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際上,科教資源是重要的創新資源,科教事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主持人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張國華,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共話江蘇科教資源如何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嘉賓:
張國華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
熊思東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校長
●主持人:
王拓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一南一北,均有富集科教資源
主持人: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曾多次強調要把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請兩位介紹一下徐州和蘇州都擁有哪些讓人羨慕的科教資源?
張國華:近年來,徐州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大力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等稱號。
概括起來有四個特點:一是高教資源富集。在徐各類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學生20多萬人,開設近百個本科專業、6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是江蘇省第二高教大市;二是科技成果豐碩。「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獲國家級科技獎項32項、省部級科技獎項近200項,均居全省第三;三是創新人才薈萃。徐州有兩院院士9人,在徐創新創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71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89人,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44人;四是創新平臺眾多。先後建成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區、中國礦大大學科技園等國家級創新載體平臺。
熊思東:蘇州大學是一所歷史非常悠久的大學,今年是我們建校117年。我們有24個一級博士授權點,40多個一級碩士授權點,授權點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三。同時,學校也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目前我們在校的院士7位,有13位千人計劃的獲得者,同時我們也有諸如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優青這樣一些人才。
資源轉化,關鍵要提高創新能力
主持人:推動科教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關鍵要提高創新能力。徐州如何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更大突破?高校在創新領域該如何發力?
張國華:一是打造優質創新平臺。集中力量和資源,高標準建設「一院一城一谷一區」,加快形成創新四大核心陣地;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大力推動創新政策、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三是聚力產業創新轉型。突出服務產業振興主線,向創新聚力、以創新開路,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熊思東:怎麼把科教的優勢資源轉變為創新的優勢資源,把創新能力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從大學的角度,第一要打造很好的有創新能力的隊伍;第二,是營造創新的氛圍,這個氛圍既有政策和機制體制的,也有學術生態的;第三,是要緊貼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迅速把創新成果轉變成生產力。
校地牽手,匯聚強大合力
主持人:現在普遍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順、不暢的問題,束縛了科教資源應有作用的發揮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地方和高校應該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
張國華:一是匯聚校地協作的強大合力。我們將大力實施「掘金工程」,深入推進地方政府與高校及科研院所、特色產業基地與高校院系、企業與高校特色專業、人力資源部門與科研團隊、產業基地與科技成果等五個層面的合作,構建全方位校地協同創新體系;二是破除制約轉化的現實阻力。打通堵點、暢通渠道,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三是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在全市複製推廣中關村6條政策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4條政策,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措施。用足用好省科技創新40條政策,推進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
熊思東:第一,科研成果一要頂天二要立地,頂天是具有原創性的,引領行業、引領領域發展,立地要緊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第二,還要出臺一些政策,國家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等各個部委都開始陸續出臺一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鼓勵政策。在大學的評價體系裡面,也要發生變化,學校鼓勵老師們能夠利用聰明才智,將科研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
人才驅動,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主持人: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科教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關鍵在於,打造規模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雙方在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上有什麼真招實招?
張國華:總書記今年「兩會」看望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政協委員時強調,要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總理在報告中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我們將堅定不移把人才作為創新之本、轉型之要,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力爭「十三五」末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60萬人左右,高層次人才佔比超過8%。
熊思東:蘇州大學在人才工作方面,一個是引培結合,所謂引是有選擇的引進,什麼樣的人才在我們這兒能發揮作用,我們就引進什麼樣的人才。培是有目的的培養,根據學科的發展,根據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各個方面的要求;第二,是創造人才能夠發揮作用的學術生態。第三,我們特別強調大師加團隊的方式,最優秀的人才單打獨鬥也不行,必須組建團隊,我們通過引進一些大師,並且引進一些其他的人員,組成大師加團隊的方式,以團隊發揮作用。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