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之旁是半包圍結構的偏旁,嚴格來說應該叫走之底,「辶」是由辵(chuò)字變化來的。辵字的本意就是行走的意思。所以含有走之底的字多與行走、移動有關,也因此含走之旁的字特別多,比如「遠、近、這、道、逾「等等,這又是一個構字能力比較強的偏旁。
走之旁「辶」比較難寫,各筆畫之間的協調性不好把握,下面來看看這個偏旁的規範寫法:
由上圖可以看出,在寫走之旁「辶」的時候,點畫①要寫得圓潤飽滿。橫折折撇②與點之間的距離較大。 平捺③向右伸展,帶有波勢,捺腳一般不能上翹。
走之旁的規範寫法是這樣的,放到漢字中,又要根據右邊的偏旁適當調整,做到整個字協調一致。以」近、道、造「三個字為例加以分析如下:
近:左下包右上。「辶」的平捺起筆高度與被包圍部分的底部大體齊平,出捺舒展有力。「斤」收小。走之底的點離橫折折撇稍遠,橫折折撇向右下斜,平捺一波三折。
道:半包圍結構,被包部分向中心線靠攏。走之底多加一點。「首」兩點左低右高,下部兩邊豎較直。
造:左下包右上。走之底多加一點。「告」的第二橫向左伸,加深左右兩部分之間的聯繫,下面的「口」兩側內收。
由於走之旁「辶」非常常見,所以古代著名書法作品中很容易找出例字。繼續賞析著名的楷書《多寶塔碑》和《九成宮醴泉銘》中的例字。
《多寶塔碑》中帶有走之旁「辶」的例字:
《九成宮醴泉銘》中帶有走之旁「辶」的例字:
不同的書法家寫走之旁「辶」也有一定的區別,再看一下歐、柳、趙三位大書法家寫的帶有走之旁「辶」的字:
相關文章: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心字底的寫法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皿字底的寫法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火字旁「火」寫法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反文旁「攵」
毛筆書法中偏旁部首的寫法:立刀旁「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