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龍崗區同樂社區在屋村主要路口設置檢測點,對進出居民進行體溫檢測。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忠 通訊員 韓躍武 攝
②醫護人員隨急救中心運送核酸檢測呈陽性病人。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偉文 李忠 攝
③中山七院1月20日即在遠離正常診療區搭建臨時發熱門診和留觀區,保障普通門急診的診療安全。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忠 通訊員 江清浩 攝
深圳特區報記者
引言
4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議上指出,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重大戰略成果。
至此,在2020年全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國成為率先控制住國內疫情的國家之一。中國戰疫,在中華民族史冊、人類發展史冊上寫下悲壯雄渾的篇章。
戰疫,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深圳,作為一座實際管理人口逾2000萬人的超大型移民城市,面對複雜艱巨的防疫形勢,牢記初心使命,以先行示範區的擔當作為,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黨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委工作部署,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用科學、務實、創新的實踐和行動,在戰疫鬥爭中充分體現了無與倫比的中國力量、中國精神、中國效率,充分彰顯了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強大的生命力和顯著優越性,做出了深圳特色的精彩註腳,交出了一份優異的戰疫答卷。
事非經過不知難。
戰疫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今天,我們以不同的場景和人物故事,回顧深圳戰疫中令人難忘的100多個日夜,回顧全市上下所付出的努力、所取得的成績,希望能為我們奪取戰疫的最後勝利,提供必勝的信心和強有力的支持。
第一聲警報
2019年12月31日上午,遲遲入不了冬的深圳,受冷空氣影響,氣溫下降,風力加大。
深南中路1025號新城大廈,是深圳市衛生健康委所在地。
公共衛生處處長嚴吉祥放下手頭的工作,起身抬眼望向窗外,多雲的天空,急匆匆的行人。
2020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手機響了。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梅樹江告知:根據央視新聞發布的消息,12月30日,武漢市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處發布了《關於做好不明原因肺炎救治工作的緊急通知》。目前,國家衛健委專家組已抵達武漢。
不明原因肺炎?嚴吉祥職業本能地悚然一驚,頭腦中瞬間閃過17年前SARS時的情景。
疫情來了?他立即拿起電話,向在武漢市衛健委和武漢市疾控中心工作的老同學求證。在獲悉確有其事後,深知疫情無小事的嚴吉祥馬上聯繫深圳市衛生健康委主任羅樂宣。
「密切關注!對流感動態加強監測,對有特異症狀或病情急驟進展的案例一定要做病原體檢測,不要先入為主而誤診!」羅樂宣很快對委裡的下一步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
當天下午,武漢方面進一步通報稱:近期部分醫療機構接診多例肺炎病例,經專家會診系病毒性肺炎,對病原的檢測及感染原因的調查正在進行中。
經歷過17年前SARS考驗的深圳衛生系統絲毫不敢放鬆警惕,仍然以超常規的專業敏感,當天就指定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為不明原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並要求該院抓緊研判,就不明原因肺炎出一個專家共識,以專家的名義進行預警。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是市屬三級甲等傳染病研究型醫院,也是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2003年,該院作為SARS患者定點救治醫院,曾創造了無一例SARS患者病亡、600多名職工無一例院內感染的「深圳神話」。
時值流感防控季,在密切關注武漢方面不明原因肺炎進展的同時,深圳醫療衛生系統把自2019年11月底開始的全市流感防控,在悄無聲息中主動加碼升級,嚴把防控風險點,要求全市衛生系統嚴格按照《醫療機構傳染病預檢分診管理辦法》,全力做好院內感染控制工作。
就在同一天,根據媒體關於武漢疫情的有限信息,深圳市中醫院社康部組織了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工作培訓。參加培訓的學苑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醫生李天昊沒有料到,這場及時的培訓,將給他的職業生涯帶來一次始料未及的改變。
「我們當天主要學習了呼吸道傳播疾病防控工作的有關文件。」李天昊回憶,「社康部要求我們社康醫生提高警惕,持續關注武漢情況發展,及時做好傳染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風險排查、收集、報告和處置工作,堅決不放過一個可疑病例。」
「雖然當時對這個疾病的認知有限,但我們知道不能大意。」李天昊說。
李天昊得到的及時培訓和警示,折射的是深圳醫療衛生系統的高度警惕。
吃一塹長一智。自2003年SARS疫情過後,深圳醫療衛生系統對不明原因肺炎始終保持著高度警惕,尤其是每年冬春流感高發季節,一直持著「嚴防死守」的戒備心態。
2005年起,深圳全市建立起了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監測系統,社康中心是其中重要的監測哨點,而李天昊正是社康中心負責傳染病填報的醫生。
也許只有到今天,我們才能真正理解深圳衛生系統這份警惕的重大意義。
2020年1月2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全市醫療衛生系統都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新年信函」,市衛健委轉發的省衛健委來信中,要求每一位醫務人員在流感流行季做好個人防護,讓醫院有一個更安全的診療環境。
一天之內,深圳醫療衛生系統內部加強防範的序幕已經拉開。
這一天,市第三人民醫院召開了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全院培訓動員大會。
這一天,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全院提高防控預警並在院內門急診加強了預檢分診,要求有發熱並伴有流行病學史的患者都要轉入發熱門診。
也是這一天,李天昊再一次參加了醫院社康部組織的不明原因肺炎防治工作培訓。
接下來的一周,深圳衛生系統一邊按部就班嚴格加強防護,一邊密切關注著武漢。
李天昊沒有想到,自己會成為深圳最早與新型冠狀病毒不期而遇的醫生。
1月8日下午4點多,李天昊接診時,一位60多歲的阿姨訴說自己從早晨開始就覺得肌肉酸痛、渾身乏力。詢問病史,李天昊了解到阿姨家裡的親戚最近剛從武漢回來,也有類似症狀。
體溫38.5℃,咽部充血,心肺聽診未見明顯異常,家裡有人去過武漢……剛受過兩次專門培訓的李天昊警覺起來。
送走阿姨,他馬上填報了傳染病報告卡,並立即電話報告他所屬的市中醫院預防保健科,希望追蹤是否與武漢方面的不明原因肺炎有關。
做完這一切,他暗自嘀咕:自己會不會太過敏感?畢竟,這種病是否人傳人還未知,而且除武漢外的全國各地還沒有關於這種病例的報導。
事實上,正是他的這份敏感,為廣東省第一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發現提供了重要線索。
李天昊的報告,引起了市區疾控部門的高度重視。
市區疾控人員迅速對阿姨到過武漢且有發熱症狀的親家兩口子進行了排查,發現這兩位老人和從國外回來的女兒一家,曾於2019年12月29日到武漢探親,1月4日返深。回來後,兩位老人出現反覆低燒症狀,他們在武漢也有親戚出現過發熱症狀。
當晚,疾控人員連夜上門為兩位到過武漢的老人採樣,做A、B型流感、SARS和MERS等核酸檢測。同時,深圳市疾控中心啟動全市發熱門診病例監測。
1月9日,結果出來,均為陰性!
有症狀,但所有已知病原檢測卻都是陰性,說明病例確實不同尋常。
也就在這一天,專家組公布,武漢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
苦於當時還沒有新型冠狀病毒的檢測試劑,無法明確兩位老人是否為新的病原感染。但是疾控人員還是不放心,臨走時囑咐老人一定要及早到醫院就醫。
1月10日晚上,兩位老人來到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發熱門診檢查。
體溫高於38℃,肺部有影像學改變,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C反應蛋白和乳酸脫氫酶水平升高……
兩位老人的檢查結果令人憂心。按照當時的診斷標準,臨床症狀符合不明原因肺炎疑似表現。
袁國勇院士是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他領導下的醫院臨床微生物與感染控制科,通過實驗室檢測,也高度懷疑是感染新型冠狀病毒。
11日凌晨,兩位老人被轉送到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進一步診療和隔離。
老人們轉診後,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立即提醒其家屬儘快入院檢查。當天,老人的女兒一家入院排查。
3天後,1月14日,凌晨,一個重要的時刻。
作為國家感染性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根據公布的新冠病毒基因序列,自主合成引物和探針,對轉院來的老兩口中的丈夫進行了核酸檢測,結果顯示為陽性!
這比國家核酸檢測試劑盒送抵深圳的時間,早了整整12個小時!
第一例新冠病毒肺炎患者的發現,拉響了深圳疫情防控的戰時警報!
市三醫院立刻進入一級戰備狀態!
當天上午,深圳市衛健委召開會議,要求加強發熱門診管理,做好疫情監測,制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和應急預案,並指定市三醫院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
當天,19時06分,市疾控中心採用國家檢測試劑對老兩口的檢測結果也出來了: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呈陽性!
23時45分,廣東省疾控中心基因測序覆核同樣是陽性!
隨後,樣本急送中國疾控中心。
當晚,廣東省疾控中心派出專家趕到深圳,和深圳市疾控中心專家一起,立即展開密切接觸者的流行病學調查。
同一天晚上,老兩口的親家母——李天昊接診的那位阿姨,也發病住進了香港大學深圳醫院。
1月15日,市疾控中心對入院的患者家屬進行檢測,親家母、女婿、外孫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均為陽性。
這是廣東省發現的首個聚集性疫情家庭,這個家庭的發現有非常重要的警示作用:沒有到過武漢的親家母也被感染了,警示存在第二代病毒感染的可能;家庭中出現兒童病例,警示兒童也是易感人群。
風雲突變。新冠病毒有可能人傳人的警報正式拉響!
深圳的病例引起了鍾南山院士的關注。16日一大早,他就致電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詳細了解病例情況。17日,他和省領導一起,從廣州專程趕到深圳,實地調查。
鍾南山院士神情凝重,深圳的病例證實了他最為擔心的情況: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
1月18日,受國家衛健委的委派,84歲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緊急出徵,夜馳武漢。
1月1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確認深圳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為廣東省首例輸入性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確診病例。深圳拉響了全省戰疫的第一聲警報!
1月20日,鍾南山院士在與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的連線中,宣布「新冠肺炎存在人傳人」。
全國的警報拉響!
「集結號」吹響
1月14日,廣州,白雲國際會議中心。
廣東省兩會時間。
出席會議的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市長陳如桂一直憂心著本市的新冠病毒感染和防治情況。
自從疑似病例出現,作為深圳主官,兩人心裡的弦就一直緊繃著。
深圳首個患者的陽性檢測結果一出來,王偉中、陳如桂即刻要求:嚴格執行國家衛生健康委的要求,在省衛生健康委派出專家的指導下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患者救治工作,按防控預案開展工作!
1月15日凌晨,北京大學深圳醫院接診一例新冠肺炎疑似危重症患者,這也是深圳第一例氣管插管的患者。
病例在增加,危重症也出現了!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要以深圳速度,防疫救人!
15日一早,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市衛健委召開防控協調會,借鑑2003年SARS防治工作經驗,從一開始就部署了「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集中患者、集中專家、集中資源、集中治療」的「作戰計劃」,提前做好預防病毒人傳人暴發流行的應急預案。
當天,放心不下的市衛健委主任羅樂宣來到市三醫院,和醫生一起參加感染三科臨床大查房,檢查作為主戰場的市三醫院的醫療設備、救治措施準備得如何,並現場為醫院調配了20臺最新型號呼吸機。
1月16日晚,深圳連夜召開會議,啟動重大傳染病聯防聯控機制。疫情當前,最怕麻痺鬆懈,更怕心存僥倖。當務之急,是要讓各區(新區)各單位清醒認識當前嚴峻的防控形勢,加快布防,從重點傳染病源頭上進行嚴格管控。
截至1月20日20時,深圳共有9例新冠肺炎病例被確診。
這也是武漢市以外首批確診的病例。
防控迅速升級!
1月20日、22日晚,全市新冠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會議、全市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工作視頻會議先後召開,要求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緊迫、最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全力救治患者,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舉全市之力打贏這場硬仗。
深圳戰疫的「集結號」吹響!
由王偉中任組長(總指揮)、陳如桂任常務副組長(常務副總指揮)的深圳市新冠肺炎防控領導小組(指揮部)迅即成立,綜合協調、疫情防控、醫療救治、社區小區、物資保障、科研攻關、宣傳信息、外事港澳、督查督辦、社會穩定、建設項目推進與城市基本運行保障等11個工作組迅速組建完成。
市衛健委公布了49家發熱門診名單,發熱門診獨立設區,醫務人員24小時值班;
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加強對主要交通樞紐微生物指標檢測;深圳交通場所全面啟動疫情防控;
市市場監管局迅速展開對疫情防控相關藥品、醫療器械的市場監管工作……
一切工作,都千方百計往前趕。
1月23日,農曆庚子年春節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
深南大道兩側早已掛起了紅燈籠,氣溫最高達到25℃。
武漢封城的消息,使得深圳的街道一下子也空曠了許多,心情複雜的人們都在家中忐忑地等待,看怎樣過這個特殊的年。
王偉中、陳如桂沒有了過年的心思,忙碌著檢查督導疫情防控工作。
當天,兩人趕到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察看P3實驗室病毒分離及檢測等工作情況,並視頻連線市三醫院。
「患者的救治情況怎麼樣」「醫護人員的防護物資夠不夠」「咽拭子採樣後多長時間能出結果」「呼吸機有多少臺」「人工體外膜肺氧合機有多少臺」……書記、市長問得很細,對反映的問題現場辦公解決。沒有任何事先約定,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免了互道「春節快樂」。
當晚,廣東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深圳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全面進入「戰時狀態」。
深圳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發出第一號通告,要求全體市民務必做好個人防護,全市停止人群聚集性活動,所有從疫情發生地抵(返)深人員自覺做好社區登記,自覺接受管理,全市所有交通站點和口岸的出入人員必須配合檢測體溫,對所有確診病例或疑似病例的密切接觸者執行隔離醫學觀察。
日夜喧囂的都市,仿佛按下了「暫停鍵」,頓時靜寂下來。
往年都要熱鬧至除夕晚上的迎春花市,紛紛提前收檔;
人民公園一年一度的月季花展,取消了;
各大主要旅遊景區,應聲宣布全面閉園;
KTV、網吧、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劇院、電影院等室內文化娛樂場所,紛紛閉門謝客……
深圳市民遵照通告指引,減少外出,宅在家中;地鐵、公交車幾近空駛;餐館少人問津;早就訂好的年飯紛紛退訂;街面空蕩冷清……
與市面上的安靜形成強烈反差的是,深圳這座超大型城市應急環節上的各個單位和機構的人們,卻在「集結號」聲中按下「快進鍵」,加速集結,啟動超常規運轉模式。
市三醫院、市疾控中心、各大醫院的發熱門診都在24小時連軸轉;
120的負壓救護車時刻準備著,專門用來轉運病例到定點醫院;
無數的公務人員在接到提前結束休假的指令後,二話不說,以各種形式快速返回工作崗位;
交警部門迅速行動,聯合交通、派出所、衛生等單位,在所有進入深圳的道路上設置聯合檢疫點,對所有進深車輛上的人員進行體溫檢測,不漏一車,不落一人;
由社區工作人員、片區民警和社康醫生組成的「三位一體」小組,加上志願者,對所有經疫情發生地來深返深人員進行上門排查;
市、區兩級緊急選派數萬幹部下沉社區一線,支援社區小區封閉防疫……
聞令即行,一呼百應。
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精準開展款物支援、專業服務;
各社會服務機構帶領社工、志願者堅守社區聯防聯控崗位;
各行業協會積極行動起來,紛紛制定或細化行業疫情防控工作指引,倡導行業自律維護市場穩定。開展行業調研並建言獻策……
市民政局積極動員、組織引導各級慈善組織、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志願服務組織,投身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工作,凝聚起戰疫情、抓保障、謀發展的磅礴社會力量,努力探索社會組織應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新路。
涓涓細流匯成大海,點點星光聚成銀河。
據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不完全統計,截至4月30日零時,深圳地區為抗擊新冠疫情累計捐贈款物金額達44.88億元。
「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檢驗和考驗著每一名共產黨員守初心、擔使命的責任和擔當。」
1月26日,市委組織部發出倡議書,號召全市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充分發揮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和密切聯繫群眾優勢,匯集起群防群治的強大力量。
自1月24日開始,坪山區馬巒街道黨工委書記商澎濤就一直沒回過家。疫情防控阻擊戰打響後,他承受著帶狀皰疹的病痛,和同事們一起始終堅守在一線。
在龍崗區吉華街道三聯村村口,76歲的王樹勳身穿義工服、手持體溫計,為進出村裡的人測量體溫。他說,「我是黨員,在國家需要我時挺身而出,是我的榮耀!」
「去年9月我被接收為預備黨員,我要以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盡己所能衝在前線!」這是羅湖區東曉街道網格員佔慧娟的心聲。
龍華區大浪街道團工委書記蔣翠瑩大年初三下沉到新石社區工作站後,火速招募了90人的「青年突擊隊」,擔任家園「守門人」、企業復工「助攻手」。用她的話說,「一個人要像一支隊伍」。
在深圳,哪裡疫情防控任務險重,哪裡就有黨組織堅強有力的工作,哪裡就有黨員當先鋒做表率。2月11日,光明區新湖街道9名疫情防控一線工作人員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當我看到這麼多黨員自覺衝鋒在一線,我想加入這樣的鋼鐵隊伍。」入黨申請人李夢婷說。
疫情,也考驗著深圳的應急處置、組織動員、科學決策能力,考驗著城市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第一時間發布深圳出現首例確診患者的消息,在保障患者隱私情況下率先公開病例資料、確診病例小區名單;截至5月11日,共舉辦疫情防控系列新聞發布會、新聞通氣會和集中採訪96次……疫情發生以來,深圳通過及時準確、公開透明的信息發布,防疫知識的普及,暖人心聚民心的宣傳報導和輿論引導工作,主動回應社會關切,積極化解社會疑慮甚至焦慮情緒,贏得了包括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組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高度評價。
這個春節,王偉中、陳如桂等市領導一天也沒有休假,戰疫指揮部的燈光徹夜長明,疫情防控、復工復產、復商復市、重大項目建設一線,處處留下市領導檢查督導、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的身影。
最先復工復產的是醫護物資生產企業。市、區各相關部門聯合組成專班進駐深中海、安多福等企業,全力幫助解決各種困難,以最快速度復工復產、達產增產。
農批市場、各大商超積極行動起來。1月29日,海吉星380家商家全部開業,沃爾瑪、華潤、天虹等九大商業連鎖超市的302家門店加大進貨量,滿足市民消費需求。
既要守好入深的「大門」,更要把好社區的「小門」。
2月7日,深圳實施「史上最嚴」的社區聯防聯控措施,全市社區小區100%實行圍合封閉式管理,出現確診病例的住宅樓單元一律實行14天的硬隔離。
龍崗區南嶺村社區黨委書記張育彪,在實現社區圍合封閉式管理的第一天,走了將近3萬步,「走得越細緻,心中的『防疫地圖』就越清晰。」
福田區園嶺街道,住在紅荔社區園中花園B棟、網名「卡佳」的居民,在被「硬隔離」的第四天,發出《在深圳,「被隔離」是一種什麼體驗?》的貼文,引來眾多網友圍觀。
「社區工作人員建了一個微信群,和大家說明具體的安排,包括每天工作人員送菜送快遞上門的時間、收垃圾的時間、社區的24小時電話等等。微信群裡還有負責的醫生和配送人員。」「卡佳」寫道,「有時候,只需知道有人在背後託著你,感覺就完全不同了,有底。」
④歌詩達號郵輪於1月26日上午抵達深圳郵輪母港。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偉文 程海昆 攝
「歌詩達」回家
2020年1月26日,農曆庚子年大年初二。
凌晨,深圳,蛇口半島南端。
東方之既白。
搭載6222人的「歌詩達·威尼斯」號郵輪,穿過寒冷的雨夜,在晨曦中緩緩駛近蛇口太子港。
「歌詩達」回家了!
相較於以往的輕車熟路,「歌詩達」這一次的回家之路,可謂是驚心動魄。
5天前,「歌詩達·威尼斯」號郵輪從深圳蛇口郵輪母港出發,滿載一船歡樂,前往越南峴港,開啟六天五夜的航程。
浩瀚南海,美景無邊。18層的郵輪甲板上都是人,遊客一路放歌,郵輪一路競發。
痛苦總是與快樂相隨。歡聲笑語中,危險在悄然逼近。
郵輪上,先後有13人出現發熱症狀,其中包括3名兒童……但由於沒有信號,不知「回家」之旅已變得艱險而坎坷的全船6000多人,仍然沉浸在度假的美好時光中。
岸上,已拉響疫情防控警報的深圳這邊卻是憂心如焚,許多人更是無法入眠。
始終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作為頭等大事!
獲悉情況後,廣東省委主要領導立即做出緊急處置的批示,王偉中、陳如桂連夜部署落實。
1月25日晚,深圳市委市政府緊急開會討論應急方案。南山區委區政府、市衛健委、市文體旅遊局、市交通運輸局、海關、邊檢、蛇口郵輪母港、郵輪公司等,迅疾成立應急處置工作組,指揮前移、人員前移,在蛇口碼頭邊上,指揮部成立,相關工作人員快速到位。
一場沒有硝煙的郵輪保衛戰悄然打響……
時間倒回到5天前。
春節前是郵輪出遊的旺季。1月21日,和大多數乘客一樣,深圳市民小欒懷著歡呼雀躍的心情,和家人一道,登上這艘豪華郵輪。
波瀾壯闊的南海徐徐展開,船上歡聲笑語不斷……出發後連續3天,海上沒有信號,手機一片寂靜,小欒和大家一樣,過著「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世外桃源」日子。
1月24日,郵輪靠岸越南峴港。一時間,手機「嘀嘀嘀」聲此起彼伏,靜好的歲月轉眼已逝去如昨。
武漢封城、深圳出現首例確診病例、廣東省啟動「一級響應」、她所在的「歌詩達」以「恐怖郵輪」之名上了熱搜……朋友圈裡刷爆的新聞,讓小欒頓時傻了眼。更令她不安的是,船上還有人正在發燒。
海上,歡樂的氣氛瞬間凍結。小欒躲在房間內不敢外出,之前熙熙攘攘的甲板、大排長龍的遊樂設施,變得空無一人,船員們紛紛戴上口罩,餐廳裡沒有人敢拼桌……沒有了歡聲笑語,沉寂下來的郵輪,在茫茫大海上顯得分外孤單,寒意頓生。
不能讓這艘巨輪成為海上孤舟,不能讓全船人的健康安全沒有保障!
備戰!應戰!要做到「絕對安全,萬無一失」!
海上的6000多名旅客不知道,深圳組織開展的一場驚心動魄的郵輪迴家的戰鬥已全面打響。
一旦確認疫情,船上患者如何實施救治,全船人怎樣隔離或留觀?如何保證全體遊客安全有序下船,怎樣做好善後處置工作?
研判形勢,調配資源,敲定預案。
第一時間成立的指揮部工作人員立即就位,問題和解決方案不斷在指揮中樞和神經末梢間傳輸。
市疾控中心應急辦主任何建凡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裡,根據前方不斷發來的消息,草擬了近10個版本的應急處置方案……聚智聚力,指揮部最終敲定了「正常」和「異常」兩套應急處置方案。
哪怕只有萬分之一的風險,也要做好百分之百的防備!
如果船上發熱旅客被確診,立即將他們送到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隔離救治,並啟動流行病學調查。
與此同時,南山區提前將預定的隔離安置酒店清空,做好消毒消殺工作。
郵輪先不靠岸,停留在深圳附近的公海上,由岸上派出專業的「先遣隊」前往船上排查……
1月25日晚,正在辦公室加班的市疾控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所長梅樹江接到通知,需要立即對「歌詩達·威尼斯」號郵輪上的6000多人,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和採樣。
「郵輪上人員眾多,大多互不相識,活動範圍大,排查難度太大了。」接到這個突發任務,即使是「身經百戰」的梅樹江,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1月26日,凌晨2時30分,暴雨如注。
疾控隊員和海關登輪檢疫突擊隊員們提前趕到了蛇口碼頭,在大雨中登船,前往公海與郵輪「接頭」,對船上4973名旅客和1249名船員逐一進行醫學排查。
排查結果顯示:414名湖北籍旅客中,有148人有過武漢居住史或旅行史;此前上報的發熱旅客中,9名旅客的體溫已恢復正常,4名旅客體溫異常,其中包括3名兒童。
他們當中有可能有新冠肺炎患者嗎?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謎底由深圳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研究所揭開。凌晨6時許,梅樹江和該所主任技師房師松等一起出發,為13位旅客採集監測樣本。
和時間賽跑!
房師松和同事帶著樣本,立即趕回深圳市疾控中心的實驗室。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
岸上、船上,與「歌詩達」共命運的人們,都懸著心等待最後結果。
時鐘指向17時38分,房師松給工作組打來電話:「兩種試劑,兩臺機器出來的結果一模一樣,13位旅客的核酸檢測結果全部呈陰性。」會議室裡所有人都激動得跳了起來。
20分鐘後,焦灼等候了一天的小欒終於等到了下船的通知,這趟畢生難忘的郵輪之旅終於平安著陸。
雖然經歷了十幾個小時的漫長而焦急地等待,直到傍晚時分才終於順利下船,但在走下舷梯、踏上蛇口碼頭的那一刻,小欒還是無比感慨:腳踩大地的感覺,真好!
4名發熱患者在梅樹江引導下,由負壓救護車送至蛇口人民醫院隔離觀察。148名有武漢旅行史、居住史、接觸史的旅客由專車接到定點酒店,集中進行醫學隔離觀察。
早已等候在蛇口碼頭的150餘名警力,組織檢疫正常的旅客有序下船。
2月3日,148人全部解除隔離!
4名發熱旅客,也排除了新冠肺炎的感染!
這場驚心動魄的防疫大戰,在各部門齊心協力,有條不紊的布防下,畫上圓滿的句號。
「讚美深圳,沒有拋棄『歌詩達』號,感謝各部門人員高效率的應急處理,我們全部安全離船。」
「該隔離的隔離,該治療的治療。給深圳市政府快速響應點讚!」
郵輪旅客感激的留言,是對深圳此次疫情處置大考的最好閱卷。
今天,再次回望「歌詩達」回家的應急處置,相信所有參與者心中迴響的都是「幸運」二字。其後不久,在日本靠岸的「鑽石公主號」郵輪上千人感染的可怕景象,仍然讓所有人心生後怕。
激戰隔離區
自深圳首例患者確診以來,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院長劉磊就再沒有睡過一個安穩覺。
壓力豈止山大。
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是深圳抗擊疫情的主戰場。作為院長,湖南人劉磊堪稱三院這個戰疫前線的「總指揮」。
面對「這種人類從未面對過的新病毒」,劉磊和他的夥伴們猶如不知對手實力的拳擊手,艱苦地進行著一場「只能勝利,不許失敗」的戰鬥,而且開戰即決戰。
疫情以來,劉磊的朋友圈每天都在刷新,有感動感謝,也有感慨感悟;有原創的文字、手繪圖片,也有轉發的文章、視頻。他堅持通過微信日記的形式,給戰疫一線的同事們加油鼓勁打氣。
這是一個英雄的集體。疫情警報拉響以來,作為全市戰疫主戰區,市三醫院進入24小時戰時狀態,所有醫護人員取消休假,1300多名醫護嚴陣以待,1100張床位迅速騰空……
這是一群無畏的戰士。危難時刻,請戰書像雪花一樣交上來,有的甚至毅然推遲婚期,有的放下年幼的孩子……
全市的專業醫療資源,也迅速向市三醫院集結。1月25日,農曆庚子年大年初一,由深圳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馮友文任組長的全市首批23人組成的重症醫學團隊進駐市三醫院,保障危重患者的救治;全市調集ICU護理精英團隊,給患者最好的護理。
想起這些可親可敬的同事和戰友,劉磊在為大家感到自豪的同時,總有無盡的愧疚和歉意。微信上、醫院裡,他變著法子對並肩戰鬥的同仁們表示著真誠的謝意,更把醫護人員零感染作為一條鐵律,「一個都不能少!」
進入1月下旬以來,全市確診患者迅速增長,高峰時期一天新增60例。
形勢驟然緊張起來。
劉磊著急啊,不由得盤算起來:照這個樣子發展下去,市三醫院的收治能力很快就要見頂,怎麼辦?
寧可備而不用,不可用而無備。
市委市政府領導周密調研後當機立斷:全面「擴容」深圳救治能力——
按照搶險救災「綠色通道」項目,緊急開工建設市三醫院二期工程;
啟動深圳大學總醫院、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禾正院區作為「第二病區」,主要接收市三醫院收治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陰性的疑似病例和留觀病例的轉診……
一天兩夜,36個小時,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黨委書記肖光烈不眠不休,帶領100多人的團隊,硬是以變魔術的手法,迅速將禾正院區改建成隔離傳染病區,很快「變」出了110個床位。
那邊廂,深大總醫院也是毫不含糊,24小時就改造出一批隔離「作戰室」,幾乎可以完整地承載一家小型醫院的功能。
後備病區籌備、建設的深圳速度深圳質量,化解了劉磊的擔憂,更增添了深圳這座現代化超大型城市戰勝疫情的底氣。
劉磊的焦慮,處於此次疫情「風暴中心」的市三醫院感染二科主任袁靜感同身受。
作為市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專家組成員,從醫27年的她有著異常忙碌的日程表:早上七點半到醫院,經常工作到次日凌晨,每天的工作包括查房、會診、討論危重症患者救治、制定診療方案、參與臨床科研……
疫情高峰期,坐鎮「風眼」的她,一天要接上百個電話,處理無數條微信,睡眠時間不到4個小時,剛睡下又常被緊急電話叫醒,「有時,凌晨一兩點,電話響起,跳下床就往病房跑,一通宵出不來是常事。」
「對於所有患者,我們始終竭盡全力救治。」袁靜回憶,戰疫初期,所有人對於新冠病毒都沒太多了解,而患者又在不斷增加,只能頂著巨大壓力一邊治療一邊摸索,每天都如履薄冰。
「一段時間的積極探索之後,我們累積了一些經驗和方法,並不斷總結梳理,給整體救治形成了一個保障。比如,我們每天都會對危重症患者進行重點巡查,多學科會診,隨時研究調整治療方案;在一般的患者中,我們通過在一些關鍵節點的提前幹預,使得普通型轉向重症的患者逐漸減少。」
通過在治療中摸索、在總結中提升,袁靜和深圳一線醫護人員一道,很快找到了治療新冠肺炎患者的一些有效「招數」。
1月底,深圳市三醫院在全國率先推出了新冠肺炎臨床診療方案「深圳版」,隨後又推出了「兒童版」「重症版」「英文版」,這些救治策略都是來源於深圳臨床一線的經驗總結,為全國、全世界戰疫提供了「深圳處方」。
在同行眼中,深圳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傅應雲是一個「敢啃硬骨頭的人」。只有她知道,不「啃」又該怎麼辦?因為她的職責就是負責挽救危重、重症患者的生命。2月下旬開始,傅應雲出任深圳市新冠肺炎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專家組組長。
這是戰疫中「最難啃的硬骨頭」。
危重患者的救治難在哪?
傅應雲打了個通俗的比喻:這些感染者就像玻璃人,稍微用力就會「碎」,而能用的方法很有限,救治的時候必須小心翼翼,對每個患者,都要制定專屬的醫療方案。
「玻璃人」為何易碎?
3月5日晚上,救治一名危重患者的情景,會告訴你一切。
當時,患者體內的二氧化碳達100毫米汞柱,是正常人的兩倍多。由於患者血氧差,二氧化碳無法排出,只能往血液裡跑,跑進血液的二氧化碳,就會形成高碳酸血症,往往會導致患者呼吸抑制。
危急!危急!危急!
為了讓患者排出二氧化碳,傅應雲就必須把呼吸機的參數調到十分精準的地步。
患者此時的肺泡很脆弱。如果把肺泡比作一個氣球,正常人的「氣球」是橡膠做的,能伸能縮,但危重患者的肺泡卻是「紙氣球」,收縮性差,氣吹少了起不到作用,多吹一點點氣又會爆!
「因此,我們在給患者排二氧化碳的時候,要求很精確,送氣多5毫升就有生命危險,但少5毫升又影響排出效果。」
這樣的精準救治,重症團隊每天都要面對。很多時候,都需要最有經驗的傅應雲衝在前面,戴上儀器來調參數。有些患者肺裡的黏液很難排出來,她就使用溼化設備,把幹了的黏液融化,再用機器吸出來。
最高峰時,深圳的重型、危重型新冠肺炎患者在院人數41例。這個令人揪心的數字,終於在3月23日首次降為0。
清零當日,當ICU病房患者管理顯示屏終於一片空白時,不少醫護人員激動地抹眼淚。
除非親歷,否則,普通人難以理解他們的感受。
市三醫院戰疫主戰場的病毒阻擊戰捷報頻傳時,社區小區聯防聯控的局部「遭遇戰」激戰正酣。
1月26日,大年初二,下午4點鐘,福田區僑香村社康中心主任孫風芹的手機鈴聲驟然響起來。
「你好,我是福田區疾控中心工作人員,僑香村出現了一例輸入型的確診病例,請馬上聯繫密切接觸者,嚴格做好醫學觀察工作。」
來自中山大學附屬第八醫院的孫風芹心裡咯噔一下,趕緊記下確診病例情況。與區疾控中心通話一結束,她馬上就聯繫確診者家屬,了解4個密切接觸者的體溫和身體狀況,耐心告訴他們如何做好居家醫學隔離期間的防護措施。放下電話,孫風芹還是放心不下,戴上醫用外科口罩、自己做的面屏和一次性手套,上門去為密切接觸者送上口罩和體溫計,當面交待注意事項。
2月初,深圳出臺史上最嚴的社區聯防聯控舉措,要求全市所有社區小區實行圍合封閉式管理,出現確診病例的住宅樓單元一律實行14天的「硬隔離」。
緊挨著僑香村的金地香蜜山,旋即因為出現一戶兩位居民確診的情況,而成為全區首例「一人確診,整棟隔離」的案例。
小區出現確診後,社區感染的情況怎麼樣,封樓給居民帶來的心理恐慌如何消除?
作為社康中心主任,孫風芹的壓力陡增。
社康中心聯合社區工作站、物業、社區民警和志願者,一家一戶上門做工作,安撫居民的情緒,爭取住戶的配合。在實行硬隔離的14天裡,他們為每一位居民進行醫學檢測和服務,全力提供醫學上、生活上、精神上的支持。
2月19日,硬隔離措施解封的那一天,孫風芹和社區聯防聯控小組一道,從凌晨一直忙到中午12點,跑完整棟樓34戶人家。當拿掉封條、打開門的那一刻,97位居民中,不少人都流出了激動的淚水。
兩周時間,不能出門,對於習慣都市快節奏的人來說,這樣的隔離確是一場煎熬。
所幸,這棟樓最終無一例新增感染!
走出樓道,孫風芹長籲了一口氣。
城市「擺渡人」
1月25日,大年初一,廣州。
家樂福華南區蔬菜採購部部長王凌光在家裡給深圳門店的同事們電話拜年時,職業本能地詢問了各門店貨物情況。得知倉庫備著三天的貨量,他安心地放下了電話。
僅隔了一天時間,深圳同事打來的電話讓他大吃一驚:當天的一則「封城」謠言,讓深圳家樂福所有門店的蔬菜被難以想像的人流一掃而空。門店一再補貨,可新上的蔬菜庫存還是轉眼售光。
要儘快遏制住這種惡性循環!
心急火燎的王凌光坐不住了,當天下午,從親戚手頭借來一輛車,從廣州一路直奔深圳海吉星找貨源,同時緊急呼叫其他幾位回陸豐、珠海、廣西過年的採購部同事,馬上趕回深圳。
「趙老闆,你那裡開門了嗎?今天能來拿貨嗎?」
大年初二,海吉星大部分商家還在休息,市場開門的蔬菜批發商戶很少,王凌光和同事只能分頭打電話聯繫相熟的商家。不管什麼品類,只要是菜就往車上搬,他自己開來的小轎車裡也都塞滿了蔬菜。
寒風冷雨中,從初二下午忙碌到初三凌晨,王凌光和同事們終於在深圳海吉星、廣州江南市場聯繫到部分蔬菜批發商,千辛萬苦協調到了12噸蔬菜。
王凌光和家樂福算是暫時解了圍,但不少商超門店在市民的搶購中,不僅蔬菜貨架全空,就連平日購買頻次不高的米麵糧油都成了暢銷品。沃爾瑪、華潤萬家、天虹等各大商超紛紛緊急調撥貨源,翻倍加大訂貨量,希望用確保供應來緩解市民的不安情緒。
恐慌情緒,迅速蔓延。
要消除市場不穩定因素,不僅需要市場手段,更需要政府強有力的幹預。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需要「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齊齊發力,才能有效化解危機,維持社會穩定和城市正常運行。
大年初三,面對市場上因信息不對稱產生的搶購現象,深圳市菜籃子領導小組辦公室迅即召集全市主要商超企業,組織批發市場加大蔬菜採購量,動員九大商超以10倍供應量加大供給。深圳市農業龍頭企業協會和市農產品集團等20家主要會員單位,同時向各農業龍頭企業和「菜籃子」企業發出倡議。
政府積極引導,商家迅速行動,效果立竿見影。
深圳最大的「菜籃子」海吉星提前開市,全市農貿市場、超市有了貨源保障,全市九大連鎖超市及302家門店紛紛大幅增加進貨量。
大年初五,深圳147個蔬菜供應定點基地的大量蔬菜陸續運抵深圳。大年初六,海吉星蔬菜日供應量從1551噸攀升至5613噸,幾乎翻了兩番。各大商超也開足馬力,日配送量從2次增加到3至6次。穩定充足的供應,迅速安定了民心。
「菜很多,很新鮮!」短短兩三天時間,一場因謠言引發的民生食品保供戰役,迅速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民生食品貨源充足,儲備富餘,價格穩定,市場快速恢復正常供應。
越是受疫情影響,市民群眾的生活越需要穩定,城市正常運行越需要保障,吃、穿、用、行,水、電、氣、網,一樣都不能少,一樣也不能缺。
順豐大芬營業部。
快遞員林文負責的片區之一就有市第三人民醫院。
每天早晨7點多,到營業部取件之後,林文騎上電單車就往市三醫院跑。一天跑下來,活多時,送完最後一單離開醫院往往都到了晚上10點鐘。
沒有人生而英勇。
首次進醫院時,雖有口罩、護目鏡、防護服、洗手液等全套武裝,林文心裡還是有些犯嘀咕,但想到那麼多的醫務人員天天都在醫院裡,還要近距離接觸、救治患者,直面生死,林文頓時生出無畏無懼的勇氣。
寶安國際機場。
深港計程車公司「的哥」陳傳魏送走乘客後,用消毒液把車內噴了個遍。從春節開始,陳傳魏一天都沒有停過,每天按時出車。打車的人少了,一天跑下來,收入和平時相比減少了挺多,他有些著急,但從沒想過不幹了,「這個時候,不能只為了賺錢。」
福田,八卦嶺。
一場小雨,讓寂寥的街頭更生出陣陣寒意。如果不是上班之前量體溫、外出幹活時戴口罩、下班全身要消毒,環衛清掃班組長陳均海甚至都不覺得疫情給自己帶來了什麼不同。家裡人讓他正好趁著這段時間好好休息一下,他沒同意:「活,總是要有人幹的!」
龍崗,萬科璞悅山。
微笑服務、主動問好的安全員楊國良又在小區裡忙碌著義務送外賣了。被住戶稱為「微笑哥」的他,在疫情防控期間測量體溫、消毒、倒垃圾……工作量增加了不少,可他說:「能讓大家安心,多幹一點沒關係!」
南山,天利中央廣場。
「外賣小哥」王彭輝今年過年沒有回老家,不出門的人多了,外賣訂單也多了,王彭輝這段時間更忙了,「一杯咖啡也會送,外賣也是為戰疫出一份力。」
「作為水務人,我們一定要保障疫情防控期間的供水安全!」午夜時分,完成福田區凱豐綜合樓給水管搶修任務後,深圳水務集團的維修隊員萬勇說。
「我們不是復工,我們一直都在,電力是必須守住的生命線。戰疫保電,我們不退!」堅守一線的深圳供電局500千伏深圳巡維中心值班員姚曉哲在朋友圈裡寫道。
……
疫情防控期間,一位又一位堅守在普通崗位上的「擺渡人」,讓我們這座有愛的城市,井然有序、正常運行。
(深圳特區報記者 肖意 餘海蓉 綦偉 秦小豔 戴曉蓉 方勝 聞坤 韓文嘉 張銳 唐光明 羅莉瓊 吳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