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棚路是條很不起眼的小路,東連幸福路,西接新海路,位於寶利商業街南側。考棚路因清代考棚而名,乃海屬之地學子科考之地。說到科舉世人都知道,那是古時為朝廷候選官吏而制定的一種選拔辦法,讀書人通過科舉而入仕途,報效朝廷,加官進爵,榮宗耀祖。科舉是那時讀書人上升的唯一通道,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科舉考試自隋朝大業元年,也即公元605年開始,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停廢,前後經歷了1300年。
考棚就是科舉考試的場所,科舉時代各州、縣都建有考棚。古時官辦的學宮課堂不過10餘位學生,至於民間私塾課堂,學生僅有三五人,多不過十來人,所以授課的房間一般不大。若考試同時要容納那麼多學童,不能滿足使用,便產生出了專供科舉考試的場所,即考棚。古代地方科考一年僅有幾次,一些州縣受條件所限,考前根據考生人數,臨時搭建簡易棚子作為考場,考後拆除,是為考棚的由來。考棚多為單人一舍,也有分前後兩捨得,前舍可伏案,後室供起居。考棚編號以千字文:「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依次作序。考棚三面是牆,敞口無門,每排數十間,排距不過6尺,棚高6尺、深4尺、寬3尺。號舍內置兩塊木板,上下交錯插入牆溝,上板為案桌,下板即為座凳。
海州考棚範圍東至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樓,西達新海路也即原海州高級中學西側,南到秦東門大街北臨考棚路。海州地處淮沭河流下遊,土地貧瘠旱澇頻發,田地荒蕪民不聊生,教育甚是落後。清嘉慶七年以前,海州風氣僻陋科舉不振。自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至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的141年間,海州只有揚純、凌廷堪二人鄉試中舉,且凌廷堪又屬安徽歙縣籍,後自海州赴江南貢院鄉試,故《嘉慶海州直隸州志》未有錄入,只能算是中舉一人。科舉不振,激發歷屆州官圖治,州署在赴考路上興建文峰塔,修葺文廟,改山名為孔望山,都是希冀藉助聖力改良文風,興文倡學祈盼福音,一改海屬之地文化落後之貌。海州作為直隸州,一直沒有自己的童試場所。生童科考都要遠赴淮安應試,長途要五百餘裡,短程也有三、四百裡,遇水渡河逢田跨溝,艱辛自不必言說,費時費力費財,影響了海州科舉之勢。
鄉賢士紳不斷呼請在海州開設試院,方便學童就近應試。公元1802年,時知州唐仲冕於州城西北,在原明守御千戶所地址上興建石室書院,也即原海州高級中學地段。據《嘉慶海州直隸州志》記載:建講堂五間,堂測齋房東西各三間,堂前東西考棚九間。這是海州首次出現考棚,這考棚僅是生員學習場所。到了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為將石室書院建成試院,知州唐仲冕又擴建海州考棚,後任知州師亮採接手續建,前後共建考棚850間。
作為石室書院的附屬建築,海州考棚四周挖有圍溝,東西各建有石橋方便出入,考棚有大門、儀門,建有大堂,海州歷史上第一次科舉考試,便是在這新建的考棚中舉行的。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江蘇學政浙江紹興人莫晉親臨海州,主持海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33年後到了道光十八年,也即公元1838年,知州王用賓又增建號房430間,至此海州考棚達到1280間,可容納海贛沭千餘名考童應試,海州考棚在淮沂一帶也算是頗具規模的了。
海州考棚的建成使石室書院成為試院,方便了海州學子歲科考試,學政親臨執掌院試,激發了地方學風振奮,使海州科舉教育邁上臺階。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到科舉廢止的光緒三十一年,也即公元1905年,近百年間海州考棚共舉辦院試34場,江蘇學政親臨海州33次。海州學童在這百年間,通過海州考棚共走出34位舉人、4人進士、17人恩榜、9人拔貢、20人恩貢。這與嘉慶十年之前的百年相比,變化是相當之大。從海州考棚走出的,後來大都為朝廷重臣、海屬名人。如 「板浦二許」許喬林、許桂林,清乾嘉時期著名的學者,李汝珍著的《鏡花緣》曾請其斧正並作序。清郵傳部左侍郎沈雲沛,實業救國的薦行者,力主隴海鐵路東達海州,促進了海州的經濟發展。著名水利專家南城武同舉,曾任民國江蘇水利署主任,著有《江蘇水利全書》、《測繪海州港口導記》、《籲興蘇北水利》等書,對江蘇河港發展建樹頗多。
又如唐昆基官至內閣中書、程鈺三品銜戶部郎中、唐恩灝貴州司主事、許萃內閣中書、朱路內閣中書等。江蘇是個奇特的地方,從地勢上看,南下北上成階梯狀,從經濟文化上看,南方發達北方滯後,反過來也成階梯狀。相比南方常州,清代開科112次,出狀元12人、榜眼6人、探花14人。就連蘇中小縣興化,歷史上也出過狀元11人,其中文狀元9人、武狀元2人。海州自科舉以來的千餘年間竟沒有出過一個文狀元,那武狀元卞賡也僅是全州千百年來之唯一,不得不令鄉人唏噓。難怪知州唐仲冕在《送石室諸生省試》中提到,「江南解額百有十,上下兩江萬人集,州人至者十一二,眾寡相懸歲易捷。」面對眾多江南考生,海州的十一二位考生,能否考得好成績?州官唐仲冕心中也是無底。
海州考棚1280間房,排間距六尺,棚分東西兩場,中有甬道,建有大門、儀門、大堂,外挖壕溝,出入有石橋,這是多麼大的一片考場。昔日考棚五更進場,凌晨4時點茆,搜身、找號、看題,申時交卷,至下午4時整整12個小時,年齡小的僅7歲許,長的己是中年,可見仕途之艱辛。考棚內巡捕撿官一行公幹,考棚外參將兵士嚴防守衛,大堂正襟危坐考官,從凌晨至午後甚是威嚴。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4月18日那場海州院試,五更時分童生點名,千名考生進場。突然狂風大作暴雨如注,雨大似珠傾盆貫頂,風嘯雨號人聲鼎沸。但見羽帽漂流紅纓掛梢,生童四處逃散,撿官如落湯之雞,考場裡是一片混亂。考官祁寯藻舉傘著袍立於甬道,任雨拂面憑風卷袍,嚴令整肅。巡捕撿官四處維持,考場得以安靜有序,院試終能順利進行。海州最後一場科舉考試,是在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時江蘇提督學政唐景崇,主持完徐州院試來海州。(原創:馬鑑堯,轉載請署作者名。)
第二天五更考棚禮炮響起,眾考童提籃依次進場接受檢查,巡捕撿官兩人一組,從頭到腳,內外衣褲甚至髮辮細查個遍,接著20名童生一組進門領照,牌官導引入大堂點茆,軍士再搜二遍,加蓋學政大印,發號牌進考棚尋找號舍位置。巡捕官按令分東西兩場檢查各排號門,領取鑰匙鎖上大門,儀門官也將儀門上鎖,堂上擊板三聲,此時天將放亮,考棚內寂靜無聲。考童領卷,提調官高報童生數目,6名小吏肩扛試題牌,沿考棚簷前小道緩行,是為公布試題。有視力不佳者,須申請再看題牌,小吏折返待考童誦讀試題方離去。
己時10點左右,是考生飲茶入廁時間,但聽儀門擊鼓三聲,供給官高聲叫道:各考童飲茶入廁一次。須知那入廁是要獲準的,有公人隨行。未時約兩點大門外擊鼓三通,堂上巡捕官敲雲板三下,高呼膡清試卷,至申時4點大門外鼓聲陣陣,堂上雲板連敲,急催考生交卷,不論是否做完一律交卷。若申時前交卷是為頭卷,交頭卷者約20人左右,集於堂前,學官重視,遇有文句佳者,學官在卷側註上標誌。頭牌交卷者從儀門木柵口側身魚貫而出,謂之放頭牌,隨後二牌、三牌逐一而出。試卷批閱十日發榜,錄取者次日參拜學政,三日到學宮換穿藍布長衫參拜孔子,四日新生隨州官送別學政至渡口去淮安。
提督學政唐景崇的這一去,結束了海州歷史上的這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此次歲科,沈葭、沈芃等中生員,沈葵、張學瀚、黃金科、江恆源、劉振順等通過考試。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清廷降詔所有鄉會試、歲科試停止,仿西學建立學堂,普及教育。海州和全國一樣改書院為學堂,石室書院改為海州中學堂,聘沈雲沛為堂監(校長)、黃道傳為舍監(總務主任)、海屬知名學者江恆源、楊友熙、謝希遇、吳鐵秋相繼聘為各科教師。
海州考棚自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江蘇學政浙江莫晉,主持海州歷史上的第一次科舉考試開始,至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江蘇提督學政唐景崇,主持海州最後一次科舉考試止,海州考棚走完了近百年曆程,終於退出了歷史舞臺,淡出人們的視線,逐漸冷落荒蕪。1938年,侵華日軍轟炸海州,考棚至成廢墟。1966年以前海州中學修建東操場時,曾有舊時考棚碎磚殘瓦浮現,如今位於寶利商業街南側的考棚路,無聲的提醒著路人,這兒曾經是海州歷史上的科舉考場—海州考棚,這裡曾走出眾多海屬名人、國之棟梁。
(原創:馬鑑堯,轉載請署作者名。)
參閱資料:
《嘉慶海州直隸州志》南京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清末海州最後一次的考試》楊星池,海州文獻特刊。
《清季海州進士傳略》吳洽民,海州文獻特刊。
首張照片系自拍,餘為選自網絡。