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架無人飛機和專業化工作人員組成了一支特殊的志願者隊伍,定期全面巡視所有保護建築,一旦發現可疑的破壞行為,重點進行航拍和取證……昨日,記者在靜安區召開的「2018年靜安區文物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在靜安寺街道轄區的1.57平方公裡土地上,這支志願者隊伍承擔著對53處、101棟不可移動文物建築,50處、277棟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保駕護航工作。
記者還從會議上獲悉,靜安區已經成立了全市首家區級專職文物保護機構——靜安區文物保護管理中心,使文物保護工作在區級層面真正做到有實體、有隊伍,也意味著未來靜安的每一幢歷史保存建築都有屬於自己的檔案。
智能化巡查提高發現率
在靜安寺街道,很多文物保護建築仍有居民居住,但因為年代久遠,房屋容易出現漏水等現象。很多居民雖然知道文保、歷保的重要性,但涉及到實際居住問題就有些不知所措,甚至也有許多居民偷偷進行了裝修。
對於這類共性問題,去年靜安區公布了文物保護點,針對居住類文物的相關輿情增加的情況,靜安寺街道試點了專業人員隊伍和無人機智能化巡查相結合的方式。
「通過各種智能化手段,提高了文保、歷保建築異常情況的發現率。」街道幹部介紹說,試點至今,街道共發現上報文保問題94條,其中未經報批裝修32件;發現上報歷保問題199件,其中涉及籤訂裝修合同的81件。
對於發現的問題,靜安區文化局與執法部門無縫銜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開展檢查,及時處置,在守好文物安全的紅線與底線的同時,維護百姓民生和社會和諧。
力求每幢歷史建築建檔
目前靜安區擁有南京西路、愚園路(靜安區段)、衡山路—復興路(靜安區段)3處歷史文化風貌區以及陝西北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另有265處各級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37處、靜安區文物保護單位19處、靜安區文物保護點207處。
昨日,記者在「2018年靜安區文物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靜安區還為文物保護注入國際化理念。去年10月,榮宗敬舊居近70年來首次向公眾免費開放,而在修繕過程中,靜安區請來歐洲最有經驗的文物修復工匠與中國工匠合作,花了整整6年時間才將這三層西式住宅修繕完畢。
另外,作為上海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建築形式最豐富的歷史建築群,張園的保護與開發積極探索以「留、改、拆並舉,以保留保護為主」的城市更新模式,與物業精細化管理服務、保護性修繕有機結合,探索了歷史文物建築保留保護與改善舊區居民居住條件的關係的一系列工作方式方法。此外,在專家的指導下,將全面推進張園170幢歷史建築「一幢一檔」編制建檔,同時,計劃對靜安別墅、安樂坊、花園公寓等歷史保護保留建築全部建檔,實現全覆蓋的歷史建築「一幢一檔」管理模式,力求讓區內每一幢歷史保存建築都有屬於自己的檔案。
靜安區文化局局長陳宏在會議上表示,今年將加強各部門、街道、鎮之間的條塊協作,逐步實現文物信息的共享;更廣泛的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大力推進文保志願者隊伍建設,加強日常巡查,及時發現,及時處置;依託文物,進一步發掘整理好靜安歷史人文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