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對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不分青紅皂白關停企業的做法堅決說「不」 治霾在加力 不搞「一刀切」)
不斷追求綠色化,將排放濃度降至最低,企業這樣的環境行為理應得到認可和鼓勵。圖為中國石化西南油氣分公司元壩淨化廠工作人員在檢查排放治理設備。 人民日報 圖
不管幹不乾淨、有沒有必要,打著治汙降霾的旗號,強制過路車輛接受收費洗車服務——陝西彬州亂作為問題,假治汙、真收費的亂象一經曝光,便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近日,生態環境部對此發出通報,明確指出不分青紅皂白搞「一刀切」,不僅沒有產生治汙降霾效果,還嚴重幹擾了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工作。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持續加大,一大批突出環境問題得到解決,但一些地方平時不作為、臨時亂作為,搞「一刀切」的問題也暴露出來。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如何剎住「一刀切」的歪風?記者進行了採訪。
「一刀切」本質是生態環保領域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今年4月起,河北省邯鄲市實行非採暖季差別化管控,炭素行業原則上限產20%左右。但河北瑞通炭素股份有限公司由於治理設施先進,汙染物排放濃度遠低於標準值,在專家評估中拿到了高分值,限產比例僅為5%。
「只要企業汙染治理得好,就能多生產、少限產。」公司總經理陳文明說。
前不久,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關於嚴格禁止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一刀切」的指導意見》,要求各地採取差別化環境管控措施,嚴禁簡單化採取一律停工、停業、停產、停車等做法,並就10個重點領域防止「一刀切」提出了具體要求。
「堅決反對生態環保領域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河北省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河北省環保廳廳長高建民表示,為防止一些地方在推進環境質量改善上急功近利,河北省環保廳牽頭起草了這個《意見》。
「所謂『一刀切』,是指不分青紅皂白,不管是違法還是合法,一律對企業進行關停的做法。」 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吳舜澤告訴記者,從具體行為看,「一刀切」有5類情形:平時不作為,臨時抱佛腳,突擊整改;責任不落實,「掩耳盜鈴」式停業,逃避問責;難題不解決,披上「環保」外衣,借題發揮亂作為;標準不明確,以點概面,連帶打擊;施策不科學,不分類指導,要求不切實際。
比如,某縣在近兩年時間內沒有按照水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時限要求,依法分批有序關閉或搬遷禁養區內的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專業戶,督察組入駐前突擊關停養殖場,「一刀切」關閉搬遷絕大部分養殖專業戶;一些地方制定實施錯峰生產方案,不根據環境績效水平對不同企業分類施策,按照統一比例關停企業,導致錯峰生產對改善環境質量的效果打了折扣,也導致「鞭打快牛」的現象。
「凡此種種『一刀切』行為,本質上都是生態環保領域典型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是懶政、惰政、怠政、庸政的表現,是對環保執法工作的『高級黑』,其根源在於一些地方沒有正確認識處理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係。」吳舜澤說,這既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不便,也違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初心,還損害黨和政府形象,透支政府公信力。
在環境執法過程中發現問題,不能對企業一關了之,要堅持分類整改
對環保「一刀切」行為,主管部門其實早有警覺。今年5月,生態環境部研究制定《禁止環保「一刀切」工作意見》,嚴格禁止「一律關停」「先停再說」等敷衍應對做法,堅決避免集中停工停業停產等簡單粗暴行為。
前不久,生態環境部又出臺指導意見,進一步明確各地要針對性地細化防止「一刀切」的具體措施,加大對相關問題查處力度。河北、江蘇、重慶等地也制定了關於嚴格禁止生態環境保護領域「一刀切」、服務高質量發展的相關政策。
9月27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行動方案》,工業企業將取消統一的限停產比例,實行差別化錯峰生產,嚴禁採取「一刀切」方式。
「生態環境部對違法企業零容忍,從依法行政的角度,分類管理、合理引導;對環保守法企業,公正對待,依法保護合法經營權。反對部分地方在平時疏於監管,導致違法企業長期存在,汙染環境;反對部分地方平時不作為,環保督察、檢查、巡查時亂作為,採取簡單、粗暴的方法,片面處理發展與環保的關係。」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局長田為勇說。
田為勇表示,在環境執法過程中,發現問題,不能對企業一關了之,要堅持分類整改。對於具有合法手續且符合生態環保要求的企業,不得採取集中停產整治措施;對於具有合法手續、但沒有達到生態環保要求的企業,應根據具體問題採取針對性措施;對於沒有合法手續,且達不到生態環保要求的企業,依法依規查處。
中央環境保護督察組將把環保「一刀切」作為生態環境領域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典型問題納入督察範疇,對問題嚴重且造成惡劣影響的,嚴格實施督察問責。
「對那些沒有治理設施、超標排放、環境汙染嚴重的違法企業,嚴格依法整治,特別是停產整治『散亂汙』企業,這都不能稱為『一刀切』。」田為勇說。
依據生態環境守法水平實行差別化管理,須警惕給正常執法潑髒水
今年8月24日,藍天保衛戰強化督查組檢查發現,山東省濟寧市嘉祥正琪水泥預製品廠正在生產,現場砂石原料未苫蓋,存在一定的揚塵汙染,但汙染並不嚴重;8月30日,督查組檢查發現,山西省運城市平陸縣文玲內燃空心磚廠生產過程中存在跑冒滴漏現象,但問題並不嚴重。針對此類問題,督查組現場責令企業立整立改即可,不需要停產整治,企業若能完成整改,就不作為問題進行公開通報和督辦。
這樣的做法給了「犯小錯」企業一個自我整改的機會。
「河北嚴禁『一刀切』,要求監管措施更加精準、嚴謹、細緻,監管標準更嚴、更高,監管力度更大、更實,著力解決企業在汙染防治上『投入多投入少一個樣、排放多排放少一個樣、排放或不排放一個樣』的問題,倒逼企業加大環保投入,實現超低排放,提高減排效能。」高建民說。
生態環境部有關負責人表示,生態環境部將全面落實「雙隨機、一公開」制度(即隨機抽取檢查對象,隨機選派執法檢查人員,抽查情況及查處結果及時向社會公開),實現對不同生態環境守法水平監管對象的差別化管理,對超標企業加大查處力度,對長期穩定達標排放的合法企業減少監管頻次。
河北滄州正元化肥有限公司是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首家實現超低排放的化工企業。「化工行業不同於一般行業,企業生產線多成體系,一環停工就會影響全局。『一刀切』式的停限產對我們這樣環保達標、技術水平高的企業是一種傷害,嚴禁『一刀切』對我們來說是重大利好!」公司總工程師董樵說。
「調研發現,合規、技術進步水平高的企業歡迎依法依規常態化監管,認為這實質上是最大的公平合理。保護合法合規企業權益,為守法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環境,是對高質量發展的有力推動。」吳舜澤說,事實上,嚴格的環保執法督查,沒有對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反而促進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共進。
前不久,陝西西安臨潼區西泉街道整治「散亂汙」企業,於某某和於某經營的企業,均因手續不全、違法生產被查封,生產設備、電閘被貼了封條。於某某蓄意將查封散亂汙企業設備的封條揭下來張貼到自家灶臺上,並拍照在微信朋友圈中大量傳播,引起軒然大波。
「反對不分青紅皂白、不分違法合法的『一刀切』行為,對個別地方出現的問題,要堅決進行糾正。同時,也要警惕另一種情況,一些地方和單位動輒拿環保說事,將正常環境執法說成是『一刀切』,混淆視聽,給環保抹黑。」 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