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行動組委會主辦,省人大民僑外委、省發改委、省民宗委、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文化廳、省住建廳、省扶貧辦、省旅遊局、紅網承辦,各市州相關單位協辦的湖南省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評選活動,經網絡推薦投票,組委會審查確定20個村鎮為下一階段候選村鎮。近日,紅網記者深入少數民族地區,用鏡頭記錄特色村鎮的田園風採和民俗魅力,推出《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系列報導,今天推出——
「墨戎」是苗語,意即「有龍的地方」,相傳武陵山脈的層巒疊嶂間有一條龍脈,而墨戎苗寨就在這條龍的口鼻之上,這裡就是湘西古丈縣龍鼻嘴村,行政區劃調整後名為龍鼻村。
墨戎苗寨的大門,就在S229省道邊,要進到墨戎苗寨,先要跨過一條大河,河面寬闊,河水不是很深,貼著水面有一條簡易的水泥橋,是過河的通道。遠遠的就可看到鱗次櫛比的民房,黑瓦木牆,依山隨勢,層層疊疊的坐落在山坡上,頗有幾分小千戶的氣勢。
來到河岸,見到河堤上兀然架有一排黑溜溜的長炮,炮筒上扎著紅綢,整齊的架在一排水泥墩座上,墩上插著小紅旗,上書「竿子營」。
墨戎苗寨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要進寨子首先得對歌和喝攔門酒。
苗民們把自己的臘貨和特產擺在自家門口供遊客挑選。
遊客在體驗巫儺術《仙人合竹》。
苗家竹竿舞打亂了遊人的步伐。
要吃苗家合攏宴也得先唱歌,不然不發筷子。
紅網專題: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評選活動
紅網記者 肖懿 湘西古丈報導
「墨戎」是苗語,意即「有龍的地方」,相傳武陵山脈的層巒疊嶂間有一條龍脈,而墨戎苗寨就在這條龍的口鼻之上,這裡就是湘西古丈縣龍鼻嘴村,行政區劃調整後名為龍鼻村。
墨戎苗寨龍鼻村位於湘西古丈縣墨戎鎮龍鼻村,有8個自然寨,村民571餘戶,2478人。
龍鼻村歷經千年歷史滄海桑田,具有深厚的人文積澱,前些年由於未被外人發現,沒有做任何人為的旅遊開發,至今仍保留著完整原始的民族生態。
龍鼻村豐厚的民間文化底蘊、淳樸的民風、絢麗多彩的民間藝術,尤其是獨具一格的苗族跳鼓舞,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才被外界賞識,1993年墨戎苗寨被湖南省文化廳授予「苗族花鼓之鄉」的榮譽稱號。2008年,墨戎的苗鼓隊參加了奧運會青島帆船賽開幕的演出,更使這座「藏在深閨人未識」的苗寨一舉成名天下知。此後,2010年,墨戎苗寨的「四方鼓舞」走進了上海世博會;2011年,他們的精彩鼓舞還登上寶島臺灣,這年,墨戎苗寨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
墨戎苗寨的大門,就在S229省道邊,要進到墨戎苗寨,先要跨過一條大河,河面寬闊,河水不是很深,貼著水面有一條簡易的水泥橋,是過河的通道。河的對岸,便是龍鼻村。遠遠的就可看到鱗次櫛比的民房,黑瓦木牆,依山隨勢,層層疊疊的坐落在山坡上,頗有幾分小千戶的氣勢。
來到河岸,見到河堤上兀然架有一排黑溜溜的長炮,炮筒上扎著紅綢,整齊的架在一排水泥墩座上,墩上插著小紅旗,上書「竿子營」。
明朝時期,湘西一帶的官府為了更好地掌控地方局勢,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修建了全長190公裡左右的苗疆長城,南起鳳凰縣與銅仁交界的亭子關,北到古丈的「喜鵲營」,這「喜鵲營」就是墨戎苗寨。明清時期,「喜鵲營」還有屯兵把守,因此墨戎苗寨也被鄉民稱為「竿子營」。如今,進寨的路口又架上一溜炮筒,大概就是想向遊客們講述「竿子營」的歷史故事,彰顯「南方長城」的殊榮,讓人想起當年的刀光劍影,戰火硝煙。
過了廊橋,順著一條石路進入村寨,抬頭仰望,石頭鋪就的道路彎彎曲曲的向山上延伸,路旁是石塊壘成的山體護磡,一幢幢老舊的板屋間,這就是墨戎苗寨沒有任何矯飾的面目,古老,樸拙,原初而真實的生態。
有人說,龍鼻村曾經是連老鼠都不造窩的貧窮山寨,如今山寨以旅遊產業為龍頭,各項新興農業產業蓬勃發展,苦難與輝煌之間,離不開龍鼻苗家人腳踏實地的辛勤耕耘,似乎這條龍也正慢慢煥發靈氣。
龍鼻村保存較完整苗族文化資源,獨特的依山伴水苗族建築美麗如畫,從2005年到2012年間,村支書石遠軍先後組織黨員幹部參觀、交流、培訓,學習貴州西江苗寨、松桃苗王城、湘西鳳凰和張家界的民俗文化旅遊區先進經驗,積極開發民俗文化鄉村遊。
石遠軍把自己餐廳抵押貸了款,積極爭取到上級支持,村幹部、村民採取自願的原則資金入股,村民以房屋和土地固定資產入股,以龍鼻村和龍鼻社區為主體組建墨戎苗寨公司。
2013年至2015年上半年,累計接待遊客30餘萬人次,實現經濟收入3000餘萬元,古老的苗寨煥發出了年輕的生命。
[NextPage]
默戎鎮龍鼻村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