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
很久以前,一個小和尚獨自一個人住在山上的一座小廟裡。
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觀音菩薩案桌上的淨水瓶添水,夜裡不讓老鼠來偷東西,生活過得安穩自在。
不久,來了個瘦和尚。他一來廟裡,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叫他去挑水。瘦和尚心想,一個人去挑水太吃虧了,便要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水桶,而且水桶必須放在扁擔的中間,兩個人才心安理得。這樣也勉強有水喝。
後來,又來了一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是缸裡沒有水。小和尚和瘦和尚讓他自己去挑水,胖和尚挑來一擔水,就獨自喝光了。
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挑水了,他們也沒有水喝了。
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觀音菩薩面前的淨水瓶也沒人添水了,花草也枯了,老鼠出來偷東西,也沒人管了。
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臺,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救火,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
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每個人都搶著挑水,他們終於又過上了安穩的日子。
這個小故事,相信很多人從小就聽過。
後來這個故事也被改編成兒歌。
兒子最近就一直在聽這個兒歌《三個和尚》,每天嘴裡都在哼哼唧唧的:「一個呀和尚,挑呀麼挑水喝;兩個呀和尚,抬呀麼抬水喝;三個呀和尚,沒呀沒水喝」
有一天兒子,突然問我:「為什麼三個和尚就沒有水吃呢?」
這個問題,還真得值得仔細想一想。
02
「三個和尚沒有水吃」其實是一個很普遍的社會現象。在很多企業中,團隊中都存在。
俗話說「人少好吃飯,人多好幹活」。
人們一直認為一個具有共同利益的群體,一定會為實現這個共同利益而採取集體行動。但是心理學家卻發現,現實往往不是這樣。
三個和尚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這個集體中,那些有利於集體的事情並沒有發生。相反,倒是有許多人自發自利的行為,導致了對集體不利,甚至非常有害的結果。
細想之,原因大致如下(以一個企業為例):
第一,在一個企業中,很多員工總是習慣性地覺得公司中的其他同事沒有盡力工作,或者別的同事沒有自己努力,但是卻拿著同樣的工資或者更高的工資,心理覺得不平衡,那麼為求公平,於是就自己也就不再努力。
第二,員工覺得個人的努力對於公司來說微不足道或者說公司的業績好壞跟個人關係不大。簡而言之就是公司沒有一個衡量員工的努力程度的制度或者考核機制。
就好比「吃大鍋飯」一樣,久而久之,每個員工的付出程度難以衡量,會加重員工的鬆懈程度,他們不再全力以赴。
那麼怎麼讓三個和尚也有水吃呢?其實也簡單。
第一:在公司中,應該科學合理地安排工作,明確各個崗位職能和職責。
第二:物盡其用,人盡其才。
儘量挖掘每個員工的潛能,並把他們放在各自最適合的崗位上,讓每個員工實現價值最大化。
第三:制定明確的目標任務和清晰的考核指標,根據績效考核結果分配利益。
第四:員工在精,不在多。避免人多瞎搗亂,雞多不下蛋的資源浪費。
當員工中出現收益不對稱時,即多勞者的收益比少勞者或者不勞者的收益多的多的時候,那麼多勞者為公司勞動的積極性也自然會越來越大。
而那些少勞者或者不勞者,眼見別人掙得多,也自然會努力起來。
如此這般,「三個和尚」應該也會有水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