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大總醫院檢驗科正在檢測病毒樣本
檢驗員查看檢驗結果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3月3日訊(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記者 金洪竹 通訊員 王卓芬)凌晨1點多,在深圳大學總醫院檢驗科分子室生物安全櫃中,從發熱門診送來篩查新冠病毒的樣本就擺放在檢驗科技師陳曉靜的眼皮底下,那些令大眾惴惴不安的新冠病毒,可能就存在於這些樣本中。陳曉靜和她同事的工作,就是通過調配試劑、處理樣本、提取核酸、核酸擴增分析等一系列步驟,將「偵查」出樣本的「秘密」,為臨床診斷提供依據。
自1月30日正式開展核酸檢測以來,深圳大學總醫院檢驗科已檢測了近1800份標本。他們「直面」病毒,以自己的方式默默地為抗疫貢獻力量。
專業精湛 破解多個「陰陽迷局」
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金標準」,但受多種因素影響,檢測結果可能存在假陰性。為了提高檢出率,檢驗科多方面努力,死磕「疑似」,多次讓「狡猾」的病毒「現形」。
1月29日,一名47歲的女性患者在深圳市其他醫療機構因連續2次核酸檢測為陰性,轉至深大總醫院隔離病區繼續做留觀治療。這位患者的流行病學史、臨床表現、影像學結果都符合新冠病毒肺炎的臨床特徵,但之前的核酸檢測結果均為陰性。為了確診,復檢核酸、提供準確病原學證據的任務落到了檢驗科頭上。
科室主任鄭衛東帶領分子生物學實驗室採用離心柱提取核酸技術結合PCR螢光探針法,從患者鼻咽拭子標本中成功檢測出新型冠狀病毒核酸,使患者得到確診,轉至定點醫院治療,贏得及時治療的時機。
在深圳大學總醫院,鄭衛東和他的團隊「破解」了多例這樣的「陰陽迷局」。鄭衛東說,出現假陰性與患者自身病程發展、採樣、標本運輸和保存、檢驗技術方法等因素相關。為此,對一些特殊的病例,鄭衛東主任會要求臨床多部位同步採樣送檢,或在實驗室採用多種試劑盒進行檢測,以提高檢出率。
使命必達 「白加黑」模式「追捕」病毒
從深圳市定點醫院轉來的核酸檢測轉陰但仍有臨床症狀的患者、醫院24小時發熱門診收治的疑似患者、醫學觀察點的隔離觀察人員、住院患者等都是檢驗科的檢驗任務。隨著檢測任務的加重,檢驗科啟動了「白加黑」模式,每天中午1點到晚上以及每天凌晨1點到上午分別檢測兩到三批。
年輕的90後陳曉靜、梁琪、湛璇主動承擔起夜間核酸提取和上機測試任務,鄭衛東也不例外,既當「指揮員」,也當「戰鬥員」。看到科室分子檢測崗位人員極其緊張,已持有分子檢測上崗證但在其它崗位工作的鄧莉、楊曉慧兩位技師經過嚴格培訓後也主動請戰,為科室分擔壓力。
事實上,這支團隊的戰鬥精神在抗疫之初便彰顯無遺。1月28日,按照上級主管部門部署,深圳大學總醫院成為全市17家病毒核酸實驗室檢測機構之一,檢驗科連夜啟動了採購試劑盒和小型設備的工作。第二天,實驗室人員院感培訓、二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三級防護流程演練、規範樣本採集運送流程等準備工作緊鑼密鼓展開。1月30日,檢驗科就已正式開展核酸檢測工作。
規範操作 「我們不怕病毒」
樣本運送包裝進行75%酒精滅活後,將樣本進行編號並重新單獨密封包裝,隨後放入水浴鍋56度40分鐘滅活病毒。將配置的提取試劑分裝至1.5毫升的離心管,並在離心管上進行編號,在樣本滅活後從中吸取200微升至對應編號的離心管中,通過柱提的方式純化提取核酸,最終得到僅僅50微升的核酸,而50微升也就一滴水的大小。
記者了解到,高速離心的樣本、各類呼吸道樣本的處理都可能有氣溶膠的產生,再加上接觸大量患者標本,實驗室技師面臨著較高的感染風險。但是長期與實驗設備、與檢測樣本打交道的他們表示,只要嚴格按規範進行每一步操作,做好個人防護,「直面」病毒並沒有那麼可怕。
實驗室的姑娘們說,工作幾個小時下來,對她們來說,最難受的是三級防護裝備的束縛。防水連體防護服、N95口罩、護目鏡、帽子、手套……這身裝備穿起來就要20分鐘左右,「有時一進去就要幾個小時,不敢多喝水,怕中途要上洗手間,畢竟防護物資緊張。」但姑娘們都說,病毒檢測是她們的本職工作,她們將在抗疫一線戰鬥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