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為火石創造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發分享,網站、公眾號等轉載需經授權。
2018年,全球67%的1000強企業和中國50%的1000強企業都已經把數位化轉型作為企業的戰略核心。產業數位化轉型是趨勢,本文就國內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轉型內涵及實踐經驗展開論述,明確數位化是為產業服務的,而整個數位化轉型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一、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轉型的內涵
1. 產業發展集團的業務屬性
產業發展集團與園區共同成長,肩負著推動園區發展的重要使命。我國園區發展歷程是從經濟特區到沿海開放城市,從內地城市再到全國開發的過程。園區類型包括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出口加工區、保稅區和國家級新區等,並向多功能、專業化、綜合性方向發展。
本文中所指的產業發展集團,包括集團化經營的政府園區平臺公司和大型民營產業地產商,是中國城鎮化及工業化的特定產物,也是一種新型的地域經濟綜合體。園區開發過程中,存在政府主導模式、產業地產商模式、產業主體開發模式3種模式,分別代表產業發展集團的三種類型。見表1。
表1 園區開發的三種模式及代表性產業發展集團
地產開發和投融資是產業發展集團重要的業務屬性。無論是國有的政府園區平臺,還是民營的產業地產商,核心業務中都有地產開發,兩者差別僅在於政府園區平臺通常用地產開發的收益去彌補公益性支出,而民營地產商需要用地產開發的高去化去平衡園區產業發展長周期支出。
2. 產業發展集團加速轉型迫在眉睫
「去槓桿」倒逼產業發展集團轉向「輕資產」運營。黨中央非常重視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始終要求守住底線,特別是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地方債務問題是國家重點防範的「灰犀牛」事件,近年來對地方債務的監測分析、預警預測、監管監督不斷加強。
2017年相續出臺了財預〔2017〕50號文和財預〔2017〕87號文,並且不斷加大對地方違規融資行為的處罰力度。同時,「一行三會」掀起了金融監管風暴,通過宏觀審慎和穿透式監管,對銀行使用資金進行全口徑的管理,重資產開發建設的傳統模式已不可持續,對產業發展集團市場化融資能力及實體化經營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地產開發過去高投資、高周轉的重資產模式,在今天的金融環境中會使企業面臨資金和運營壓力,很多企業都在探索輕資產的轉型方向。
高質量發展要求產業發展集團提升園區服務能力。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招商引資形勢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企業服務能力也出了更高要求。園區是與產業變革最為接近的領域,也是每個片區和城市的產業核心載體,產業發展集團作為園區運營主體需要提升園區服務能力,從而提升自身競爭力,帶動區域經濟發展。
園區服務能力包括核心層、平臺層、配套層和社區層4個層面(見表2),其中平臺層指提升產業方向上的產業服務能力,使得園區裡的企業具備更高效率的發展可能,平臺層能力建設對招商效率、企業滿意度、企業發展質量尤為重要。
表2 園區服務能力的四個層面
3. 大數據賦能產業發展集團「強服務」轉型
對於產業發展集團,無論是利用企業化運作機制承擔公共服務職能,還是利用商業手段解決社會發展問題,抑或以平臺化轉型成為地區創新生態生成者,只有形成「大服務」,才有管委會的「小政府」。具體而言,大數據賦能產業發展集團「強服務」轉型的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運營模式調整,二是園區服務能力提升。
輕資產運營模式調整要求產業發展集團提升選址和招商的敏捷性,並以此形成核心能力去整合周邊資源。應用大數據可打破時空限制,在更廣的地域範圍內進行載體標的和企業尋篩,幫助找到具有精準投資意向的企業、助力企業找到效益最佳的投資落地點。
園區服務能力要求產業發展集團沉澱物業資產管理和產業服務能力,通過整合園區物業經營、產業、企業數據信息,挖掘網際網路海量非結構化數據,結合當地的產業特點、區域優勢,分析出亟需解決的關鍵技術瓶頸和所需引入的互補性產業,從而實現產業鏈精準匹配、服務資源的有機銜接。
二、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實踐的典型模式
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實踐包括空間層面、產業層面和業務層面。空間層面一般指智慧園區建設;產業層面包括大數據產業組織與產業服務資源的精準匹配;由於產業發展集團往往有多個不同類型業務,金融、投資、產業服務、園區建設等業務對數據管理有著不同要求,數據資產整合難度較大,通過數位化轉型實現內部業務協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探索。
1. 智慧園區建設
在數位化轉型深入推動的背景下,不少產業發展集團運營的園區開始引入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技術來構建智慧園區,通過對基礎資源與數據的共享,有助於提升企業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對於智慧園區的運營者來說,如何利用園區運營所產生的海量數據,實現智能化的管理,為入駐企業提供更完善、更具針對性、更加智能化的服務,對於提升園區運營管理效果、吸引更多企業入駐具有重要意義。
(1)園區運營管理優化:將園區中分散的、獨立的空間資源、物理基礎設施、信息基礎設施,有機地連接、整合起來,提升園區運營管理效率。
(2)園區企業智能服務:通過分析園區入駐企業的智慧財產權、貸款、投資、法律訴訟、經營風險提示、人才供需、政策申報,精準定位企業短板,分析企業需求,主動為企業提供智能服務推送。
(3)輔助園區企業融資:可以分析企業的當前的業務增長、負債、行業潛力等數據,並按照規模、增長力、創新能力等維度進行聚類分析,針對不同類別的企業進行相應的融資指導。而且,這些數據還可以為金融機構、投資機構給予相應的數據參考,讓園區金融得到更加高效的運轉。
(4)園區企業發展洞察:企業動態全局監測,涵蓋日常運營、發展能力、競爭價值等核心維度,生成實時數據可視化報表,輸出智能輔助分析,助力政府制定科學決策,執行企業監管。
2. 大數據產業組織
產業發展集團的區域拓展與產業布局,需要與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定位緊密契合,不僅要符合當地產業政策、投資強度和生態環保等要求,更需要作為區域產業組織者,在產業細分領域和產業鏈環節上精心布局,對接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科技資源、高端人才開始成為新的招商對象。
傳統的產業招商易受地域空間限制,有效信息的獲取難度很大,海量信息的人工處理效率低,同時招商人員的工作經驗、人脈資源、信息視野和知識結構等難以適應新經濟招商場景。
依託大數據驅動產業招商從「大海撈針」變為「精準捕捉」,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產業鏈精準招商。圍繞集團核心布局產業,開展產業鏈知識圖譜建模,形成區域產業布局的數位化洞察,開展全鏈條、全要素評價,明確產業鏈缺失環節、薄弱環節和優勢環節。
針對產業鏈優劣勢,聚焦重點細分產業鏈,整合創新鏈、資金鍊及人才和空間等要素,聚企成鏈,聚鏈成群,構築「點(企業和項目)——線(產業鏈)——面(產業集群)」相結合的產業發展頂層架構。在此基礎上,通過大數據挖掘分析,洞察園區動態和產業情報,了解企業相關需求,並結合產業鏈分析,更準確地定位產業招商目標,實現基於產業鏈的智能精準招商,提升園區產業鏈競爭力。
通過火石創造招商實踐發現,大數據招商可以更好的進行項目匹配和撮合。通過文本識別、熱詞抓取,智能化、自動化推薦產業情報,為產業發展和招商工作提供智能決策。
圖1 應用產業地圖助力產業發展策略的制定
圖片來源:火石創造
(2)科技服務資源招商。創新驅動成為國家戰略,夯實創新創業的基礎環境,優化創新創業生態系統,還需要引入新型科技創新資源、創業載體及服務機構、科技中介機構及新型產業組織。通過大數據平臺跟蹤科技服務機構、高端人才信息,全面採集細分領域最新的課題、專利、論文中創新成果信息,抽取和識別與重大學術活動、會議信息等相關聯的信息,形成科技服務機構畫像、人才畫像,最終將招商目標從「面」精準定位到「點」,鎖定潛在的科技服務機構或領軍型人才。
3. 產業服務資源的精準匹配
產業發展集團往往運營多個園區、布局多個產業,空間上往往也是分散的。以單個園區整合服務資源的模式很難滿足企業發展中的多元化服務需求。大數據能夠打破空間限制,精準分析供給與需求,進行全面的服務「流程再造」,大數據重構產業服務鏈條有以下兩種應用模式:
(1)專業技術服務平臺社會化運營。依託產業發展集團掌控的技術服務資源,包括園區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入園企業和本地優質服務機構服務資源。通過對服務市場分析,找出需求潛力大的服務項目,形成若干服務包,並向全社會開放,通過大數據分析對供需雙方進行畫像、實現供需精準匹配,使各類創新資源能夠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惠及企業。
(2)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整合模式。選擇重點培育的細分領域,圍繞產業發展要素及企業成長的全生命周期服務需求,通過數位化手段整合內外產業資源,實現產業供應鏈服務、設備共享、資本服務、法務、財務和CRO等服務集成,推動供需匹配,打造覆蓋產業鏈全周期的創新服務平臺,突破企業發展存在的瓶頸,不斷助推企業提升研發能力,幫助企業高速成長及「二次發育」。
三、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轉型展望
2018年,全球67%的1000強企業和中國50%的1000強企業,都已經把數位化轉型作為企業的戰略核心。
1. 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轉型的兩個重要改變
(1)價值創造的改變,即數位化如何幫助園區與企業客戶對接互動,如何從未來的業務運營中創造收益。因此,首先考慮的是服務,不是數位化,數位化是為產業服務的。
(2)組織架構變革,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明確誰為數位化轉型的結果負責。在企業數位化轉型進程中,產業發展集團需要具備快速迭代升級的能力,基於數據驅動業務發展,這就需要建立一站式技術能力、統一的數據管理、快速配置開發業務的能力,依靠數據、算法模型來提升服務效率。
2.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產業發展集團數位化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需要全面洞察市場競爭環境的變化、重新審視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深刻理解數位化商業變革的潛力與挑戰等。結合近幾年中國大中型企業數位化轉型實踐,建議產業發展集團遵循六個步驟來逐步推進企業數位化進程,具體包括:
(1)業務評估與洞察,制定數位化戰略;
(2)打造數位化文化,構建創新性組織;
(3)轉向以云為依託的技術與安全策略;
(4)數位化管理工具和數位化關鍵業務的明確;
(5)構建社會級、數位化商業平臺;
(6)實現數據洞見未來、技術驅動創新。
—END—
作者 | 潘曉文
責編 | 老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