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下雨天,誰也不想被淋成「落湯雞」,藉助雨具就成了唯一的手段。很久很久以前,聰明的古人就已經發明了傘,當時被人們稱之為「簦」。
就像黃帝的帽子被吹到地上滾起來,黃帝受到啟發而發明了車輪子一樣,傘的發明據說是受到了荷葉的啟發。人們普遍認為是魯班發明了傘,並且動機是為了愛情。當魯班在工地幹活的時候,他的媳婦兒雲氏每天都給他送飯,結果常常被淋溼。疼愛媳婦兒的魯班在路上建造了一些亭子,讓媳婦兒避雨。不過萬一雨下個不停怎麼辦?雲氏突發奇想,「要是隨身有個小亭子就好了」。
魯班聽了媳婦的話,茅塞頓開。這位中國的「發明大王」比著亭子的樣子,裁了一塊布,安上活動骨架,裝上把兒。世界上第一把「傘」就這樣問世了。而據《玉屑》記載,傘是魯班的媳婦為防止魯班挨淋而發明的。也不用爭了,魯班夫婦倆人共同申請專利就行了,這傘的發明,是他們夫妻恩愛的產物,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是愛的結晶。無獨有偶,另外一個民間愛情故事,也和傘有關。白娘子在斷橋遇到了許仙,剛好「天公作美」下起了雨,兩人「同撐一把傘,共擎一片天」,演繹了一段人妖相戀的傳奇。
魯班發明了傘之後,沒有忘記關照一下自己的老鄉,同時代的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一把年紀了,還周遊列國,碰上日曬雨淋是難免的,於是魯班就給他乘坐的車製作了一種固定的傘,既美觀又防風避雨。
傘誕生之後,不單單是一種雨具,還成為了帝王將相、達官貴人權勢的象徵,並且有著森嚴的等級。傘的用料、色彩、尺寸就像頭上的烏紗,身上的朝服一樣,也是區分官職大小,身份尊卑的一種標誌。黃色「華蓋傘」,是皇帝專用的,顯示著統治者的威嚴,據說首先由戰國時的秦穆公使用,一直延續到清代。古代的皇帝或高官出巡時場面氣派,乘坐的轎子或車子都張著傘蓋,美其名曰「庇蔭百姓」,其實還是為了給自己遮陽、擋風、避雨。人們因此把這種傘稱為「涼傘」、「羅傘」、「萬民傘」,書面語又稱「華蓋」。傘因而象徵著榮華富貴,成為一種吉祥物,所以東方民間婚禮迎娶中存在著打傘的習俗。
民間用的傘是紙傘,是東漢蔡倫發明紙後才出現的。傘主要採用黃紙作為原料,紙面上塗上桐油,於是傘就被稱為「黃紙傘」。
唐代,油紙傘已經廣泛在民間使用了。這一時期,出現了「書畫油紙傘」,傘匠用宣紙做傘面,然後由書畫家在傘面寫字繪畫,這樣的傘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油紙傘傳播到了日本、韓國、南洋等地。其中日本對油紙傘進行改進,發展成今天日本人仍在使用的「和傘」,和傘的特點是傘柄長,以紅、白、紫色等顏色為主,色彩豔麗,非常漂亮,在日本的很多傳統節日上都可以看到打著和傘、穿著和服的女子。
宋代紙傘的顏色很特別,以綠色為主,這就是「綠油傘」。在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熱鬧的集市上,人們用的就是這種「綠油傘」。
到了元代,民間已經開始使用棉布,於是出現了用棉布製作的油布傘。元代以後,油紙傘、油布傘一直是我國民間主要的雨具工具。據說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回國時,就帶去了中國的油布傘,不過遺憾的是好像一開始在歐洲並沒有流行開來。直到1747年,一個到中國旅行的英國人帶了一把傘回到倫敦,下雨時打開了傘,竟然被人攻擊為「不尊重上帝的意願」,真是可笑之極。人在天面前還是應該低下頭的,發現雨傘的好處的英國人終於不願意挨淋了。於是,雨傘開始在歐洲盛行起來,並且經過改進發展成了現代意義的摺疊傘。
如今,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傘只是用來遮陽避雨了。日本人就動起了腦筋,在傘柄上裝上收音機,只要一打開傘,就可以聽到優美的音樂,這便是名副其實的「雨中曲」了。浸淫在香水文化中的歐美人,則在嗅覺上做文章,在傘裡放上了香料,傘一撐開,就會散出迷人、濃鬱的芬芳,如果兩個戀人在雨中打著這種傘,這是多麼浪漫的一件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