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有點不同尋常的2019年,「進退兩難」是很多企業領導人、高管的普遍狀態。
過了40-45歲,你還敢不敢重新出發?
進退兩難。
這些陷入「進退兩難」的領導人絕大部分都是中年人:準中年人40-44;標準中年人45-54;資深中年人55-59。
尤其是這屆45-54歲之間的標準中年人,很多都身居要職。這批人的鬥志,對他們所在組織的命運是至關重要。放大了說,對整個國家和社會來說都至關重要。
但是,他們卻普遍陷入「進退兩難」。為什麼呢?
明顯的原因是能力焦慮。能力焦慮就是,對於該做什麼非常清楚,但是在能力方面有肉眼可見的差距。過去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好像一下子都失效了。不僅沒用,甚至還是障礙。與能力焦慮相關的是對所領導的企業的生存焦慮:能力不改進,企業能否繼續生存?
不大容易看出來的是存在焦慮。什麼是存在焦慮?就是保安經常問我們的三個問題:你是誰?你從哪裡來?你到哪裡去?更具體地說,就是自己是不是在做著自己認為有意義、自己喜歡的事情?
也就是說,該做的事情是不是想做的事情?即使對於該做什麼非常清楚,但如果不是自己認為有意義事情,你就不會真正提起精神去改變自己。在這個狀態下,責任感已經很難提供足夠的動力(因為沒有個人生存焦慮)。
如果只有能力焦慮,問題還簡單一些。但是,如果既有能力焦慮又有存在焦慮,不陷入「進退兩難」基本是不可能的。再加上與年齡相關的「中年焦慮」:精力不如從前、上有老下有小、進入更年期等等,「進退兩難」不僅難以規避,而且還非常生動和立體。
這一波普遍的「進退兩難」,與國家、社會的發展也直接相關:發軔於1979年的改革開放也即將40周年了。這批中年人是伴隨著中國經濟高歌猛進的40年而成長起來的,尤其是45-54之間的這屆中年人。
這一屆中年人既貢獻於高歌猛進的發展,也享受了很多高歌猛進發展的成果,同時創造了很多高歌猛進帶來的問題。
具體來說,這一代中年人幹過很多高速度低質量的事情,那些低速度高質量的事情卻沒怎麼幹。這批中年人似乎用了20%的努力得到了80%的好處。低懸的果實都已經被摘的差不多了。越來越多的情況是,我們需要用80%的努力來摘那20%的果實。
過去的忙碌感以及80%的好處所帶來的刺激感掩蓋了存在焦慮,過去那種高歌猛進的環境掩蓋了能力焦慮。過去的成功使得「退」成為「可能」的選項,現在的年齡使得「退」成為「合理」的選項,企業積累的各種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問題讓「退」成為了一個「聰明」的選項。
於是,「進退兩難」變成了普遍現象。
當領導人在「進退兩難」中徘徊蕩漾的時候,其所在組織也跟著徘徊蕩漾。而且,這一徘徊可不是一天兩天,很可能是三五年。在這三五年裡,不僅會放走很多機會,而且很可能連過去的成功都守不住。
究竟是進,還是退?
實際上,如果要選擇「進」的話,該做什麼、該怎麼做,這屆中年人自己都知道得很清楚。這個世界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信息反饋:該被指出的毛病都被坦誠地指出了;該怎麼改進別人也都誠懇地提出意見和建議了。
他們缺的不是潛力、自知、智慧、良師益友。
他們很多時候缺的是心力、願力、勇氣。
如果我們把60歲當一個停止工作的坎的話,那麼確實這屆45-54歲的中年人應該「考慮後事」了。這屆中年人的父母那一輩人,就是這麼生活的。但是,如果以健康地工作到70歲為目標的話,這批45-54歲的人還有15-25年的時間。15-25年還是很長的。
實際上,很多人工作到45歲的時候,也就總共工作了20-25年而已。如果能夠健康地工作到70歲的話,職業壽命瞬間被延長了一倍以上。工作到七十歲以上的企業家也屢見不鮮。
重新出發一定要從心出發。
對於中年人來說,重新出發的目標不應該是奪回青春,而是要找到那種「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
找到「從心所欲不逾矩」的自由,需要勇氣。
關鍵在於讓工作及生活與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充分融合。
找到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這件事是每個人都要面臨的挑戰。只是,這屆中年人必須直面這個問題。青年人還可以沉醉在各種新鮮刺激中,延遲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上一屆中年人絕大部分還真沒有探討這個問題的奢侈。
做與自己使命願景價值觀相匹配的事情,過與自己使命價值觀相匹配的生活,那才是真正的酷,從心所欲的酷。青少年的時候誰還沒有點理想啊?不過,那個理想大部分就是熱情和空想。到了中年的時候,還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工作和生活那就彌足珍貴了。
領導人發現了自己真正的使命願景價值觀,其所領導的公司才可能有使命願景價值觀,成為真正的組織。一個有了使命願景價值觀的組織會幫助很多員工減少了生命焦慮和能力焦慮。這也是這屆中年人保持鬥志的重要意義之一。
還有另外一個方面,是我認為這屆中年人必須保持鬥志的原因:我總覺得這批中年人,有些事情還沒有幹,有些責任還沒有盡到。具體來說,就是那些高歌猛進所帶來的問題,怎麼也得梳理一下再交棒吧?作為領導者,你希望交給他人什麼樣的組織?
當然,我也不能一味的「勸進」。如果現階段的「退」與自己的使命願景價值觀更加匹配,那就不埋怨、不糾結地退。甚至,沒想清楚的「退」也是可以的。彎路也是路。誰的人生不走點彎路呢?
我還要特別提醒一下那些處於40-44歲之間的「準中年人」。你們就不要想著「退」了。這麼說吧,等到你55歲的時候,你一定更可能後悔你40歲的時候不敢想、不敢拼。
等到你70歲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你40歲的時候是多麼的年輕。「40歲不努力,70歲徒傷悲」。
最後,請允許我來分享一首比較通俗的古詩:寧欺白須公,莫欺少年窮。終須有日龍穿鳳,唔信一世褲穿窿。
意思是:寧可看不起沒錢的白頭老翁也不要看不起貧窮的年輕人,因為少年人前途不可限量。少年人如果努力遲早有天會飛黃騰達的,就不相信一輩子總是穿著有破洞的褲子。
那時候,人生似乎只有少年和老年。但現在,真的有一批可以承上啟下的「中年」了。
欺負白須公肯定是不對的,但只有一句「莫欺少年窮」就很不全面了。
我認為這首詩應該改成:「莫欺少年窮,莫笑中年勇」。
不要嘲笑中年人的勇氣。當然,關鍵是自己不要嘲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