沒有對武術起到好的作用,反而損害了武術,主要是誤導了廣大讀者,使他們對中國武術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金庸借中國武術創作武俠小說掙了大錢,但從來沒有回饋過武術,對中國武術沒有任何貢獻。本報記者還是第一次聽到有人從這一角度去批評金庸,以為張根學這番言論只是私下發發牢騷,但張根學表示這是他最想說的話,並不怕言論見報。
葉問李小龍是師徒本質無區別?NO!
李小龍搏擊家 葉問武術家
坊間有一句話——「高手在民間」。對於武術,「高手在民間論」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場。對這句話有多種闡釋,本報記者較為了解的是經常有「傳統武術高手」挑戰專業散打選手。12年前就有人提出民間高手可以挑戰超級散打王柳海龍,這讓柳海龍特別煩。他曾說,要打就設10萬元獎金,誰贏誰拿錢,否則別再說我不應戰。可惜,總是有人光說不挑戰。
12年前的柳海龍血氣方剛,他們這些專業隊訓練出來的散打選手,最煩就是那些傳統武術練家只有嘴上功夫,真正交手卻不堪一擊。有一次,柳海龍被安排到順德的李小龍紀念館參觀,在別人介紹詠春拳練習功法的木人樁時,神色不悅的柳海龍一腳踹了過去,力度僅用四成,木人樁就被踢壞了,眾皆失色。如今,柳海龍不會這樣發洩情緒,他對中國的傳統武術已有了深刻的認識,能夠較為客觀地看待問題。事實上,當柳海龍如今在影視作品中展示自己的功夫時更能體會李小龍的偉大,當然,是從以電影將中國功夫推向世界這一角度。
12年前,柳海龍誤讀了李小龍,因為李小龍其實早就超越了中國傳統武術,包括他的師傅葉問。如果不是李小龍,葉問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名氣,兩人之間雖然是師徒,但有本質區別,李小龍可被稱為「搏擊家」,但葉問只能被稱為「武術家」,更準確的是「詠春大師」。
沒必要試圖比較不同時代且不同體重級別的李小龍與柳海龍的功夫高下,兩人在精神上有某些共通的東西就足夠了。有趣的是,李小龍是「無限制格鬥」理念的創始人,如今,柳海龍這位站立式格鬥的真正高手也在退役多年後成了以「無限制格鬥」理念為模板的一場綜合格鬥比賽的代言人。
傳統武術專業散打搏擊業餘?NO!
傳統武術運用到
徒手搏擊上即散打
「高手在民間」的另一個版本是「高手在特種部隊」,有更多人信奉徒手搏擊格鬥的真正高手是特種兵,這實際上也是一種神話。本報記者與解放軍特種部隊的一位格鬥教官多有接觸,他說,特種兵要學習多種技能,在徒手搏擊上不可能花太多時間,如果此人是搏擊高手,那一定是進部隊前就已精通徒手搏擊,通常我們會到散打專業隊招收一些運動員,但他們的搏擊水平一般也不可能超過他們當專業運動員的時候,畢竟那時他們天天高強度訓練,而且還參加比賽。
看到這裡,有人會認為,傳統武術練家在搏擊能力上與散打選手或其他搏擊選手相比是專業與業餘的區別,這確實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但更根本的是,即使「苗子」的條件再好,甚至經過專業訓練,傳統武術拳種的訓練方法也很難產生真正的搏擊高手。在這點上,已故廣州詠春大師岑能的看法十分中肯客觀。12年前,本報記者採訪過岑能,他對傳統武術中的一些人看不起散打和不認可散打持不同的意見,他認為,傳統武術如果真正用到徒手搏擊上,其實就是散打,看的是功夫的深淺。散打本身就是各種傳統武術在搏擊上的簡化運用,關鍵不在招法,而在功力。在傳統武術家中,很少有人能像岑師傅那樣明白事理,即使明白,也不會敢於表達。
如果能夠明白傳統武術的整個生態系統,也就能夠理解傳統武術。傳統武術的魅力並不會因為自身在真正的高強度高速度對抗意義上而言的搏擊格鬥能力缺失而消失,相反,傳統武術過於精巧完美的理論與技法,在低強度速度的低烈度對抗上獲得了極大的價值,其中就包含了藝術審美價值。在這一點上,柳海龍自身的經歷就頗能說明問題。作為中國散打的標誌性人物,柳海龍的搏擊技藝沒有誰會懷疑,但在他轉行當上了影視演員後,他在影視中所表現的功夫卻不如李連杰這一類套路選手出身的功夫演員的動作賞心悅目。顯然,在功夫動作片中,散打選手與套路選手相比沒有任何優勢,這也是為何武打演員多從武術套路運動員中挑選,而不是從散打運動員中挑選的真正原因。
「統一擂臺」受限?YES!
傳統拳術
閉門造車嚴重
傳統武術中有不少寶貝,但要轉化為真正的搏擊能力,必須是一個練習現代搏擊並達到一定高度的人才能悟出。詠春拳與太極拳一樣,在某些方面非常有價值,但對於徒手搏擊而言,他們也有不少局限性。此外,最關鍵的是,傳統武術雖然反對散打這種對抗性競技比賽形式,但卻始終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比賽形式。真功夫是通過規則真正開放而又相對安全的比賽打出來的,沒有真正的比賽,自然談不上提高搏擊技藝了。長期沒有規則開放而又相對安全的公平公正公開的對抗性比賽平臺,傳統拳術高度精巧的搏擊理論與技法得不到真正的檢驗,無法在實踐中去蕪存菁,使得閉門造車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同時,也使得傳統拳術在技擊上繼續滑向「局部性技巧」。詠春拳與太極拳都一貫存在著這種傾向,「有擂臺,無拳派」,這句話具有深刻的哲理,正因為如此,在很長一個時期內,門派拳術不能允許統一擂臺的存在,因此,「有擂臺,無拳派」是一種假設,而「有拳派,無擂臺」則是一種現實。
不過,只要傳統武術不再奢談自己在搏擊上的能力,反而能彰顯自身魅力,因為傳統武術的價值主要是在文化。傳統武術的魅力不是因為它在綜合搏擊上有多厲害,恰恰相反,是它在高度發達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中發展起來的高度精巧的搏擊理論與技法,如果不能理解這一點,就很難真正理解傳統武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