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王鶴翔:領導幹部要對「綽號」有所警覺
近年來,一些「落馬官員」或多或少都在當地有著這樣那樣的綽號。透過這些帶著戲謔色彩的綽號,往往能「窺斑見豹」,尋到貪腐官員「東窗事發」前的行事風格和性格特點,也能讀出當地群眾對其「是非功過」的評說。這種「坊間口碑」往往寥寥幾字,便將一個腐敗官員「醜態陋行」刻畫無遺。(9月6日新華網)
從媒體曝光的情況看,被送上「綽號」的官員不在少數,種類也花樣繁多。如南京市原市長季建業因大拆大建被南京市民戲稱為「季挖挖」、「推土機市長」,四川雅安原市委書記徐孟加因其「錢多、房多、女人多」被坊間戲稱為「徐三多」, 湖南郴州原市委副書記、紀委書記曾錦春因獨攬礦權曾被當地群眾稱為「曾礦長」等。而這些綽號並非案發後才有,而是案發前就在民間流傳,路人皆知,每個綽號的背後都會流傳著這樣那樣的故事。綽號反映出的問題後被證實大多為事實,成為紀檢部門深度偵辦案件的關鍵因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官員綽號往往是群眾對官員形象的另外一種概括,從某種程度反映出幹部在群眾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出現了「偏差」,應該及時糾正,發現問題。否則,綽號就會變成腐敗的信號。縱觀這些落馬官員的「綽號」,往往都是把上項目、搞工程作為增添政績和仕途升遷的手段,抑或是通過秀「愛民」、秀「清廉」、秀「簡樸」等撈「名聲」,更有甚著是借著人民賦予的權利貪圖享受、腐化墮落等原因得來的。
面對形形色色的「綽號」,領導幹部必須有所警醒。既不能沽名釣譽主動撈「名聲」,更不能對群眾送上的「綽號」盲目沾沾自喜。要時刻把群眾對自己的態度作為評價自己工作得失一面鏡子,對群眾以綽號、民謠等方式口口相傳的問題高度重視,及時發現並解決隱藏在其中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及時掌握群眾的訴求,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否合乎民心民意。
「政聲人去後,民意閒談中」。要想贏得群眾的口碑,就要憑藉實實在在的業績、依靠廣大群眾的信任;要想把自己的「名」留在群眾心中,就必須對民生高度關注,對群眾付出真情實意。如果一味想投機取巧,借「形象工程」、「作秀」等方式騙取政績和民意,必將淪為群眾茶餘飯後的笑談,也會被百姓送上一個戲謔的「綽號」。
稿源:荊楚網
(來源:荊楚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