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做事的方式與眾不同,他們腹中有才,手中有筆,心裡有情,即使想謀一份工作,別人可能會寫一封自薦信,文人則會奉上一首幹謁詩,求人辦事方式也有文藝範兒。
文人也要吃飯,也想當官,還想做大官,但文人的骨子裡有一種清高,辦事方式很含蓄。不為五鬥米折腰是一種骨氣,在該推銷自己的時候,如果放不下架子那就是迂腐了。
唐宋文人也是如此,他們大都有入仕為官的理想,特別是遇到太平盛世,即使那些隱居山林的隱士們,也會欣然出山參加科舉考試,畢竟受儒家入世思想浸淫多年。
古代的科舉考試十分嚴酷,猶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據統計,唐代科舉考試平均每年考中進士的考生僅有數十人,之後他們還要參加授官考試,能夠成功者寥寥無幾。
這種選拔制度把很多有心報國的賢達人士拒之門外,加上科舉考試還存在一些舞弊現象,像唐代李白、李賀、李商隱等著名詩人,面對皇榜無名也只能嘆息。
朝廷需要人才,但科舉考試選拔的人才畢竟有限,於是舉薦成了古時選拔官員的另一個重要途徑。像李白、孟浩然都曾奉上幹謁詩,通過王公權貴舉薦入朝為官。
唐宋時期朝廷派系林立,比如晚唐時期的牛李之爭,北宋時期王安石和司馬光之爭,朝中出現了一種現象,跟對了人就容易升官,而跟錯了人則隨時可能被貶。
於是,無論是科舉考試、文人求官,還是官員升職,如能攀附權貴,那就算成功了一半。攀附權貴的方式很多,這在《官場現形記》中有入骨三分地描述。
文人不同於普通人,特別是那些囊中羞澀的文人,送錢送物是不可能的,他們有自己獨特的方式,送詩詞作品,於是,我們會看到,在唐詩宋詩中有一種題材,叫做幹謁詩。
奉上幹謁詩其實算不上是攀附權貴,用現代化來講,實際上算是自薦信。文人們的自薦信往往十分含蓄,幾乎見不到媚俗的字句,作品重點展示作者的才華和抱負。
唐代幹謁詩流傳下來的不多,李白、杜甫、張籍、孟浩然等詩人都寫過幹謁詩。到了宋朝雖然也有幹謁詩,但由於宋詞太過絢爛,幹謁詩很少流傳,然而有一首詩卻家喻戶曉。
這首詩的作者名叫蘇麟,他是北宋詩人。他在杭州的一個郊縣作九品巡查小吏時,他很想被提拔重用,當時歐陽修鎮守杭州,於是他就寫了一首自薦信,只有兩句話。
斷句
作者:蘇麟(北宋)
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
歐陽修看到這首幹謁詩後大加讚賞,因為其中的攀附之意非常形象,歐陽修是聰明之人,同時也為這位小吏的才幹所嘆服,不久蘇麟就被提拔重用,這也是文壇的一段佳話。
在現實社會中,自薦和攀附有時很難分清。近水樓臺是個成語,人們常以此諷刺那些有背景的人和「一人得道,雞犬飛升」的現象;而「向陽花木」這個成語則是褒義。
蘇麟以這首詩為敲門磚,雖然只是兩句詩,但卻獲得了成功。查閱這位詩人的生平,他居然一生傳世的只有這一首詩,這只能說明他的機敏,他把握了命運,好運也眷顧了他。
然而令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唯一留存於世的這首隻有兩句的詩,居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每年的春節,家家戶戶門楣上貼的春聯經常見到這首詩,幾乎婦孺皆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