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號與意義指向: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的秩序與規範

2021-01-10 光明日報

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尤其是一些偏遠山區,經濟相對落後,對外交流比較閉塞,書面文字使用較少,人們通過口傳文學這種口耳相傳的語言形式,書寫著本族群的歷史、風俗和人情,以此保存並傳承族群的集體記憶,促進族群成員形成對族群價值與規範的認同,從而實現社會秩序有效整合。從口傳文學這一語言符號體系著手,對其中暗含的規則意識進行解讀,不失為解開西南少數民族社會結構秩序密碼的有效途徑。

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建構集體記憶

記憶具有身份構建的作用。在建構論者看來,記憶絕非純粹個人行為,而是一種集體社會行為,人們從社會中得到、拾回、重組記憶,從而形成集體記憶。集體記憶並非個體記憶的簡單相加,而是個體在特定的群體框架下,依託某種媒介,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在共享與傳承中建構本群體所特有的集體記憶,這個群體框架就包含著社會情境以及所屬群體的思維方式。

通常情況下,個體通過語言、儀式等媒介對族群所共有的集體記憶進行加工、再造、保存並傳遞。法國社會學家哈布瓦赫指出,「言語的習俗構成了集體記憶最基本同時又是最穩定的框架」。在一個族群中,過去的活動經驗只有通過其遺蹟(如實物、圖像、文獻、儀式)才能加以了解。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正是這樣一種反映過去經驗遺蹟的符號體系,它源於人們日常生活碎片,是成員之間日常交往事實所構築的社會情境的真實再現。作為族群文化的象徵,民歌、神話等口傳文學作品見證了族群社會的歷史與變遷,包含著族群的價值、信仰、觀念,是建構集體記憶的重要載體。

一方面,口傳文學通過對本族群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的描述與追憶,喚醒族群成員的集體記憶。對族群歷史的情境再現,讓人們在族群社會的關係結構中找到自己應有的身份。通過一個個神話故事、民間歌謠、民間儀式的傳播,一段段共同體驗與相似情懷在個人與群體中持續累積,代表本族群鮮明特色的集體記憶被自覺不自覺地保存,並且藉助民間權威的力量在族群內部傳播。同時,這種記憶將本族群世代相傳的習俗和思維模式根植於每個成員的內心,成為族群共同的觀念、情感和價值追求。

另一方面,口傳文學通過主體的文化實踐重構集體記憶。承載著族群文化的口傳文學作品,讓人們在理解過去的基礎上,通過個體的實踐參與,促進集體記憶的儲存和重建,以促成歷史和現實的延續。族群所共有的思維模式在人們內心始終保持著穩定性和持續性。集體記憶中所共享的群體認知和價值認同在這一過程中得以闡釋,這些闡釋又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創新。

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詮釋秩序與規則

每個社會群體都有一些特別的心理傾向,這些傾向通過不同的方式對個體行為和日常交往事實進行規範和約束,個體無法脫離這些傾向的制約。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作為集體記憶的載體,正是這種社會心理傾向的真實表達,詮釋著族群的日常交往秩序與規則。

口傳文學通過創作者對族群過往的回憶,以歷史追溯和現實白描的方式,將共同的集體記憶整合成行為規範的敘述序列。口傳文學將族群成員共同認可的價值標準,抽象成為推動族群社會發展的規則與範本,並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語言形式展現在人們面前,將個體記憶有效地同化到集體記憶所包含的特定規則體系中。這種濃縮的過去式規則,對於人們當下的行為具有內在約束作用。侗族民歌《不願路頭分同良》中唱道:「你說認真就認真,寫張契約披在身,等到哪天你翻悔,翻得話語難翻文」,充分體現出人們對規則與理性的遵守,凡事講究證據並尊重雙方意思表示的真實性,這與法律主張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有機統一的價值追求相吻合。

與此同時,口傳文學通過面對面的傳播方式,將其所表達的秩序與規則進行雙向輸出。和書面文本單向度的意義輸出不同的是,口傳文學的講唱者與全體成員既是傳播者,又是創作者。在聽和講的過程中,族群的價值認同、秩序規範得到強化,被人們所遵守。

從某種意義上說,西南少數民族以神話、歌謠等口傳文學形式所表達和傳承的民間規範,作為民間非制度性的知識系統,承載著鄉土社會交往主體之間權利義務分配和社會秩序構造的功能。

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的社會凝聚功能

作為族群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中有關人倫秩序的內容,反映的是族群的精神智慧和價值取向,這些規範生長於民間,運行於鄉野,以其獨有的方式對鄉土社會的人際交往發揮著向善去惡的價值導向作用。

口傳文學有利於傳承民眾知識和經驗,促進道德塑造。口傳文學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將人倫秩序、倫理道德根植於人們的內心,沉澱成為一套普遍認可的規則體系,在塑造與人為善、團結和睦、相互協助的民族性格中起到了巨大作用。隨著城市化的不斷加劇,西南少數民族也不斷融入現代文明的步伐,但是這些口傳心授的文學作品所內含的傳統文化因子依然影響著他們的生活。一些民族村寨結合民間歌謠、理詞、戲曲中的規範制定了新的村規民約。

口傳文學為民間社會糾紛的自我調解提供依據。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歌舞、詩歌、儀式、地方戲曲等口傳文學形式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充當了日常交往秩序的潤滑劑。如苗族的「賈理」,講述了大量糾紛案例。苗族賈師通過對這些案例的褒貶、評判,樹立審斷是非的規則,並嫻熟運用這些規則為人們化解矛盾,發展成為「苗族賈理調解」這一民間糾紛調解手段。直到今天,「賈理」依然是苗族社會糾紛的自我調解依據之一。

合理運用口傳文學中的民間規範,有利於維護公序良俗,彰顯公平正義。在國家法律不夠完善或者定義模糊的情況下,援引口傳文學中的民間規範進行案件審理,有利於回應民眾心聲,滿足人民對公平正義的訴求。在特定情況下,司法裁判關注民間規則及特定場域中行動者的行動邏輯,理順交往事實與法律規定的內生關係,通過司法解釋等方式確立民間規則在特定案件中的規範位序,有利於維繫社會的穩定與和諧。

總體而言,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通過說唱演的方式詮釋鄉土民間的規則,維繫一方社會安寧,這對當前基層社會構建德治、法治、自治相結合的良性格局,具有較強的借鑑價值。

(作者:蘇潔,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西南少數民族口傳文學的法律敘事研究」負責人,重慶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相關焦點

  • 傳說這種神秘的少數民族文字源於新石器時代,比甲骨文還要早?
    2019-12-12 09:40:48 來源: 掃書萌主 舉報   在少數民族很多的西南地區
  • 西南彝語支民族原始共同神話之研究價值略論
    【摘要】西南彝語支民族擁有極為豐富的神話史詩文本,其中蘊涵著久遠的原始觀念意識和神話母題。本文梳理了彝語支民族原始共同神話的形態與文本,闡述了探尋其「神話母題」的文化意義及學術價值。為運用多學科方法研究西南少數民族神話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發展脈絡
    中國少數民族文字發展脈絡中國文字說(三)中國有55個少數民族中,也就是說,除了漢族以外,其他都屬於少數民族。目前,有29個民族有與自己的語言相一致的文字,是中國文字史的重要部分由於,有的民族使用一種以上的文字,如傣語使用4種文字,景頗族使用2種文字,所以29個民族共使用54種文字。
  • 【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龍鼻村:古老苗寨中的龍靈氣
    編者按:由湖南省民族團結進步行動組委會主辦,省人大民僑外委、省發改委、省民宗委、省財政廳、省農委、省文化廳、省住建廳、省扶貧辦、省旅遊局、紅網承辦,各市州相關單位協辦的湖南省第二屆「最美少數民族特色村鎮」評選活動,經網絡推薦投票,組委會審查確定20個村鎮為下一階段候選村鎮。
  • 「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揚州舉行
    「朱自清的文化自信與文學意義」學術研討會揚州舉行 2018-10-13 12:21: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 中國傳統民族節日文化,西南民族文化,人格化的天神
    本文乃作者夢夢聊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我認為,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後簡稱西南民族)的四大族系的節日文化各有其主體構成。比較而言,祭天。祭祖在氐羌系民族中較為突出;苗族、瑤族系的祭祖也十分突出,其形態保留得比較完整,並延續至今。祭天、祭祖在這些民族的節日文化中居於首要地位。分別形成了規模盛大的祭天節、祭祖節。
  • 在今天,文學為什麼還有意義?|奧爾加 · 託卡爾丘克演講
    「我告訴你我的故事」「我告訴你我家的故事」,抑或「我告訴你,我去過哪兒」,這樣的講述方式在今天是最流行的文學形式。人們之所以熱衷於這種敘述方式,還在於今天我們每個人都會書寫,很多人掌握了寫作這個曾經只是少數人用語言和故事表達自己的技能。矛盾之處在於,這看起來如同一個由眾多演唱者組成的合唱團,彼此的歌聲相互遮蓋,大家爭著求關注,做同樣的動作,走類似的路,最後相互遮蔽。
  • 《易經》坤卦裡的「西南得朋,東北喪朋」,該如何理解?
    《易·說卦傳》曰:「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萬物出乎震,震東方也。齊乎巽,巽東南也,齊也者,言萬物之潔齊也。離也者,明也。萬物皆相見,南方之卦也。聖人南面而聽天下,向明而治,蓋取諸此也。坤也者,地也,萬物皆致養焉,故曰致役乎坤。兌,正秋也,萬物之所說也,故曰說言乎兌。戰乎乾,乾,西北之卦也,言陰陽相薄也。
  • 人類文字符號到底有什麼意義
    對人類發展起決定意義的第二件大事,是文字的發明。人類智慧創造了文字,文字的發展成熟反過來推動了人類智力的發展,最終導致人類科學技術的發生發展。二首先,文字的出現,使得信息及知識可以通過非生命媒介遠距離和長時間傳播,使得人類知識得以積累和交流,「文明互鑑」得以發生。距今5000多年前,古埃及出現了象形文字。
  • 西南土地上最古老的居住民族,為什麼選擇每年11月20日過年?
    西南這片神奇的土地,是我國民族種類最多的地區。無論從地緣優勢還是政治優勢亦或歷史條件來看,西南地區都有足夠的實力為不同民族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從《中國民族分布圖》上我們不難看出: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東北、西北和西南地區,並以雲貴高原為中心的西南地區的民族種類最為眾多。
  • 1935年 500多名少數民族青少年奔赴延安搞革命
    核心內容:延安民族學院是中國第一所培養少數民族幹部的院校,1938年11月6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上提出,我們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但是國內各個黨派、各個階級,而且是國內各個民族的,口號提出後,中國各個地區的少數民族青少年紛紛奔赴延安。
  • 紅軍長徵在廣西少數民族地區留下的動人故事 - CCTV.com
    記者日前沿著紅軍當年長徵的足跡,走進這片迷人的土地,不僅充分感受到了這部長徵英雄史詩的磅礴偉大,也聽到了許多紅軍當年與少數民族之間的動人故事。這些動人的故事,不僅是紅軍長徵初期在桂北少數民族地區寫下的一首首民族團結的頌歌,更是我黨民族政策的初期探索和實踐。
  • 民族文化宮曬館藏,70餘件「民族瑰寶」亮相北京
    子禾 8月15日,「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正式開展,70餘件精美的民族瑰寶聚集一處,其中不乏如孔雀羽金絲織錦長袍這樣的鎮館之寶,也有如冷水衝型十二芒銅鼓這樣獨具學術意義的罕見精品,令觀眾大飽眼福。此展由民族文化宮主辦,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首展。
  • 語言文字規範知識27問答 附推廣普通話宣傳片
    6   什麼是不規範漢字?   所謂不規範的漢字是指書寫已經淘汰的異體字,已經簡化的繁體字,已經廢止的「二簡字」和錯字、別字。   7   推廣通用語言文字有什麼重要意義?   語言文字是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語言文字社會應用的規範化程度是衡量國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之一。
  • 青海少數民族的喪葬習俗,所謂的『禁忌』,都是對亡者的尊敬
    基於以上原因,在青海人的喪葬習俗裡,產生了許多「禁忌」,其實所謂禁忌,並不是限制你的人身自由和言論自由,而是出於對死者的尊敬,今天,阿青就帶你了解下青海少數民族裡面的喪葬小習俗。孝子服孝時在帽簷上縫一白布條,孝女在褲口、衣領或布鞋上用白布縫條。期間男不刮臉、不剃頭、不剃鬍子、不飲酒,女不穿戴彩色衣帽。吃素食,不串門,不參加娛樂活動,不殺生,當年不貼春聯,以示誌哀。4.撒拉族撒拉族在葬禮期間,女人既不能參加送葬,又不能進入墳園,而且子女忌40天內行房事、洗滌、打扮等。忌提亡人名字,禁忌踩墳。同時40天內忌向亡人家屬說帶「好」字的話,忌門40天。
  • 陽光雨露潤無聲 雪蓮花開春滿山——新疆少數民族發展進步紀實
    新疆聚居著47個民族,其中世居民族13個。截至2013年末,新疆總人口2264.30萬人,少數民族約佔60%。 新中國成立以來,儘管與內地省區市有發展差距,但新疆始終與祖國的整體發展進步合拍而行,眾多少數民族踏著祖國發展進步的步伐,在「追夢—圓夢」的歷程中,實現了自己的人生價值。
  • 夏烈:《羋月傳》是網絡文學的樞紐
    [摘要]《羋月傳》跟所有網絡文學,面臨的一個非常好的前提是,它跳開了我們原來的審查機制,回到了相對自由、直接面對市場和受眾的語境中。它也繞過了新時期到現在的一個偏狹隘的文學篩選機制。中國網絡文學是中國文學的一個嶄新樞紐,不是一個小的板塊或者一個補充性結構,它是綜合了文學的、文化的、社會學的、政治的、經濟的、科技的樞紐工程。我們以前的文學,太多的關注過去和當下,而沒有未來的參照系,在未來的文學和文化生態結構當中,網絡文學就是樞紐,也就是我們要選擇的未來文學的方向。
  • 到底是應該多數服從少數,還是少數服從多數,易經中的取象比類思維
    易經的位,是和「物」合起來的,若是沒有物的存在,那麼討論空間也沒有意義。而物是離不開位,同時未必同位,比如說看待同一件事,立場不同看法也就不同。 〈繫辭〉上篇講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在八卦中,乾為父,坤為母,後人望文生義從天尊地卑直譯為男尊女卑,這是不對的。
  • 《說文解字》、李斯與王羲之「變古」:淺談篆書在書法史上的意義
    但實際上,篆書對於中國文字的定型、規範和發展,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的。可以說,懂了篆書,也就懂了王羲之、明白了中國書法。甲骨文和大篆文字作為早期人類使用的抽象符號,往往還帶有一定的具象性、形象性。比如,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大汶口地區發現很多原始陶器的遺蹟,這些陶器上面有很多刻畫符號。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被譽為大汶口文化符號、疑似為「旦」字雛形的刻畫符號。
  • 全國56個民族有129種語言
    該書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分概論、漢藏語系、阿爾泰語系、南島語、南亞語、印歐語、混合語等7編,360萬字,共有90多位學者參與編寫,在編寫過程中,已有10位學者先後過世。該書所展示的129種語言中,有五分之一是專為本書撰寫的,40多種語言為第一次公布,其中相當部分語言已經瀕危或正在走向瀕危,個別語言在研究資料公布之際,已經完全失去交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