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出版編輯,我看過很多優質內容,但優質書名我看得很少。很多時候,出版方會插入書名製作,讓它符合暢銷書的特性。
以下21條起書名法則,作者可以留意一下。
第一條,廣告性法則。
《一個背叛日本的日本人》在2012年「空降」全國各大圖書暢銷榜,但是早在10年前,它便以原書名《球形的荒野》出版,只是銷量慘澹。
可見,書名首要的價值,是傳遞閱讀價值,激發讀者的購買慾望。
有些作者煞費苦心,起一個自以為很有內涵的書名,實際上讀者會選擇無視。
絕大多數讀者,先看書名後看內容。就像一個女人,如果長得不漂亮,沒有人想了解她的溫柔。
第二條:眼前一亮法則。
《把恐龍做成大餐》、《關於愛和性的一切,你都錯了》、《為了報仇看電影》、《吃的真相》、《死在路上也不錯》...
這些好書名,作者可以參考一下。
出版編輯每周都會收到無數的樣書,電子郵箱裡的圖書資料多得讓人看不過來。審美疲勞一定會有。
所以起一個讓人眼前一亮的書名,不僅增大投稿出版的機率,還增加暢銷的機率。
第三條:關鍵詞法則
這個比較適用於專業性較強的書籍。
書名應該準確向讀者傳遞出閱讀價值,傳遞出讀者群體是誰。
《貨幣戰爭》、《中國留守兒童日記》、《誰都逃不過的中國經濟泡沫》...這些書名,讀者可以在第一時間看到本書的內容、價值觀和賣點。
第四條:共情法則
從消費模式上看,感性消費的層次遠遠高於理性消費。
《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幹嘛要上班》、《30歲以後,你拿什麼養活自己?》...
這些書名都能直接引發讀者共鳴,激發讀者情緒。
第五條:販賣理念法則
當代人崇尚精神活動,彰顯自我個性,追求個人價值的消費心理。
《女人不狠,地位不穩》、《20幾歲,決定女人的一生》...這些書名就很有衝擊力。
第六條:創造概念性法則
二流企業賣產品,一流企業賣概念,書名同樣如此。
《潛規則:中國歷史中的真實遊戲》、《中年奴》...這些都是一個新的概念。類似的還有打工人、啃老族...
作者可以多上網衝浪,收集一下網際網路的熱詞。
第七條:一二人稱法則
使用一、二人稱,會使你的書更容易為讀者接受。
「你」這樣的字眼,會讓讀者不知不覺代入了自己。好像你在跟她講故事。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愛你媽媽》、《你為什麼是窮人》...讀一下這些書名,是不是就覺得很親近?是啊,我怎麼就那麼窮呢(哈哈哈)
第八條:數字法則
數字是一種權威。加入數字,會讓書名變得更有力。
建議數字在50以上,100以下,否則,低於50,讀者有吃虧感。
《家常菜精選1288例》、《終極15000單詞放口袋》...這些書名你一看,會覺得自己先獲得某種程度的成就感。
類似於買了就等於看了。雖然通常買回去,讀者不會看,但是這個行為一發生,作家你,就有錢賺了。
第九條:「這很容易」法則
《一本書讀懂中國史》...
有個套路:
一本書+讀懂
一本書+看透
一本書+學會
讀者很容易買。畏難偷懶是天性,讀者懼怕付出大量時間學習,但是你一旦告訴他,這事很簡單,對方就會信了。
第十條:突出名作者法則
《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楊瀾:一問一世界》
這些書名都是以突出名人為賣點,如果作者您不是名人,是不是不適合用呢?
不是!可以蹭嘛!
你寫商業,可以蹭阿里,蹭馬雲啊。甚至有些作者寫名人傳,就是蹭作者的名氣,例如《我眼中的張愛玲》、《我眼中的魯迅》(這兩個書名我自己編的),這都是在蹭名人。
其實還有餘下幾個法則沒寫,但篇幅不夠了,我留著明天分享吧。碼字不易,覺得有用可以點個關注。
不知道各位老師有沒有一些啟發,大家可以嘗試再起幾個書名,也許換一個書名,向出版方投稿就容易通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