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教資源如何轉化為發展優勢

2020-12-01 中國江蘇網
 
張國華(中)、熊思東(右)接受主持人王拓訪談。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朱江 攝

  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實際上,科教資源是重要的創新資源,科教事業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支撐。主持人邀請到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張國華,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校長熊思東,共話江蘇科教資源如何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

  ●嘉賓:

  張國華全國人大代表、徐州市委書記

  熊思東全國政協委員、蘇州大學校長

  ●主持人:

  王拓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一南一北,均有富集科教資源

  主持人:江蘇省委書記李強曾多次強調要把科教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優勢,請兩位介紹一下徐州和蘇州都擁有哪些讓人羨慕的科教資源?

  張國華:近年來,徐州深入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大力推進教育優先發展,著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教興市先進市、科技進步先進市、國家智慧財產權試點城市等稱號。

  概括起來有四個特點:一是高教資源富集。在徐各類高等院校14所,在校大學生20多萬人,開設近百個本科專業、68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是江蘇省第二高教大市;二是科技成果豐碩。「十二五」以來,全市累計獲國家級科技獎項32項、省部級科技獎項近200項,均居全省第三;三是創新人才薈萃。徐州有兩院院士9人,在徐創新創業國家「千人計劃」專家71人,「973計劃」首席科學家5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389人,省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44人;四是創新平臺眾多。先後建成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徐州高新區、中國礦大大學科技園等國家級創新載體平臺。

  熊思東:蘇州大學是一所歷史非常悠久的大學,今年是我們建校117年。我們有24個一級博士授權點,40多個一級碩士授權點,授權點數量在全國排名第三。同時,學校也集聚了一批高端人才,目前我們在校的院士7位,有13位千人計劃的獲得者,同時我們也有諸如長江特聘教授、國家傑出青年、優青這樣一些人才。

  資源轉化,關鍵要提高創新能力

  主持人:推動科教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關鍵要提高創新能力。徐州如何推進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取得更大突破?高校在創新領域該如何發力?

  張國華:一是打造優質創新平臺。集中力量和資源,高標準建設「一院一城一谷一區」,加快形成創新四大核心陣地;二是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完善資金鍊,大力推動創新政策、資源、要素向企業集聚,使企業真正成為創新決策、研發投入、科研組織和成果應用的主體;三是聚力產業創新轉型。突出服務產業振興主線,向創新聚力、以創新開路,不斷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熊思東:怎麼把科教的優勢資源轉變為創新的優勢資源,把創新能力直接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從大學的角度,第一要打造很好的有創新能力的隊伍;第二,是營造創新的氛圍,這個氛圍既有政策和機制體制的,也有學術生態的;第三,是要緊貼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迅速把創新成果轉變成生產力。

  校地牽手,匯聚強大合力

  主持人:現在普遍存在著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不順、不暢的問題,束縛了科教資源應有作用的發揮和自主創新能力的提高。地方和高校應該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加快轉化為生產力?

  張國華:一是匯聚校地協作的強大合力。我們將大力實施「掘金工程」,深入推進地方政府與高校及科研院所、特色產業基地與高校院系、企業與高校特色專業、人力資源部門與科研團隊、產業基地與科技成果等五個層面的合作,構建全方位校地協同創新體系;二是破除制約轉化的現實阻力。打通堵點、暢通渠道,是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關鍵;三是激發科研人員的創新動力。在全市複製推廣中關村6條政策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4條政策,落實股權期權和分紅等激勵措施。用足用好省科技創新40條政策,推進科研經費和項目管理制度改革。

  熊思東:第一,科研成果一要頂天二要立地,頂天是具有原創性的,引領行業、引領領域發展,立地要緊貼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第二,還要出臺一些政策,國家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等各個部委都開始陸續出臺一些促進科研成果轉化成現實生產力的鼓勵政策。在大學的評價體系裡面,也要發生變化,學校鼓勵老師們能夠利用聰明才智,將科研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

  人才驅動,打造高素質人才隊伍

  主持人: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科教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的關鍵在於,打造規模宏大的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隊伍。雙方在人才的培養、引進和使用上有什麼真招實招?

  張國華:總書記今年「兩會」看望民進、農工黨、九三學社政協委員時強調,要識才、愛才、用才、容才、聚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總理在報告中對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改革作出部署。我們將堅定不移把人才作為創新之本、轉型之要,大力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力爭「十三五」末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到160萬人左右,高層次人才佔比超過8%。

  熊思東:蘇州大學在人才工作方面,一個是引培結合,所謂引是有選擇的引進,什麼樣的人才在我們這兒能發揮作用,我們就引進什麼樣的人才。培是有目的的培養,根據學科的發展,根據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各個方面的要求;第二,是創造人才能夠發揮作用的學術生態。第三,我們特別強調大師加團隊的方式,最優秀的人才單打獨鬥也不行,必須組建團隊,我們通過引進一些大師,並且引進一些其他的人員,組成大師加團隊的方式,以團隊發揮作用。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王拓

相關焦點

  • ...發展高質量】解放思想大討論在全省引發熱議 釋放科教資源潛力...
    大家紛紛表示,一定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進一步解放思想、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的最新要求,更大力度推動江蘇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通過解放思想增紅利、添動力。5月2日起,江蘇新時空推出系列報導《學習新思想 發展高質量》。
  • 江蘇發力「強富美高」 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
    江蘇清醒看到,經濟運行穩中有變、變中有憂,外部環境複雜嚴峻,經濟面臨下行壓力,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  巨大成就催人振奮,嚴峻挑戰讓人警醒!  改革開放40年來,江蘇經濟總量增長超過100倍,但支撐高速增長的比較優勢大為減弱。如何加快跨越由高速增長向高質量發展的拐點?
  • 九二鹽業:整合資源優勢,引領創新發展
    九二鹽業:整合資源優勢,引領創新發展 來源:壹點網 • 2021-01-11 15:57:40 隨著鹽改的推進,鹽業市場形成倒逼機制,不少鹽企面臨被淘汰的局面,除了積極改革之外,整合資源優勢,立足創新發展也成為了各大鹽企紛紛"自救"的方向。
  • 【約在江蘇】青梅煮酒,只待君來
    江蘇作為我國的經濟大省,近年來正處在從傳統製造業發展模式向智能創新發展模式的轉型階段。2017年5月20日,即將在江蘇南京召開的江蘇發展大會,就為五湖四海的江蘇才俊搭建了一個聯絡感情、對話交流、共謀發展的良好平臺。   江蘇發展大會所聚焦的,是致力於江蘇全省、江蘇人民未來的全面發展戰略。
  • 重慶北部新區把130萬平方米樓宇資源轉化為1000億元創新創業資源
    北部新區把產業樓宇作為招商引資、集聚企業,推動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平臺,更把其中130萬平方米的產業樓宇用來打造可容納2000家各類科技企業、15萬科技白領、可實現1000億元科技收入的創新創業平臺。    築巢引鳳 把樓宇的商業價值轉化為科技價值    這些產業樓宇從純商業角度來看,已是一筆龐大的商業資產。
  • 淮安這個「幸運縣」,被安徽「劃給」江蘇後,未來發展很是看好
    淮安這個「幸運縣」,被安徽「劃給」江蘇後,未來發展很是看好 如果大家對於淮安的印象還停留在交通不便上,那就真的太落伍了。如今的淮安,早就成為了蘇北地區不能忽視的經濟強市。淮安有許多優秀的縣市,這個幸運縣,被安徽劃給江蘇後,發展很是不錯,被多方看好,未來可期!
  • 中國科大實現兩類不同量子資源間相互循環轉化
    您訪問的頁面不存在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在量子資源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該團隊李傳鋒、項國勇研究組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的合作者提出量子相干性與量子關聯之間的循環轉化方法
  • 2016(第四屆)中國環保技術與產業發展推進會—新華網江蘇頻道
    本次推進會為環保產業項目對接創新發展搭建了重要平臺,也為深化環保領域科技交流與合作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希望無錫市、宜興市等有關部委以推進會為契機,進一步面向全球集聚人才技術資本等資源,著力開發轉化先進科技成果,大力培育創新性領軍人才和企業,加快提升環保產業發展規模水平,早日把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建設成為一流的創新科技園區。
  • 代表心聲|張憲民:依託生態資源優勢 發展綠色稻米產業
    伴隨著2016年魚臺大米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我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聯繫廣泛的優勢,深入到田間調查,先後到天津、河北、江蘇等地請專家座談,經過反覆論證,提出了發展綠色稻米的建議。2017年初,縣委縣政府將實施綠色稻米產業發展戰略提上議事日程。
  • 江蘇生豬產業技術體系2019-2020年度項目考核交流會在南京召開
    隨後,李加琪教授點評到,經過一天的匯報後,他從體系的構成、覆蓋程度及規範程度及成員的工作熱情都能看出江蘇生豬體系是一個充滿著朝氣活力的體系,各個崗位能夠有針對性地給出一些有操作性的技術方案,並且非常具有產業的前瞻性,江蘇省能夠給生豬產業這麼大的支持,非常為江蘇的養豬人感到幸福。
  • 旅遊業發展瓶頸:潛在需求難以轉化為現實的消費
    通過並確立了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的政策措施,提出「讓多彩的旅遊豐富群眾生活、助力經濟發展」。這是繼2014年《國務院關於促進旅遊業改革發展的若干意見》(國發﹝2014﹞31號)之後,以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出臺的促進旅遊投資和消費發展的第二個政策性文件,是經濟新常態下充分發揮旅遊業在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方面積極作用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發展旅遊業。
  • 中共常州市委關於制定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
    譜寫「十四五」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在「兩個一百年」歷史交匯、「兩個五年」繼往開來的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再次視察江蘇,對江蘇發展作出了重要指示和戰略指引,要求江蘇「著力在改革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爭當表率,在服務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上爭做示範,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指示,為江蘇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 引領科教領域的撥亂反正:1977年科教工作座談會
    再次復出對於鄧小平來說,並非僅是官復原職的問題,而是有了為黨和人民工作的機會。此時他所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榮辱得失,而是如何著手在各個領域、各個部門、各個行業進行撥亂反正。在即將復出之際,他想得最多的,是如何將科教工作抓上去的問題。1977年5月12日,尚未正式恢復工作的鄧小平將中國科學院負責人方毅和李昌找來,談了自己對科教工作的一些想法。他說:抓科研就要抓教育。
  • 坐吃山空,這個國家無力發展工業,如今深陷「資源詛咒」
    上回我們說到,蒙古國作用萬億礦產資源,家裡有礦,卻連5.8億美元的欠債都還不起,無奈只能學冰島那招,將債務平均攤派到每個國民頭上。看到國家都窮得揭不開鍋了,蒙古國民眾當時自發組織捐款,連家裡的珠寶、黃金、馬匹都捐上了,部分官員還主動將自己的工資上繳國家。作用價值萬億的礦產資源,蒙古怎麼會淪落到如此地步?
  • 舞陽縣臺僑界開展「我為家鄉發展諫良策」徵文活動
    為發揮舞陽縣臺僑界人才、智力、技術、資金、市場等獨特優勢,展示臺僑界人士不忘鄉梓的家國情懷,挖掘潛力,凝聚合力,助推新時代舞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近日,舞陽縣在涉臺涉僑領域啟動「我為家鄉發展諫良策」主題徵文活動。徵文活動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根本遵循,高舉愛國主義和社會主義旗幟,激發臺僑界人士關注家鄉發展,踴躍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 江蘇高職與獨立學院「聯姻」如何實現升格 多贏
    其實,早在去年5月,教育部關於推進獨立學院轉設工作的實施方案中,就提出獨立學院整合高職院校資源合併轉設這條路徑,鼓勵各地探索統籌省內高職高專教育資源合併轉設。「合併轉設」的浪潮是否已在路上?江蘇作為獨立學院第一大省,站在這一節點的選擇,無疑將影響著我省高等教育的資源配置和未來發展。
  • 王守仁:創業板將吸引社會資金轉化為創業資本
    深圳市創業投資同業公會常務副會長王守仁在峰會上表示大量的資金和居民儲蓄沒有出路情況下,中國創業板平穩的開設,必將吸引大量的社會資金轉化為創業資本。 王守仁指出,戰略性的新興產業嚴重的供應不足,加上我國資本市場不發達,投資金融工具不豐富,大量的加工製造業企業,包括山西的煤老闆,他們將煤礦資源收起來後,二千多億資金遊蕩,幾個人合資買一棟樓,使大量的資金和居民儲蓄沒有出路。
  • 安徽和江蘇65年前交換的四座城,均發展崛起,其中盱眙縣最為突出
    比如在65年前,也就是1955年,江蘇和安徽兩個大省,就互相交換了4座城市,當時也是轟動一時,引人注意。據悉,當時是因為梅雨的原因,導致淮河流域內發生了重大的洪水災害,而江蘇和安徽都很大程度的受到了這次洪災的影響。在災後重建後,人們認為必須「防患於未然」,早日做好防洪措施,於是江蘇和安徽兩省份就商量,建設好淮河下遊的洪澤湖,使其承擔起水利樞紐的作用。
  • 宿遷一個縣,65年前從安徽「劃到」江蘇,現如今發展成啥樣了
    宿遷一個縣,65年前從安徽「劃到」江蘇,現如今發展成啥樣了江蘇是一個幸福度很高的省份,雖然整體發展並不均衡,但是蘇南和蘇北地區的經濟水平就全國而言還是很不錯的。江蘇宿遷或許對外地朋友來說有些陌生,但是關於宿遷的美景還是需要了解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