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向榮】歡迎大家關注今天的《代表心聲》節目,我是向榮。
今天我們《代表心聲》欄目,邀請到了濟寧市人大代表、山東潤農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憲民來到節目中。您好,張總。
【張憲民】主持人好,收音機前的聽眾朋友大家好。很高興通過電波與大家交流。
【主持人向榮】作為一名農技專家,張憲民同志時刻牢記所擔當的責任,把推廣先進的農技知識、推廣優良品種、提高農作物的收益作為工作的目標和追求;作為一名人大代表,他把推動企業發展、感恩奉獻社會、為民代言履職,作為自己的責任擔當,用實際行動展現人大代表風採。
張總,歡迎您今天走入直播間,與我們的聽眾分享您的心聲。據我了解,您在擔任人大代表期間積極建言獻策。發展「綠色稻米」的建議就是您首先提出來的,是嗎?
【張憲民】 是的。魚臺大米以優良的品質享譽全國,遠銷河南、天津、上海等十幾個省市的100多個地區,部分產品遠銷日本、韓國。由於上個世紀90年代,受到媒體曝出的個別企業無良加工事件的影響,魚臺大米陷入品牌雜亂、口感退化、市場萎縮、品牌價值低的困境,重塑「魚臺大米」品牌也成為了魚臺人民心中都在企盼並努力實現的「魚臺夢」。
伴隨著2016年魚臺大米獲得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認證,我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聯繫廣泛的優勢,深入到田間調查,先後到天津、河北、江蘇等地請專家座談,經過反覆論證,提出了發展綠色稻米的建議。2017年初,縣委縣政府將實施綠色稻米產業發展戰略提上議事日程。2018年,在魚臺縣十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上,我又提出了《大力發展綠色稻米,做強農業品牌的建議》,得到了縣委縣政府的充分肯定,直接推動了「五統一」稻米工程的有效實施。實現了魚臺綠色稻米種植由2017年的1.7萬畝增加到2020年的12萬畝,有效推動了鄉村振興戰略的貫徹落實。
【主持人向榮】在張憲民代表的倡議下,縣委組成高規格考察團隊遠赴黑龍江省五常市考察學習「五常大米」成功經驗,並召開縣委常委會專題研究綠色稻米產業發展規劃及實施方案,強力推進任務實施;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成效初顯,省委、省政府把魚臺縣實施綠色稻米發展戰略、引領稻米產業提檔升級,作為全省縣域經濟發展重要工作亮點之一點名通報表揚。
【張憲民】自2017年以來,魚臺連續四年實施綠色稻米工程,政府投入資金上億元,在財政並不寬裕的情況下,側重補貼農業,發展綠色稻米工程,提升魚臺縣稻米產品層次,打造魚臺大米的品牌優勢,2017年推廣種植「五統一」綠色稻米2.7萬畝,2018年推廣5.5萬畝,2019年推廣10萬畝,2020年推廣面積達到12萬畝。目前已經成效凸顯,五統一的標準化生產打造出了高價值健康優質魚臺大米品牌。魚臺大米的市場銷售重新出現1970年代的供不應求局面,尤其是2019年在全國大米市場普遍低迷、市場價格普遍下滑的情況下,魚臺大米價格普遍比其他大米高出0.1元每斤的價格,實現增產增收。
【主持人向榮】歡迎大家關注今天的《代表心聲》節目,我是向榮。
今天我們《代表心聲》欄目,邀請到了濟寧市人大代表、山東潤農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憲民來到節目中。
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張憲民同志時刻把推廣新技術放在心中,積極與天津、江蘇、遼寧等十幾家農科院聯合建立起了15000畝的水稻新品種試驗、選育、生產基地,選育出了多個稻、麥抗病、優質、高產新品種在農業生產中大面積推廣,取得了顯著社會效益。張總,您來跟我們說說相關情況好嗎?
【張憲民】好的。2017年至今,我公司通過試驗示範推廣優質高產水稻品種8個,自主研發通過國審和省審新品種5個,研發推廣優質高產新種植技術十餘項,促進了農業發展,增加了農民收入,實現了人大代表為人民的諾言。
2018年以來,魚臺縣委縣政府在打造魚臺大米綠色品牌的同時,實施稻田養殖小龍蝦,推廣面積5萬畝,並連續成功舉辦了四屆中國魚臺龍蝦節,魚臺縣被中國漁業協會命名為「中國生態龍蝦之鄉」。「稻蝦共養」成為魚臺鄉村振興的重要發展路徑。由於魚臺大米的特色品質,贏得了消費者信賴,推進魚臺大米特色產業發展,提升了現代農業發展水平,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主持人向榮】為此,張憲民代表向省科技廳申報科研項目,與山東省水稻研究所合作,圍繞稻蝦共養提升工程,實施「稻田生態養殖模式關鍵技術示範」項目,實現稻蝦共養「一地兩用、一水兩養、一季雙收」的立體高效生態農業模式。
【張憲民】在石集農場建立新品種示範區3000畝,引進新品種20個,進行比較試驗。另外,為了加快新品種培育,縮短新品種的研發周期,我們在海南建立了30畝水稻新品種南繁基地,通過南繁基地補充北方水稻育種的空白期,連續多年,育種專家過著候鳥一樣的生活,為我們的新品種爭取了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效益。通過比較品種的抗性、米質、產量、食味等篩選一批米質好的品種進行示範,並對示範品種進行配套栽培技術研究,形成綠色優質稻米和龍蝦共養生產技術規程,推廣到全縣。充分利用水稻與龍蝦之間的生態關係,讓兩者互利共生。龍蝦主要以稻田裡的浮遊生物、害蟲、雜草等為食,減少了水稻農藥噴灑和龍蝦飼料餵食;而龍蝦生長要蛻殼,龍蝦蛻掉的殼和產生的糞便是很好的有機生物肥,可以促進水稻生長,從而培育出綠色健康的「稻田蝦」「蝦田稻」。
【主持人向榮】歡迎大家關注今天的《代表心聲》節目,我是向榮。
今天我們《代表心聲》欄目,邀請到了濟寧市人大代表、山東潤農種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憲民來到節目中。
近年來,張憲民代表積極與天津水稻所、瀋陽農大緊密合作,組建了「黃淮粳稻山東研發中心」「黃淮粳稻研發中心院士工作站」「濟寧市潤農農業科學院」等研發平臺,同時,瞄準黃淮稻區水稻產業發展方向開展新品種研發與技術難題破解。
【張憲民】2015年,我們整合了蘇魯豫皖44家科研單位和大米加工企業,共同組建起了「濟寧市水稻產業戰略聯盟」,探索水稻產業發展的新途徑,研究水稻生產「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的新方法,取得較大突破;組建的「粳稻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科研平臺招引了5名博士、1名院士進駐魚臺合作研發,與陳溫福院士科研團隊的緊密合作,在水稻的品種選育、抗病育種、水稻食味育種、超級稻新品種的選育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我們選育的粳香米、糯香米、功能米等名特優新品種逐步在生產上推廣應用,加快了水稻新品種推廣與更新,為黃淮區水稻產量的提高、品質的改良作出了突出貢獻。目前,我們自主研發的水稻新品種潤農4號、潤農11、潤農303、潤農早粳1號等新品種通過推廣種植,表現突出,產量高、抗性好、米質優,不僅在魚臺,在整個黃淮稻區,深受廣大農民朋友歡迎,2020年,潤農系列品種在山東、河南沿黃、江蘇北部推廣種植300多萬畝,總體效益表現遠超當地傳統品種,2021年潤農系列種子的市場訂貨量和種植面積將會大幅度提升,「魚臺大米」品牌正在叫響全國。
【主持人向榮】作為一名農業科技工作者,張憲民代表時刻把推廣優質高產水稻種植新技術放在心中,帶動一方百姓共同致富。優質高產水稻種植新技術給老百姓帶來了哪些實惠?
【張憲民】首先,解決了農民就業,通過品種改良和轉變種植方式,來轉變了一些人的錯誤認識。由於這些年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佔比降低,農業收入增長緩慢,很多人認為農民依靠傳統農業不能解決生活需要和達到共同富裕的目標。我們就是通過發展現代高效農業,示範和推廣優質高產水稻的種植,不斷加大農業收入,可以留住一部分農村勞動力,不用外出打工,就能實現可觀的收入;其次是新品種帶來的高附加值,尤其是一些特種稻米,價格是普通大米的兩倍,甚至更多,在同樣的土地上,讓農民收益翻倍;第三,我們研究推廣的抗病性強的品種,可以使農民減少農藥農資投入,節約成本10%以上,推廣的輕簡化栽培技術,可使農民減少300元/畝投入,實現節資增效;第四,就是培養了一批新型農民,通過科技培訓,科學種田,轉變了農民、農業傳統的種植觀念,新型農民成為鄉村振興,帶動農村發展的新鄉賢和領頭人,保持鄉村經濟社會的繁榮和蓬勃的發展動力。
【主持人向榮】張總,您所經營的山東潤農種業科技有限公司主要開展哪些業務?為魚臺的經濟建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呢?
【張憲民】我們公司的經營架構,可以概括為「一體兩翼」,以大力發展種業為體,潤農種業是黃淮海地區專業、專注於水稻新品種研發和育繁推為一體的重點種子企業,多項科研成果在這一地區領先,我們要保持這種科技優勢,努力打造黃淮粳稻區種業發展的航空母艦。兩翼,一是發展科技惠農,搭建農科服務體系,做到合理施肥,減少農藥,科學管理,綠色種植;二是拉伸水稻產業鏈,延伸下遊市場,打造魚臺大米的高端品牌,生產高品質、食味佳,能強身健體的好大米、特種米。
尤其在魚臺大米高端品牌方面,我們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藉助魚臺縣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項目支持,我們投資728萬元創建了優質水稻新品種研發中心,引進國內外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科研儀器、檢驗儀器和種子生產加工提升設備36臺(套)。
其中,我們與日本著名的大米檢驗、檢測生產設備加工企業佐竹公司合作,設計定製高端大米加工成套設備,從稻米的田間檢測到加工生產全過程控制。我們通過科技投入和育種人的大國工匠精神,補齊歷史欠帳和品質短板,讓魚臺大米成為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代表性品牌。中國著名的育種專家、中國水稻研究所副所長錢前,在參加魚臺稻米論壇的時候很有感觸地讚譽魚臺大米,「山東有好米,好米在魚臺。」
通過新品種創製和精細化加工,我們要打破東北「五常大米」的神話,回歸70年代魚臺大米的輝煌。
【主持人向榮】張總,公司作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每年為魚臺縣貢獻了不少稅收,也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問題吧?
【張憲民】目前,我們公司的年銷售收入3000餘萬元,因為種業是國家發展的戰略性主要行業之一,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對該行業支持很大,出臺了免除所得稅的政策,鼓勵種業自主發展。作為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我們重點解決農民就業和農民增收,尤其是在扶貧方面,近三年來,我們為唐馬、谷亭、張黃的一些貧困村、貧困戶,無償提供種子和肥料,再高價回收種子,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我們公司共拿出了150多萬元,幫扶了兩個貧困村,277家貧困戶,近5000人實現增收。合理安排貧困人口在公司基地種植管理和種子加工生產崗位就業,安排季節性農民工等,增加工資收入。
我們以一個普通的貧困戶為例,公司無償為貧困農戶提供種子、技術支持,提供配套的專用肥和農藥,每畝地可為農戶節省150元,通過品種改良、提高產量和質量,每畝地可以多收穫100公斤左右,可為農民在產量和品種質量上增收300元。公司高於市場價格回收種子,幾項累計,每畝水稻可為農戶增加收入500元。
通過開展扶貧工作,我們認識到,科技扶貧是脫貧攻堅中最有效、最長效的工作手段,必須通過科技力量,為農民發展助力,激發農民的創造力。作為一名人大代表,通過扶貧攻堅,我也深感肩頭的責任與擔當,永遠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與最基層的農民心連心,讓農民朋友有真正的獲得感。得到農民朋友的真心支持,才是我們企業發展不竭的動力。
【主持人向榮】「盡職盡責幹好工作是我的本職,通過優良品種提高農副產品附加值,造福父老鄉親是我的責任和義務。」這是張憲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在擔任人大代表期間,他履職盡責,參加調研視察、執法檢查活動60餘次,提出意見建議180多條。
「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指明了方向,作為人大代表的張憲民也正以百倍信心推動著優質種業這艘承載著希望的航船,揚起科研創新的風帆,向著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標,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聽眾朋友們,我們今天的《代表心聲》節目就到這裡,感謝您的收聽。也感謝張憲民代表百忙之中來到我們節目中,再見。
【張憲民】聽眾朋友們,再見!
版權及免責聲明:本網所轉載稿件、圖片、視頻等內容僅出於向公眾傳遞更多信息的目的,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公司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jnxww@163.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