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金熊獎獲獎影片《同義詞》:如何逃避「以色列式命運」

2021-01-08 澎湃新聞

2月13日下午,離《同義詞》(Synonymes)在柏林電影節的世界首映還有幾個小時,我在凱悅酒店的走廊裡遇見飾演女一號的露易絲·舍維洛特(Louise Chevillotte,成名作是2017年加瑞爾的《一日情人》)。影片媒體場反應兩極化,前一天晚上的日報場至少有一半人中途退場。舍維洛特說:「太棒了,這才是藝術。」看了幾天國內春節檔為打分撕得你死我活的鬧劇,我一時有些不知所措。

《同義詞》獲2019年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頒獎現場。

從主競賽獎項結果來看,評委們應該也有過一些爭論,但最終還是連續第三年在最高獎的選擇中作出了藝術上十分大膽的決定,沒有走安全保守路線。當然,《同義詞》是以色列與法、德的合拍片,在由法國演員朱麗葉·比諾什任評委會主席的柏林,自然是佔盡便宜。製片人薩義德·本·薩義德更是歐美藝術電影界呼風喚雨的人物,曾製作過泰希內、柯諾、波蘭斯基、德·帕爾馬、加瑞爾、範霍文等大師的作品,更與好萊塢關係密切。這些幕後的非藝術因素都不能忽視。

一部自傳性作品

這是以色列導演納達夫·拉皮德(Nadav Lapid)的第三部長片。其前作《老師》()於2014坎城影評人周首映,圍繞一個五歲就會作詩的天才兒童展開,講述他的幼教老師克服重重阻力試圖保護其天分的故事。據導演自己說,孩子的原型就是他自己。美國人去年翻拍了該片,由2017年柏林評委瑪吉·吉倫哈爾(Maggie Gyllenhaal,傑克·吉倫哈爾的姐姐)主演。《同義詞》是前作一種跳躍式的繼續,主人公約阿夫與《老師》中的小男孩同名,他對文字的敏感好像也與小男孩的天分一脈相承。

《同義詞》劇照,埃米爾、約阿夫和卡羅林。Guy Ferrandis / SBS Films。

年輕的約阿夫為逃離以色列暴戾而壓抑的環境來到巴黎。他拒絕說希伯來語,開始用同義聯想的方法背法語字典,試圖在法國的語言文化中逃避過去的創傷,改變自己的身份。從第一天起,法國對他就是殘酷的,但也在機緣巧合下結識了想要成為作家的富二代埃米爾(昆汀·多勒邁爾Quentin Dolmaire飾,成名作為2015年德斯普裡欽的《青春的三段回憶》)及其女友卡羅林(舍維洛特飾)。他們為約阿夫將法國的大門打開了一道縫。貧乏的物質生活之外,約阿夫時常與埃米爾見面,分享他過去的經歷,給缺乏生活經驗的法國小夥提供寫作素材。埃米爾則與他分享書籍、古典音樂,當然還有物質上的資源。

劇本顯然根據拉皮德自己的經歷寫成。他在以色列國防軍服役結束後,到特拉維夫讀哲學,當上了體育記者,並像父親一樣開始寫作。其父是個小有名氣的偵探與犯罪小說作家,也參與了該片的劇本寫作。拉皮德去國的理由與片中人物幾乎一樣,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要逃避「以色列式的命運」。他說走就走,準備時間只有十幾天。落地後沒有任何居留許可,等於是黑在了法國,靠打零工為生,非法身份不能籤勞動合同,也就沒有法律保護。

為了重現這段經歷,拉皮德在選角時沒有走捷徑去找法希雙語的演員來裝口音,而是把劇本翻譯成希伯來語,在以色列找不會法語但願意學的人。當時還在讀戲劇學校的湯姆·梅西耶(Tom Mercier)就是這樣被他發現的。飾演約阿夫的梅西耶有一個看上去很法語的姓,因為其父是來自法國西南部的猶太人。但父母在他很小時就分開,由生長在以色列的母親帶大,他幾乎只會說希伯來語(英語比較差),卻同樣嚮往法國文化。

拉皮德甚至沒有讓梅西耶到法國親戚家去學法語,而是在以色列上了兩個月課,然後就靠讀法文書和影視資源自學。整整一年,梅西耶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幾個小時,看文化頻道ARTE、聽France Culture和France Inter廣播,更把法國電影從谷克多到新浪潮看了個遍。這樣才能符合人物的心理狀態:他並不了解法國社會,他要的是那個文化符號中的法國,那個兼容並蓄、自由博愛的烏託邦,從而最終與真實的法國發生了衝突。

不可避免的政治解讀

導演就像約阿夫一樣,生命體驗太豐富,有說不完的故事,不需要太多杜撰。但人們在面對這些離奇故事的時候,往往不會像埃米爾那樣聽得津津有味,更多是像卡羅林那樣對其進行符號化的解讀,認為敘述者別有用心。拉皮德在記者會上說,希望大家不要只看到政治,而是首先將影片看作一個人性、藝術和存在意義上的宣言。

《同義詞》劇照,約阿夫。Guy Ferrandis / SBS Films。

《同義詞》在視聽語言上也是明顯的個體敘事。片中的地點和城市都是碎片甚至抽象的,基本上只有諸如麵包房、地鐵站、咖啡館和建築細節,讓人看出些巴黎的端倪。約阿夫在街頭邊走邊背同義詞的時候,手搖鏡頭不僅有明顯的不規律運動襯託其心境,也用非常狹隘的主觀視角限制了鏡頭對街景的捕捉,逼我們通過約阿夫的眼睛看巴黎。聲音上也是主觀壓倒客觀,我們起初並不知道那一連串同義詞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還是喃喃自語,但它覆蓋住都市街頭的嘈雜,幾乎成了上帝角度的畫外音。

視角由主觀轉客觀後,鏡頭又死死盯住主角,製造一種孤獨和梳理感的同時,拒絕任何除了個人體驗外的解讀。就連世人熟識的聖母院,都在主角反覆強調「不能抬頭」的主觀鏡頭下變得有些陌生。西岱島上一年365天絡繹不絕的遊人也不知所蹤。那是約阿夫的聖母院,那個時空只屬於他,哪怕鏡頭拉出來用客觀視角拍他,場景內部的安排也只屬於他自己的心理活動。

但這一切也許很難說服猶太保守主義者,跟他們解釋這些往往是秀才遇到兵。幸好他們的媒體還是講道理的,頒獎典禮後的發布會上,以色列記者群情昂揚,有一位說那是他人生中最激動的時刻。此前以色列電影唯一一次問鼎三大,是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上毛茨的《黎巴嫩》(),一晃十年過去了。截止周日,以色列英文媒體的報導都還比較正面,民族主義的反撲還沒有開始。但那應該只是個時間問題。

首當其衝的就是製片人薩義德的阿拉伯人身份,他自己可能也知道這一點,在發布會上反覆強調自己是為作品的美學所動,藝術和情感比任何政治都重要。薩義德出生於突尼西亞,成年後才來到法國。但這一半身份也幫不了他的忙,法國近幾年面臨日益嚴重的反猶威脅,猶太社群受到阿拉伯人和白人兩股極端分子的夾擊,導致大量猶太人離開法國,其中有很多就是去了以色列。這種「抹黑」以色列的電影,可能面臨與前年毛茨《狐步舞》()同樣的命運,雖然在電影節上大熱,卻在右翼輿論攻擊下,票房和奧斯卡都表現平平。

根據美國專業雜誌《綜藝》的報導,《同義詞》還有以色列國防部的投資,可能與片中幾場主人公服役期間的閃回戲有關。讓人不禁想起俄國文化部投資諷刺普金的《利維坦》(Левиафsан,2014)。但拉皮德要攻擊的,不是一個具體的政治力量,而是意識形態對民族性更深層次的構建,一種危險的社會心理和集體無意識。

消解崇高

導演和他參與劇本寫作的父親都提到以色列的極端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這個國家要求你無條件地愛它,不能有任何猶豫、懷疑,必須完全忠誠,不允許質疑。」這是一種宗教式的狂熱,而它之所以能夠有效地洗腦,一方面是對猶太人受害史的反覆強調,另一方面是通過社會話語成功地建構了一些價值的崇高性。更可悲的是,這並不是以色列獨有的問題,很多國家都有「恥辱史敘事」並攻擊「不愛國者」,把本應是中性概念的身份認同變成了道德綁架和思想囚籠。

《同義詞》劇照,約阿夫、埃米爾和卡羅林。Guy Ferrandis / SBS Films。

面對這種正統的崇高,硬碰硬是以卵擊石。唯一有效的手段是用一系列荒誕、低俗、情色的手段解構這些價值的內在意義,把崇高消解在尷尬的笑聲中。對荼毒以色列社會的暴力傾向和男性沙文主義,片中有不少滑稽的呈現和譏笑。約阿夫在以色列使館找到保安的工作,結識了奧萊利昂(Jonathan Boudina)。後者有一場辦公室的打鬥戲,加上約阿夫的喝彩,在整個敘事中突兀尷尬,諷刺尚武價值的不合時宜。還有奧萊利昂過度展示猶太身份的鬧劇場面,以誇張的手法把民族主義的荒謬放大,讓所謂愛國主義的崇高性從內部土崩瓦解。更為諷刺的是,他的名字Aurélien是純正的法語,拉丁詞根,很可能是二代移民,卻比有著希伯來文名字的約阿夫更熱衷於彰顯自己的猶太身份。

片中也有比較嚴肅的「反擊」,但是需要觀眾深入思考,有點像法國學院派的作風,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比如一段不斷反覆的《伊利亞特》故事,約阿夫更同情失敗者赫克託耳而不是勝利者阿基裡斯,導演說是對以色列集體心態中不接受失敗的反應。這在熟知荷馬故事的歐洲人眼裡顯而易見,因為從來沒有人質疑過赫克託耳是個英雄,不接受悲劇英雄的以色列文化是缺乏人性的。在西方文化的兩大源頭中選擇希羅神話而非基督教經典,特別是避開猶太教舊約,也是導演的一個小心思,讓主角徹底從母文化中叛逃出來,進入到言必稱希臘的巴黎知識分子狀態。

這樣的消解同樣也作用於法國文化和集體意識,入籍課程的場面就是最好的例子。那是一個集中將民族價值觀用大白話大言不慚地闡述出來的場合,一套一廂情願的自我建構和想像。燈光、鏡頭和構圖把整個教室弄得呆滯、死氣沉沉,法蘭西的理想還沒有實現,就在自我構建的崇高中僵死了。也沒有誰比被暴力洗腦的前以色列士兵更適合演繹《馬賽曲》之血腥的了,革命戰歌迅速與以色列軍國主義合二為一。埃米爾和卡羅林的臉譜化塑造也是這個作用,把法國社會上層的空虛、僵化無限放大,連埃米爾正在寫的書都叫《死氣沉沉的夜晚》(Les Nuits de l』inertie)。

「我嚴厲地批評以色列,但同時也與它密不可分。」拉皮德說,「這種關係越緊密,批評也就越猛烈。」而巴黎則是他「發現」電影的地方,他在那座城市中萌生了要拍電影的想法,而且還要拍「有意義的電影」。對虛偽價值的崇高性進行解構,可能是最有意義的電影,也是他對這兩個國家愛恨情仇的一種了斷。

身份的焦慮

與大多數跨文化創作者一樣,拉皮德最好的作品總是圍繞身份認同展開。梅西耶甚至說,在他看來,導演和片中人物學習法語並不是為了法國文化,而只是為了逃避以色列的身份認同。以色列和其他具有綁架性質的民族文化是一種身份的牢籠,要突破它們有時只能訴諸暴力或其他極端手段,比如拒絕說希伯來語。

《同義詞》劇照,約阿夫。Guy Ferrandis / SBS Films。

導演則說,語言是人的身份中唯一能通過個人努力來改變的部分,對於其他東西比如肉體,我們無能為力。主人公唯一被迫說了希伯來語的一場戲,不是與家人通話也不是在以色列使館工作,而是在失業後走投無路做裸模時,在僱主的要求下不得已而為之。對方想要的是陌生語言提供的異國情調,與他肉體的功能完全一致。在社會階級和生存壓力的逼迫下,他的肉體和語言重新統一,共同扮演法國想像中的異域形象,肉體和精神同時被侵犯、物化。

實際上絕,大多數人都無法接受身份和價值中的不統一,所以影片最終還是回到徹底逃避原生身份的不可能。掌握「同義詞」的能力直接反應詞彙量,法語寫作更是對不重複用詞有一種病態的偏執,背字典式的學習昭示的是一種對融入當地社會的極端渴望。只是當融入的目的只是逃避過去,約阿夫對新文化就也不能產生絕對的忠誠,因為他只忠於一種不存在的理想,一個作為文化符號的語言和社會。

所以重要的不是去到哪個國家或學了哪門語言,而是以生命體驗重塑自己的身份。這是一種獨一無二、複雜立體的身份認同,它不需要遵循任何民族國家或種族宗教的教條和規則。所以約阿夫的講的故事不能送給埃米爾,不是因為他懷舊了,要從法國文化回到以色列認同了,而是因為那是他的個體敘事,是他之所以為他的原因。

現實生活中,拉皮德徹底法國化的嘗試並不成功,而且語言越流利,越容易被人當作異文化的代言人。這是每個在海外生活的人都有的經歷。最後當他走投無路心灰意冷的時候,一家以色列出版社想要出他的小說集,於是拉皮德暫時回到以色列。這是他與法以兩種文化同時和解的開始,也是他找到自己身份的開始。如今的拉皮德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跨文化人,在多種文化間遊刃有餘。

梅西耶也算是他從以色列帶出來的。這個讓人眼前一亮的小夥子,拍完銀幕處女作就留在了巴黎,學習法語,與父親的文化背景重建聯繫。「我想先從這部片子裡走出來,」梅西耶說,「這個角色太難演了,我得全力以赴毫無保留。」但他並不知道自己應該去什麼地方,也不知道下一個項目在哪裡。以色列也好法國也好,或者是其他國家,只要有合適的劇本和角色,他都願意去。有備而來又心態良好的他,路會比拉皮德好走很多。

我很好奇在《同義詞》之後,到底有沒有人來找過他拍其他片子。他有些失望地說,只試過一次鏡,是旅居紐約的以色列導演伊藤·福克斯(Eytan Fox,《我的軍中情人》2002,《水中行走》2004)的新片《轉租房客》(Sublet),有機會跟拿過託尼獎和艾美獎的美國演員約翰·班傑明·西基(John Benjamin Hickey)演對手戲。但導演最終把機會給了更新的新人尼夫·尼辛(Niv Nissim),本月底就要在特拉維夫開拍。

不知道他一肩挑起的大男主戲拿下金熊會不會改變這樣的境況,但就目前而言,由於語言的限制,梅西耶還只能在以色列人的圈子裡原地打轉。哪怕是身份中可以改變的一環,也不是說變就能變的。我又留意了一下他留給我的電話,是個+972開頭的以色列號碼,而他已經定居法國一年多了……

相關焦點

  • 伊朗影評人票選2019年度佳片,以色列影片《同義詞》上榜
    伊朗影評人票選2019年度佳片,以色列影片《同義詞》上榜 澎湃新聞記者 程曉筠 2020-01-08 16:17 來源:澎湃新聞
  • 柏林金熊獎,一部拆分組裝,逃出生天的伊朗電影,關於選擇和代價
    2019年柏林電影節上,這部被分拆成四部分,幾個助理導演各領一部,帶領攝製組輾轉各地,後期合成成品,歷經曲折送出參展,一舉榮獲最高榮譽柏林金熊獎,這是第三部獲得柏林金熊獎的伊朗電影。而彼時導演默罕默德·拉索羅夫還在國內被監禁,並受到終身禁拍電影的處罰,不能出席頒獎儀式。他的侄女巴朗,也是片中的女主角代他領獎。這是一部什麼樣的影片,獲得如此「待遇」?
  • 跟隨這部獲獎紀錄片,關注中國邊緣村落的命運
    影片通過對村裡民生、民俗、農事的呈現,講述農民個人命運的變化和山村面貌變遷的故事。影片中也有我母親的鏡頭,她2018年也是生了一場大病,現在跟鏡頭中的形象相比,也衰老了好幾歲,拍攝的那一年也是我跟母親相處最長的一年,母親的音容笑貌永遠駐格在影像當中了,我也遠離了土地,但就是那片熱土養育了我,無論村莊命運如何,我永遠不會忘記那片熱土,那是我的根。
  • 2018年12屆FIRST電影展獲獎得獎影片作品名單完整版
    今年的競賽評委會匯集導演、編劇、攝影、製片、音樂家、藝術家等多元身份的評委,他們對提名影片的判斷因此產生碰撞,在發布會現場,媒體嘉賓們也提出了不同面向的問題。  面對「不同領域的評委如何確定討論脈絡」的問題,紀錄片導演周浩坦言:「好的紀錄片是有趣的故事、有趣的人物、有效的傳達,這就是衡量標準。
  • 跟著最新獲獎影片去旅行 「2018奧斯卡旅遊攻略」發布
    紅網時刻3月8日訊(記者 何超 通訊員 黃楊)剛落幕不久的奧斯卡進入「90高壽」,除了劇情和獎項之外,旅行者更關心這些獲獎電影是在哪兒拍的馬蜂窩旅遊網近日發布的《2018奧斯卡旅遊攻略》,盤點了本屆奧斯卡獲獎作品取景地中最受中國遊客歡迎的景點和目的地。它們伴隨著一部部經典電影進入中國遊客的視線,並逐漸形成新的旅遊消費熱點。 奧斯卡作為全球電影行業的盛宴,其獲獎作品也往往收到旅行者的關注,本屆奧斯卡為人們提供了大量的旅行靈感。
  • 「類型影片」的解讀與反思
    對於40年前的那場伊朗人質事件,人們記憶猶新,奧斯卡獲獎影片《逃離德黑蘭》(Argo,2012)正是根據這一事件改編而成。 拍假電影比真電影還難  2007年,美國《連線》(Wired)刊登了一篇名為《中情局如何依靠一部假冒的電影將美國人帶離德黑蘭》的文章,引起了好萊塢導演新秀、演員本·阿弗萊克的注意。5年後,小本自導自演的影片《逃離德黑蘭》在北美熱映。
  • 奧斯卡獲獎影片《極速車王》高分開畫 復工新片評分最高 演繹有...
    北京時間8月10日消息,由中影/華夏發行,美國迪士尼影業全球呈現,二十世紀福斯影業出品的奧斯卡獲獎影片《極速車王》於上周五在中國內地高分開畫,收穫淘票票9.1分的優異口碑,成為復工以來新片評分最高。點擊獲取影片更多資訊奧斯卡級別的人物演繹,身臨其境的賽車場面,《極速車王》作為近年來最值得一看的大銀幕電影,收穫廣大影迷一致好評,現正狂飆熱映中。高分起跑 超強口碑領跑新片 《極速車王》自2019年頒獎季登陸北美以來,就先後收穫了CinemaScore A+和爛番茄指數92%的優異口碑。
  • 第92屆奧斯卡獲獎名單出爐:《玩具總動員4》《火箭人》等獲獎及...
    正在愛奇藝熱播的《玩具總動員4》和《火箭人》分別斬獲最佳動畫長片獎和最佳原創歌曲獎,獲得本屆奧斯卡提名的《復仇者聯盟4》《沉睡魔咒2》《獅子王》等影片也均已經上線愛奇藝播出。  《復仇者聯盟4》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提名,該片全球累計票房突破28億美元,是全球影史第一部票房破28億美元的影片,目前該片在愛奇藝評分為8.5分。由安吉麗娜·朱莉、艾麗·范寧主演的《沉睡魔咒2》獲得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獎提名,講述了魔女瑪琳菲森和愛洛公主的關係受到愛洛公主未婚夫菲力王子的母親英格瑞斯女王的挑戰,從而影響到人類與精靈兩個種族之間和平的故事。
  • 獲獎佳片《盲琴師》上影節瞬間售罄 名導馬切伊新作再獲青睞
    電影《盲琴師》導演馬切伊·佩普日察由導演馬切伊·佩普日察執導,大衛·奧格尼克領銜主演,波蘭殿堂級爵士鋼琴家與音樂製作人萊謝克·莫斯德擔任編曲,講述天才盲人鋼琴家對抗不公命運的傳記類獲獎佳片《盲琴師》(暫譯),繼接連斬獲波蘭各大電影節多項大獎後
  • 沙特前腳譴責以色列侵佔土地,轉身批評起巴勒斯坦無禮
    中東多國巴勒斯坦對阿聯與以色列建交相當不滿,認為只會鼓舞以色列推進佔領政策和對巴勒斯坦人的侵略。可惜沒什麼用了,阿聯代表團已經在2020年10月訪問過以色列,在美國財政部長和其他美國官員的陪同下,雙方進行了一次僅5個小時的訪問,但是達成了四項協議,涉及投資,科學合作,民航和免籤證。
  • 近十年來奧斯卡最佳影片集合,一部一句經典臺詞
    奧斯卡獎至今已經走過了92個歲月,其中評選出許多優秀的影片,接下來小編就盤點一下最近十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喜歡看電影的可以去看看,不喜歡看電影的也可以將這些當成一個小知識哦!
  • 曾經的死敵,爭先恐後向以色列求購武器
    "鐵穹"移動式防空飛彈系統。(圖/Rafael) 據美國《陸軍情報網》援引以色列《地球報》的消息報導稱,目前,以色列和周邊多個阿拉伯國家,陸續實現關係正常化,阿以矛盾得以緩和。並且,陸續有多個中東國家開始嘗試購買以色列產的先進武器裝備,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色列著名的"鐵穹"移動式防空飛彈系統,這個系統號稱"火箭彈殺手"。
  • 盤點十年奧斯卡:誰是最佳影片?
    導演是法國人麥可·哈扎納維希烏斯,此前名不見經傳,憑此片一舉成名,獲獎無數,風頭無二。要知道這可是按默片拍的。據說導演一直對默片情有獨鍾,所以才想要整一部復古風的電影。在大師眾多,理論深遠,每每把藝術立於商業之前的法國影壇,但他並不是那種把新浪潮和風格化掛在嘴邊的導演,正相反,在他的從影經歷裡,商業片,類型片才是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
  • 同文不同義:日語對於中國人來說真的容易學嗎?
    雙音節詞則更有意思,下面這組例子,均是用日文的既有詞來注釋中文的新詞,完全是一種時代差的反映,而被釋義的新詞,之後也逐漸被日語吸收,兩者現在構成了一種類義詞的關係。同文並不同義可日語畢竟還是外語,也有很多「目不能通」的地方。它有一些獨特的漢字用法,或難解其意,或誤讀錯解,著實讓中國人頭疼懊惱。
  • 「影集」以色列太空飛行器墜毀前發回了一張自拍照;鎌倉高校前禁止拍照?
    2、以色列太空飛行器墜毀前的自拍照繼前蘇聯、美國和中國的太空飛行器先後在月球成功著陸之後,第四個將飛船送到月球的以色列並沒有成功,但是,以色列太空飛行器撞到月球前它留下了墜毀前的最後一張照片。以色列太空飛行器「創世紀(Beresheet)」是第一個私人資助的月球任務,它的目標是在月球上實現軟著陸,以使以色列成為第四個實現軟著陸的國家。但在登陸最後時刻,太空飛行器與以色列的控制室失去了聯繫。「創世紀」號太空飛行器的引擎在離月球表面約10公裡處停止工作,並以每秒130多米的速度撞向月球。
  • 《農民工》等21部「金麥穗」影片送下鄉演3000場
    從《我們村裡的年輕人》,到《喜盈門》、《紅高粱》、《秋菊打官司》,直至本屆「金麥穗獎」最佳故事片獲獎影片《農民工》,這些影片都努力站在歷史的高度,記錄時代變遷。所以有專家坦言,說農村題材「土」,是個誤讀。「當鄉村的民風進入影像藝術,特別能營造意境。農村題材應該像國外的一些著名影片如《雲中漫步》一樣,將鄉村之美呈現出來。」
  • 以色列2020年度創新報告|以色列_時政|班傑明·內塔尼亞胡|新冠...
    編者按:以色列作為享譽世界的創新國度,倍受中國科技企業矚目。2020年新冠疫情使人類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儘管如此,以色列經濟和創新發展表現依然強勁。研究新形勢下以色列的創新發展狀況在今天有著重要意義。值此歲末年初,高創國際聯合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以色列中心等多家中以創新生態聯盟成員單位,對相關數據採集跟蹤梳理研判,編輯形成以色列2020年度創新報告,發布如下。
  • 南哲遊學 | 在以色列深處
    赴以色列教學實踐活動報告(三)當飛機在晨光中降落在特拉維夫本-古裡安機場時,近半年來心中日益蔓延的空洞一點一點地被充滿。當出發的時刻越迫近我就越不願去幻想一切有關以色列的東西——你得先把所有的想像空出來,才能承受這個國度將會帶給你的比想像更遼闊的一切。
  • 《送你一朵小紅花》熱映:中國式家庭的笑與淚
    易烊千璽飾演的韋一航,遇上了劉浩存飾演的馬小遠,看似是互相救贖的愛情故事,但其中有關中國式家庭的共鳴,才是我落淚的原因。什麼是中國式家庭?中國式家庭的相處模式就是:我愛你,但是我說不出口,全在我的行動裡。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得癌症,相當於被宣判了「死刑」。而「死亡」這個詞在傳統的中國式家庭中是個禁忌詞,這就形成一種很微妙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