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山頭上有座小廟,有一個小和尚住在那裡。他每天挑水、念經、敲木魚,給案卓上觀音菩薩的淨水瓶裡添水,夜裡防止老鼠來偷吃東西,生活過得很自在。不久,有一個長和尚來到這裡,並住了下來。他一到廟裡,就把半缸水喝光了。小和尚讓長和尚去挑水,但是長和尚覺得自己一個人挑水有些吃虧,就要求小和尚和他一起去抬水,兩個人只能抬一隻水桶,為了公平起見,水桶必須放在扁擔的中央,這樣兩人才覺得心理平衡。這樣總算還有水喝。
後來,又來了個胖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裡沒水。小和尚和長和尚叫他自己去挑,胖和尚挑來一擔水,立刻獨自喝光了。從此誰也不挑水,三個和尚就沒水喝。大家各念各的經,各敲各的木魚,觀音菩薩面前的淨水瓶也因為沒人添水,花草漸漸枯萎了。夜裡老鼠出來偷東西,他們三個都看到了,但是誰也不管。結果老鼠猖獗,打翻燭臺,燃起大火。三個和尚這才一起奮力救火,大火撲滅了,他們也覺醒了。從此三個和尚齊心協力,自然也就有水喝了。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這個寓言告訴我們,如果責任不落實,人多反而辦不成事。三個和尚為什麼沒水喝?因為三個和尚都不想出力,都想依賴別人,在取水的問題上互相推諉,結果誰也不去取水,以致大家都沒水喝。
在群體中,人們普遍存在著著一種「責任分散」心理,即隨著責任人數量的增多,責任人的責任感就會相對降低,因為他們會覺得,反正也不是自己一個人承擔,自己完全沒有必要幹得那麼起勁。於是在相互推諉之下,誰都不努力,結果嚴重影響辦事的效率。甚至因為缺乏責任感,還可能導致悲慘事情的發生。
有這樣的一個案例:1964年,紐約發生一起謀殺案,一位酒吧的女經理在公園附近被殺害,而當時附近的住戶中有38人看到女經理被殺的情形或聽到她的呼救聲,但是卻沒有一個人挺身而出。事後,媒體紛紛譴責人們的冷漠。這種現象從心理學上講,叫做「旁觀者效應」,即在緊急情況發生時,當有其他目擊者在場,人們的責任感就會削弱,成為袖手旁觀的看客。
在這種心理效應的影響下,隨著目擊者人數的增加,人們的責任心卻是遞減的。
這樣的心理往往會使人變得懶散和麻木,甚至當看到有人遇到危險,需要幫助的時候,因為有很多旁觀者在身邊,而產生「我不去救,讓別人去救」的心理,最終誰都不願伸出援助之手,造成見死不救的「集體冷漠」的局面。
在具體的工作中,如果個體產生這種心理,則會使工作的效率下降。對於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其責任感就會很強,會做出積極的反應,因為一個人幹活,幹好幹壞責任都要自己的承擔,人們往往會竭盡全力;但如果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明顯減弱,面對困難或者遇到責任往往就會退縮,而且還容易出現偷懶現象,總想著自己不出力或者少出力,而指望靠別人的努力得到好處。
在這樣的心理的影響下,「人多力量大」的法則會被改寫,因為幹活人越多,其效率卻不一定越高,這時候可能會出現「1+1<2」的結果。
因此,我們不能簡單地根據人數的多少來計算效率。兩個人挖一條水溝需要兩天,四個人合作卻不一定能夠一天完成,可能是四天,也可能永遠完不成。這也告訴我們,在具體的實踐中,要善於組織管理,通過一些制度、法則來加以約束,將責任落實到實處,這樣就會減少群體中個體不負責任的行為,提高整體的工作效率,避免人多反而辦不成事的不良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